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媒体热评“文物门”:故宫为何成为“易碎品”?

2011-08-02 作者: 上传人:

 

  新华网:多少“门”才能改变故宫的傲慢?

  “盗窃门”、“错字门”、“会所门”、“解雇门”、“文物门”,多少“门”也未能改变故宫的傲慢,特别是对民意的藐视。倘若此前的任何一“门”能被故宫有所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文物门”也不至于对外隐瞒长达一个月,直到网友微博曝光才被动证实。那可是珍贵的国宝啊,并不是任何私人的东西,损坏了就必须有人承担监管失职之责,给出一个问责交代,并出面向民众谢罪;想不到,故宫居然选择了刻意隐瞒文物损坏事故,这不仅是简单的傲慢自负,更充分暴露了故宫在文物管理中的巨大漏洞。

  新华每日电讯:拒绝监督的“瓷器”总是容易“破碎”

  按照《文物保护法》,馆藏一级文物损毁的,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时隔26天之后,故宫还未上报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似乎是想自己把问题“悄悄”调查处理了。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把。拒绝监督的“瓷器”总是容易“破碎”。故宫这次能把国宝损坏事件处理好,以实现“亡羊补牢”、避免低级错误吗?我们拭目以待。

  红网:故宫声誉也是一件易碎瓷器

  宋代的瓷器不是厨房的盘子,动不动就可以失手;故宫的领导也不能像街上的混混,惹出事来光想抵赖。故宫的声誉本身也是一件易碎的瓷器,因其珍贵,更应小心翼翼。

  京华时报:监守自损文物 故宫如何补漏

  故宫里的国家一级文物,不幸损坏了一件。这件宋代哥窑瓷器被毁,与自然的不可抗力和社会冲突力统统无关,仅仅是因为科研人员的误操作。如此文物受损业内少见,再由此联想到前次小毛贼轻松入故宫盗宝,一则以防盗不力,一则以监守自损,委实令公众忧心忡忡。故宫文物保护的真实水平如何?如何为国为民护佑国家瑰宝重器?故宫再次受到质疑。

  钱江晚报:宋瓷已碎,情何以堪

  打破了瓷器,碎的是心。自打被小毛贼5月偷了展览之后,故宫就好像失守了。紫禁城没能防住小偷,更没能禁得住丑闻。在媒体聚光灯下,建福宫丑闻,“撼祖国强盛”,以及500人在宁寿门广场吃大排档,甚至乾隆玉玺被盗用盖章等等糗事都被扒拉出来,让古人情何以堪?众所周知,史无前例的故宫文物南迁,历经战乱和颠沛流离却无一破损。如今,一次事故前功尽弃,让子孙徒唤奈何?

  新京报:国宝被损,不能让故宫“自查自纠”

  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娄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业务工作当中出现的损毁等情况,需要报国家有关文物主管部门审核处理,但没有规定时限。我院鉴于事故原因的复杂性,规定了一个月的时限。”自己规定一个月的期限,显然不符合相关规定。而如果按照规定及时上报,就不可能“自查自纠”。同时,事件发生26天后才被迫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很难摆脱“瞒报”(至少是“缓报”)的嫌疑。

  齐鲁晚报:比文物受损更恶劣的是隐瞒不报

  故宫博物院作为一个文化单位,一再地向公众摆出不讲理的姿态,不只是斯文扫地的问题了,在封闭性和排他性的管理体制中,这个原本应该为国家守护文物的单位,已经视公物为私产,逾越了看守者的分寸。或许在他们看来,损毁一个宋代的盘子,就像家庭主妇在自家厨房里的一次失手,不足与外人道。公器私用的结果就是,部门利益时常侵害公共利益,此前的建福宫会所事件就是典型的例证。现在,一件受损的瓷盘再次映射了故宫博物院的畸形现实和心态,宫墙之内权力自大,缺乏约束的公仆凌驾于主人之上。

  青釉葵瓣口盘,国家一级文物,是宋代哥窑瓷器的代表作品。高4.1cm,口径20.2cm,足径7.5cm。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资料图片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