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两岸青年学子关于辛亥革命的对话

2011-10-09 作者: 上传人:

  百岁光阴能几许,一弹指顷去来今。

    回首百年前的那场伟大革命,追思百年来的那些梦想和传说,感受一个世纪以来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的奋斗历程,两岸青年学子有着共同的缅怀与期盼。

    两岸青年学子,对辛亥革命虽有着各自的理解和阐释,但对革命先贤的深切缅怀、对民族复兴的殷切期盼,却有着共同心声。

    一心救国,义无反顾--辛亥革命的精神彪炳千古

    记者: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0年了,你觉得这场革命离自己遥远吗?

    潘艳梅(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感觉有些遥远,毕竟已经过去一百年了,我们只能从历史书籍、电视和电影中了解当年发生的事情,这与亲身经历或者亲耳听亲历者讲述是不一样的感受。而且从我们出生至今,国家一直和平繁荣,难以体会到辛亥革命中的激情、热血。但是这场革命对历史的深远影响无法磨灭。

    王威凯(台湾静宜大学学生):就时间点论之,这场革命对于“90后”的我确实是一段遥远的史事,但若以革命所传承的精神意义,却是刻骨铭心,大有近在咫尺之感。其因在于,辛亥革命的成功不同于以往的江山易主、王朝颠覆,而是广大人民齐心冲破千年封建帝制的乌黑牢笼,建立民主政治的光辉转折点。

    记者:在你所知道的辛亥革命的故事中,哪件事让你印象最为深刻?

    姜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黄花岗72烈士和林觉民的故事。尤其是林觉民的《与妻书》,不仅表现出他与妻子的伉俪情深,更表现出他一心救国、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很让我感动。

    王威凯: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山先生于1913年8月乘船自福建马尾抵达基隆,住在台北一家叫“梅屋敷”的旅馆里,并秘密会见了翁俊明、蒋渭水等抗日志士,还留下了“博爱”两字的条幅给旅馆主人。如今这家旅馆已成为“国父史迹纪念馆”。

    记者:你认为辛亥先贤的哪些精神最值得我们后人缅怀和承继?

    陈洁茹(北京科技大学在台交换生):我认为最值得继承的是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下,革命先贤们敢于站起来,为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将这种精神继承并发展下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缅怀。

    谢孟翰(台湾世新大学研究生):国父进行革命时决不放弃、坚持到底的执着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和继承。现在有些年轻人娇生惯养,遇到失败坚持又坚持的较少。不过,在没有网络、手机等通信工具的年代,我很好奇革命人士是如何集结起来进行革命的。

 

  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两岸青年学子共同愿景

    记者:台湾先贤蒋渭水先生有一句名言:“同胞须团结,团结真有力”。你认为两岸能从彼此的发展模式中学到什么?在团结协作方面可以做些什么?

    高冀:大陆和台湾同是中华文化土壤,在民主政治的发展中会有许多共性。

    许佳容:与大陆相比,台湾的人文素质和软实力方面具有优势。大陆值得台湾学习之处是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基础建设方面。近五年来,我每年都会来北京,每次来都感觉变化很大。

    谢孟翰:两岸可以合作办一些国际赛事,在协作中增进感情;在投资经贸领域,大陆人口多、消费潜力大,这些优势台湾是没有的;文化方面,文化创意一直是台湾的优势,随着华人在国际上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两岸可以通力合作把中华文化的亮点挖掘出来。

    潘艳梅:两岸可以深入进行文化交流,比如高校之间的学生交换,文化团体的演出以及一些寻根活动。我曾经有幸获得去台湾大学交换的机会,我发现很多台湾学生对大陆的认识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前。所以我认为只有深入进行文化交流,让彼此增进了解,才能增强双方的文化和民族认同感。

    记者: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0年了。站在21世纪的今天,你对今后100年中华民族的未来怀有怎样的期待?

    蔡秉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台北市人):现在两岸都面临不少社会矛盾,都需要变革。但对于偌大的中国,急速的转变不一定是好事。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心愿。在纪念辛亥革命的同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能够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冀:希望中国在各个方面比现在更好,能真正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希望民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希望两岸能够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希望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