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中国式的“隐实力”?
美国公共国际广播电台说,在美国开始对阿富汗的打击之后,美国前防长拉姆斯菲尔德曾说,“我们创造的敌人是不是比我们杀了的还多?”《纽约时报》记者艾瑞克称之为“拉姆斯菲尔德的顿悟”,而此后美国政府将当年的冷战思维运用到了现代反恐中来。德国《新德意志报》说,美国是一个“战争爱好者”,军事是美国政治的重要因素。
美国许多媒体认为,现在看来,美国对“9·11”的反应有些“过头”。美国《赫芬顿邮报》30日刊文对比“中国的智慧”与“美国的鲁莽”。文章写道,中国推行一种“隐实力”,珍视不对抗。北京在开展积极多边外交、避免非必要对抗方面的出色表现,不仅为其发展提供了所需的机会,也提升了国家地位。例如,北京能跟伊朗和以色列都维持良好关系。其次,只要可能,隐实力就会紧扣不干预政策。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个小国接壤,但北京从未试图向这两个新兴且脆弱的国家施加任何宏观经济指导和政治路线图。阿富汗与中国新疆有76公里的边界线,但身陷阿富汗泥潭的却是美国和北约。文章称,中国的这种非对抗立场和不干预原则是与战略自主相一致的,目标更多的是为了减少树敌风险,而不是追求联盟。文章称,西方应认真关注,从北京精微的隐实力学到什么。
沈丁立说,10年这个数字确实具有象征意义,今年的“9·11”周年纪念与以往不同。经过多场战争,美国进入战争疲劳期。美国政治就是民众希望什么,政治家就要说什么。奥巴马竞选时的口号就是“改变”,希拉里也曾模仿凯撒的豪言称“I come, I change(我来了,我改变)”。沈丁立表示,2000年美国的GDP是10万亿美元,打了两场战争后,2010年美国产出14.6万亿美元。10年增加46%。因此绝不能低估美国的政治意志和经济实力。
纽约长岛一家酒厂出产了一款纪念“9·11”的葡萄酒,宣称将利润部分捐赠“9·11”国家纪念博物馆。《沙龙》杂志认为这是“一杯苦涩的美酒”,报道引述袭击遇难者家属的话说,这东西“令人难以下咽”。美国麦克拉奇报业评论说,“9·11”对美国人的灵魂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历史学家道格拉斯说,“9·11”使美国处于一种陌生的“防守蜷曲姿态”,它引发了要保护自身的疯狂努力。《洛杉矶时报》29日写道,“9·11”已过去10年,联邦和州政府每年花在国内安全上的开支约为750亿美元。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穆勒说:“世界各地被伊斯兰恐怖分子、崇拜基地组织的狂热分子杀害的人可能成千上万。但基本上跟每年淹死在澡盆里的人数量差不多。”“在美国,你被恐怖分子杀死的几率是350万分之一,问题是,你想要花多少钱将这个几率降到450万分之一?”31日,美国官方机构称,美国反恐期间浪费了600亿美元。
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亚斯·默克尔伯格3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媒体还有与美国同行的交往中都可感到,美国进入“战争疲劳期”,没人愿意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再有一个需要花费纳税人大量钱财的黑洞。默克尔伯格说,类似厌战情绪同样在英国蔓延,高学费、低医保问题远比英军在海外作战获胜重要。他提到,二战首相丘吉尔虽然赢了希特勒,却被自己的同胞在大选中打败,主要就是因为英国人厌倦了漫长的战争。
美国痛苦,但收手不容易
瑞士《每日导报》31日评论说,美国“屈服于帝国的诱惑”,为了权力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开战,得到的却是灾难。CNN30日的一篇报道痛斥美国的政治分裂,有些气话地说:“美国衰落是自找的”。
但美国即使想收手,看上去也不容易。美国最知名的博客媒体“野兽日报”8月30日透露,奥巴马表面上将推翻卡扎菲的领导角色交给北约欧洲成员国,但在幕后美军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部署的兵力远比政府主动公布的要多。未公开的美国参战规模证实了鹰派的观点:若无美国的大力支持,一个意见不一的北约不可能赢得战争。12艘美国军舰堪称舰队中规模最大,欧洲人的精确制导炸弹不够时,美国秘密提供补充,定位卡扎菲军队北约也主要靠美国。美国《堪萨斯城星报》30日刊文警告“有人想在中东发动新的战争”。文章说,以色列南部、加沙以及沿埃及边界地区正发生暴力,而一场新的巴以战争对当地、对正发生的中东革命、对西方都将产生巨大影响。文章称,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伊朗政权、埃及穆斯林兄弟会、黎巴嫩真主党,或许还有加沙的哈马斯以及全世界的伊斯兰极端分子都是潜在的受益者。
