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50年中国飞航导弹从无到强 飞航人"活着干,死了算"

2011-09-14 作者: 上传人:

 

 

 

军民融合

  “在抗震救灾的关键阶段,作为航天高科技企业,贵单位表现出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向我方捐赠了一台专门为抗震救灾赶制的新型钻孔测斜仪,派人送到四川灾区并进行技术指导,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我们对此表示非常感谢……”落款日期是2008年6月8日,距那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仅仅27天。在航天科工三院,珍藏着汶川大地震期间来自四川的一封求助信和五封感谢信。

  求助信发自著名的唐家山堰塞湖前线指挥部,当时,抢险救灾部队遇到了难题——天然形成的堰塞湖坝体能否支撑大型施工机械上坝?坝体高至少150米,而已知的检测设备只有国外能生产。危急时刻,地质专家支招:去找航天科工三院!收到求助信后,三院技术人员连夜赶制出5套特制测斜仪,第二天空运入川……三年多来,这5套设备已辗转四川多地监测大地的细微变化,为防灾减灾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由航天科工三院研制的地灾监测系统在国土监测、水利水电、交通运输、露天矿山和尾矿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在承担我国重要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50年中,我们具备了雄厚的技术实力,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将航天高科技转化为能够服务国计民生的产品。”航天科工三院院长刘尔琦说。

  他们研制的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站,“通吃”柴油、煤油、天然气、沼气、垃圾气等多种燃料,可在类似2008年冰雪灾害中作为救援保障的应急电源;针对森林火灾研制的森林灾害预警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了火灾发生后的报警与自动报警;人体体温监测系统若遇发热病人,能立即进行声光报警,有效地防止交叉感染;智能安防报警系统能够以最快速度和最佳方式发出警报和提供重要信息,成为应对恐怖主义袭击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有力辅助工具……飞航人正在悉心打造平安“智能城市”,用航天高科技撑起社会安全网。

  “中国飞航导弹事业已经确立‘十二五’及2030年前发展战略,围绕‘飞航导弹、空天飞行、无人机’三大领域,正在全力推进导弹武器装备体系的转型升级,全力打造整体式创新型能力型高科技产业集团,建设国际一流飞航技术研究院。”刘尔琦说。

    资料图片: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仪式上,陆基巡航导弹方队接受检阅。 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热血丹心

  秋日,大漠戈壁,无名小站。十几个“文弱书生”,在漫天的黄沙中,喊着号子,奋力推着一节节十几吨重的车厢缓缓前进……这不是电影中的感人镜头,而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那年,某型号试验弹进场,由于申请不到专列,研究人员只好将七八节自备车厢拖挂在西去的货运列车上。在甘肃境内的一个小站上,自备车厢必须转挂到另外一列火车上继续前进。两趟列车不在同一轨道上,小站又没有多余的机车协助转运。时间紧迫,那些平日在科研一线的“书生”毅然作出决定——“推火车”。

  又是一个类似“小二黑”式的传奇故事。虽然,今天的航天科工三院已是集预研、研制、生产、保障于一体,拥有多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高空模拟试车台和水下试车台,国内一流飞航导弹系统仿真、射频仿真、综合环境等综合试验验证体系的飞航导弹研究院。但,研制“小二黑”时那种锲而不舍、忘我拼搏的精神,却始终在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中薪火相传。

  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某型号总师刘永才院士,就曾因忙于在试验现场排除故障而导致胃病复发,造成大出血。当人们将他用直升机火速送回北京推进手术室的时候,他的血压已经降到了零。但是,一旦摆脱了死神的纠缠,他又回到工作岗位,往来奔波、挑灯夜战,继续着超负荷地工作……

  “活着干,死了算。”这是刘永才院士的口头禅,也是很多飞航人现实工作的写照。

    资料图片:2011年8月26日,中国飞航技术研究院庆祝建院50周年展厅中,展示该院自主研制的WJ-600中程高速无人机。WJ-600无人机系统是可装载光电侦察、合成孔径雷达、电子侦察等任务设备,全天时、全天候执行战场侦察和毁伤效果评估等任务,并在国土资源等民用领域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其最大任务载重130公斤,巡航速度500-700公里/小时,航程不小于1500公里,巡航时间3.5-5小时。 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攻坚克难

