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基层来说,社会管理如何创新?如何走出一条新路?现结合中央和北京市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以及石景山区的工作实践,就如何推进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整体化、规模化,谈点看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场改革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改革。树立科学化理念,是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在实践中,首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牢把握新时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发展规律,在以下几方面树立科学理念:一是必须树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克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发展弊端。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双轮驱动”,通过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建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必须树立服务与管理并重的理念,克服“重管理轻服务”的弊端。具体到实践中,就是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三是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弊端。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四是必须树立管理主体多元化的理念,改变“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格局。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职能,明确基层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驻区社会单位等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责任,推动社会结构的有序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社会管理职能由一元向多元的转换。 社会管理创新要解决“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 新时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所涉及的任务非常广泛,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等,需要解决的事项十分庞杂,我们只有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谋划,才能解决好现实中的突出问题,有效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近些年来,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围绕系统谋划社会建设开展了多项课题调研,经过深化研究,我们认识到: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主要是解决社会管理“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一是明确重点,聚焦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正,解决“管什么”的问题。通过对大量的群众来信来访案件进行分析,我们感到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90%以上都是民生保障领域的问题,或者是涉法涉诉、事关社会公正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好了,社会服务管理就做到位了,各类矛盾纠纷也就能够得到有效化解。二是创新主体,加强多元化管理的组织和队伍建设,解决“谁来管”的问题。围绕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在强化党委、政府职责方面,按照北京市统一部署,组建了区委社会工委和区政府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使之成为组织协调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有效平台;在推进主体多元化方面,充分发挥工青妇等“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着力培育和壮大各类志愿者队伍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三是创新机制,完善“五大体系”,解决“怎么管”的问题。建立完善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区管理体系、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社会工作运行体系、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使社会服务管理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化、体系化。 社会管理要整体推进,形成“规模化”效应 社会建设和管理重在基层,每一项基层工作都涉及到组织、队伍、载体、阵地四个方面的建设问题,只有进行整体推进,做到组织健全、队伍过硬、载体丰富、阵地强化,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此,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四抓”:一是抓组织建设。首先,强化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比如在全市率先成立了街道层面的社会工作党委。其次,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搭建起了“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等。二是抓队伍建设。加强了社区工作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级志愿者联合会。三是抓载体建设。搭建多种工作平台,丰富基层组织的活动内容,抓好社会建设的各项实事。比如,积极实施“重点工程、便民工程、济困工程”三大“民心工程”,分层次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等等。四是抓阵地建设。目前,全区社区活动阵地、基层文化体育活动阵地、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活动阵地丰富多彩。各种群众性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团体达500余个,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发展。这些基层阵地在宣传动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切实发挥。 加强社会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推出几个创新项目就能完成的。对于社会管理创新的项目和举措,需要不断总结完善,在时间上持续坚持,在空间上不断拓展,形成“规模化”效应,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注重做实,抓好任务落实。每年初,我们通过制定下发《行动方案》和《折子工程》,分解任务,做到“任务、部门、时限、效果”四明确。三年来,多渠道解决了包括首钢下岗分流人员在内的2.8万人就业问题;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持卡就医、实时结算”,累计发卡32万张。二是注重做广,实行以点带面。积极培育和扶持在实践中出现的创新典型,将相对成熟的经验向全区推广。比如,苹果园街道办事处创建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居民服务站”新模式,实行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同管理、同服务、同教育”,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我们把这一经验向全区推广,将新居民互助服务站发展到81个,惠及流动人口12万人,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实有人口管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得到了中央和北京市领导的高度评价。三是注重做久,形成长效机制。对于看准了的事、群众认可的事,常抓不懈,一抓数年。仅2010年,对低保人员、贫困学生、残疾人、困难老党员等社会困难群体提供救助就达21万余人次。 总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实践问题。我们应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紧紧围绕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努力走出一条社会管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