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盛顿邮报》9月27日文章,原题:我们真正需要害怕中国的地方 目前,中国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专利显著增加。美国决策者对此忧心忡忡,认为中国因此会在创新上取得优势。他们确实该担心,但担心得不是地方。
中国的学术论文大多不重要或是剽窃得来,无非起到激发国家自豪感的作用。政府资助的科研机构几乎没创新可言。中国的专利也不代表创新,只是用来迫使驻华外企缴费的工具——中国人学会了美国技术公司和专利流氓的伎俩。
中国的真正优势在于其下一代——毕业于顶尖大学、有志创业的大学生。这些人跟西方同龄人很像,聪明、积极进取且雄心勃勃。目前任职于政府科研机构和大型国企的那些人,都是文革时期长大的,从小受的教育是不挑战权威,严格按政府规则行事。而新一代年轻人不受条条框框羁绊,他们思想开放、敢于冒险、胸怀抱负。与父母不同,他们能够创新。
过去6年来,笔者多次访华,其间见到的创业景象变化显著。以往,中国大学毕业生热衷于进西方跨国公司。创业总是伴随着失败痛苦,社会上也不太看得起,家长们都不愿孩子创业。如今不同了,早期技术创业者取得了成功、收获了财富,现在年轻人有了可效仿的榜样。创业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时髦”。创业失败、从头再来的观念逐渐被接受。“创业孵化器”在大城市纷纷诞生。
上周,笔者在清华大学讲授创业课。那里的学生极像笔者在杜克大学的学生。唯一的不同是针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你为什么想创业?美国学生通常会提到创造财富或改变世界。中国学生则把创业看做超越“体制”的途径,他们想自己当老板,打造自己的成功之路。现在,每年有成千上万高素质中国人从美国返回,给中国的创业环境带来很大提升。中国有机会驾驭这些新生能量,成为创新领域的领头羊。但这并不等于现实。
笔者问中国学生和创业者今后会面临什么困难,几乎都提到两种担忧:一是大公司会窃走他们的技术;二是一旦他们取得重大成功,政府官员会插手。
所以,除非中国加强法治,给创业者所需的自由。否则,中国的创业虽活跃,也不会产生改变世界的创新。可一旦中国最终扫除这些障碍,那我们就得当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