  为了尽早结束新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1961年9月1日,现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中国飞航技术研究院)的前身——国防部五院三分院应运而生,新中国“倚天铸剑”的历史也由此拉开大幕。

  “就是饿着肚子,就是拼了性命,也要把导弹搞出来!”这是建院后第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心声,当时,他们正承受着巨大的自然灾害和外援专家撤走的双重考验。无所畏惧、攻坚克难、自主创新,在中国飞航导弹事业诞生之日,这些便成为塑造其精神品格的内在基因。

  “海鹰二号”导弹,是我国第一型岸舰导弹,在研制的关键时期,前苏联撤走了技术专家,也带走了所有图纸资料。突破关键技术的最大问题是导弹发动机油箱材料的耐腐蚀性。苏制耐腐蚀材料当时国内生产不了,也找不到可替代材料。“渤海湾的战士们日夜期盼着早日装备自己的海防武器”,时任总设计师、被誉为我国“海防导弹之父”的梁守槃知道,他必须尽快越过这道门槛儿。最终,他从篮球的结构中得到启发,创新研制了双层皮球式油箱,外层坚固、里层耐腐蚀,一举突破了技术难关,“海鹰”起飞!

  哪一个型号导弹的研制背后没有述说不尽的故事?“海鹰二号”之后,新中国第一型空舰导弹、第一型超音速飞航导弹、第一型固体多用途反舰导弹、第一型潜射反舰导弹、第一型中程反舰导弹……陆续在航天科工三院这个摇篮中诞生、成长,十余个系列、数十种导弹武器装备,形成了射程覆盖远中近程,发射平台包括舰艇、潜艇、飞机、车辆,飞行高度覆盖高中低空,飞行速度涵盖亚声速、超声速,能攻击海、陆多种目标的庞大的飞航导弹家族。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某型巡航导弹的精彩亮相,更实现了我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0项一等奖、3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近1300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记录了中国飞航人50年自主创新的前行印记。

倚天铸长剑 科技佑苍生——速写中国飞航导弹事业50年

 

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的反舰导弹(资料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的反舰导弹(资料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海军反舰导弹(资料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岸舰导弹(资料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弹阵(资料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导弹发射(资料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的“中国飞鱼”。(资料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时光倒流回38年前。

  1973年10月,在杂草丛生的荒沟间,进行着一项“奇特”的试验:一台小型导弹发动机头朝下埋在土坑里,只用几根长长的铁丝拴在野生榆树之间作固定,一声令下,露在坑外的发动机尾部烈焰飞腾……难以想象,就是这次根本没有试车平台,而是用原始的“砖头支锅做野炊”办法进行的发动机燃烧试验,改变了中国飞航导弹的历史。由此,中国“玲珑一代”小型飞航导弹横空出世。体积小、重量轻,使用固体燃料发动机,超低空掠海飞行,抗海浪、抗电子干扰,能钻进敌舰肚子里爆炸……在当时,这个还没有被正式立项的“黑户”小家伙被昵称为“小二黑”;11年后,当它亮相35周年国庆大典,被外军惊呼为“中国飞鱼”……

  这只是中国飞航导弹研制历程中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过往记忆中的一个片段。今天,重温那段筚路蓝缕的艰辛,才能更深切地体会50年中国飞航导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12个字的分量。

………………………………………………………………………………

  (编者按:飞航导弹是我国特有的导弹分类,主要在大气层内飞行、带有发动机、能改变弹道并依靠动力击中目标。在我国,巡航导弹就属于飞航导弹。

  1961年9月1日,航天三院在北京成立。我国第一型岸舰导弹、第一型空舰导弹、第一型超音速飞航导弹、第一型固体多用途反舰导弹、第一型潜射反舰导弹、第一型中程反舰导弹、第一型巡航导弹等,均由这里研制生产。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