美国《外交政策》今年早些时候曾刊文说,美国患有“战争瘾”。文章写道,美国是从北美洲东海岸13个地域狭小、积贫积弱的殖民地发展起来的。美国用一个世纪把疆域扩展到整个美洲大陆,从墨西哥人手中夺来得克萨斯、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和加利福尼亚。美国经历过苦涩的内战,买下一些小的海外殖民地,随后参与两次世界大战。自1900年成为世界巨头之后,美国掀起十几场战争,参与数不清的军事干预行动。罗斯福曾说,“一场争议的战争长远来看要比大多数繁荣的和平对人的灵魂更有益。”文章说,不过,美国人却自认为是和平爱好者,也不会把自己的国家视为“战争之国”。
《华盛顿邮报》上月刊文部分解释了美国人为何热爱战争。文章说,五角大楼在加紧控制好莱坞,还有消息传出白宫在与奥斯卡获奖导演毕格罗协商拍一部选举年电影,内容讲述的是击毙拉登的行动。文章说,五角大楼与好莱坞的关系已经“像哥们儿一样”。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沈丁立8月3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美国公众对军人的崇拜就像一种宗教,美国社会处处对军人予以照顾。但同时美国人不让军队干预政治,如果军人参政必须脱下军装。美国的国防部长是文职,由不穿军装的人来领导军队。如果有军队经历,对美国政治家来说是优势。二战著名将领艾森豪威尔,脱下军装以绝对优势当选美国总统。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小布什等人都有军队经历。
美国8月30日宣布制裁叙利亚外长及其他高级官员,这被认为是朝着开辟“叙利亚战线”又迈进了一步,美国以往对一个国家的制裁,最后常常让美国“走火入魔”,变成大打出手。而此时,美国参与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都战火未歇。在美国国内,对“持续10年的战争如何影响了美国,到底值不值”的讨论正变成一场媒体运动,这场运动扣在了“9·11”10周年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节点上。在美国媒体的种种议论中,弥漫着一股对海外战争心灰意冷的情绪,美国公司用以纪念“9·11”10周年的葡萄酒被抨击为“令人无法下咽”,前副总统切尼为伊拉克战争辩护则引来他“担心被以战犯名义起诉”的嘲讽。英国学者亚斯·默克尔伯昨天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美国已经进入“战争疲劳期”。30多年前的越战疲劳曾刺激基辛格访华、中美建交,如今的这次战争疲劳会改变美国和世界吗?
战争疲劳弥漫美国
“我们是战争机器吗”,“结束战争,将美国经济拉回轨道”。这是美国媒体8月31日的两个报道标题,前者来自弗吉尼亚大学学生办的《骑士日报》,后者则是明尼苏达州地方报纸《德鲁斯新闻论坛报》刊登的读者观点,它们在美国都是几乎可被忽略的地方媒体,但却真实地刻画了美国正涌现的一场浩大思潮的基础细节。美国人在思考:从阿富汗战争到入侵伊拉克再到利比亚战事,10年战争给美国带来了什么?美国人为此作出的牺牲值不值?
8月30日,奥巴马在明尼阿波利斯市发表讲话,向“9·11一代”老兵致敬,称赞他们是美国“10年硬仗中的勇士”。而就在演讲前,数百示威者打着横幅反对他的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亚战争政策。法新社评论说,在纪念“9·11”10周年的前夕,奥巴马希望营造出全国团结一致的假象,无视国内众多对战争的不同声音和政见上的分歧。
“一辆硕大的坦克,炮管却是一个巨大的吸尘器,空中飘荡的美钞正被不断吸进去。”《明尼苏达论坛星报》8月30日特意绘制了这样一幅漫画,呼吁“让我们发动一场针对战争预算的战争”。同一天的南加州广播电台回顾美国人10年来的生活,质问“阿富汗、伊拉克和巴基斯坦的10年战争值得吗?”此前一天,美国《外交政策》用了11页的篇幅评论“9·11黑洞”。同样在8月30日,美国前副总统切尼在全国广播公司的“今日秀”节目接受采访,宣称不认为伊拉克战争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声誉,而是“明智之举”。他反问“如果本周卡扎菲仍在利比亚掌权,并且拥有核武器,那么他会逃跑吗?”英国《每日邮报》31日报道称,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的助手劳伦斯对美国广播公司说,切尼担心被以战犯名义起诉。
菲律宾《星报》31日以“战争疲劳”为题说,今年早些时候中国与菲律宾的军方及渔民发生冲突后,美国向马尼拉部署了一艘航母,但这不意味着美国真准备为保护菲律宾同中国发生武装冲突。在经过两场混乱的战争后,加上美国深陷衰退,纳税人毫无兴趣再踏入另一场武装冲突。法国《诺曼底新闻》称,“9·11”后的被攻击妄想症曾让美国人如坐针毡,狂热支持反恐战争,而如今这种妄想症冷却,人们开始认识到,经济衰退和失业率居高不下远比虚无缥缈的恐怖主义袭击威胁更可怕。法国欧洲新闻电视台评论说,过去10年美国已为战争付出4万亿美元,这还是冰山一角,影响可能长达30年之久。“慈善要从家庭做起,山姆大叔!”伊朗官方媒体PRESSTV8月29日以教训的语气说道:美国在全世界卷入多起冲突和军事远征,而它的经济却在以天来计算不断恶化,“如果美国停止冒险主义和杀人,转而认真与腐蚀该国社会网络的贫穷作战,世界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