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舆论批评在中东剧变问题上“犹豫不决”的奥巴马,终于抛出推动中东政治转型的“新版马歇尔计划”,在传统上强调地区安全、贸易自由和促进巴以和谈的基础上,增加了所谓“支持民主过渡”的新原则。奥巴马的话里话外透露出他的“输出民主”计划不仅局限于中东,而是包括印度、印尼和巴西等更为广泛的国家和地区,涵盖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不过,奥巴马在此次讲话中并没有提及中国,也没有含沙射影地提及可能对中国输出民主的考虑,这多少有些出乎各国记者的预料。其实,这一点并不奇怪,美国外交政策的指导原则向来是既要在利益上得到实惠,又要占据所谓的道德制高点。输出民主是让奥巴马在面子上风光的一张选举筹码,但不能损失可能在中国政策上的巨大利益。 首先,庞大的中美共同利益让奥巴马在中国问题上不得不抑制价值观上的激情。时下,谋求不低于3%的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的尽快下降,是攸关奥巴马能否连任的关键。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扩大出口上取得突破,在后危机时代能够帮助美国实现这一目标的,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相比攸关美国经济复苏和奥巴马连任大计,对中国输出所谓的自由民主要次要得多。如果奥巴马因为鼓动对中国输出民主而导致两国战略互信下降,进而伤及双边关系,令中美经济关系遭受“池鱼之灾”就划不来了。 其次,中美在中东北非转型问题上具有成为合作伙伴的“机会之窗”。此次中东北非地区的动荡和剧变,不仅是一场关于政治制度转型的风波,更是一场涉及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地区安全和世界稳定的剧变。虽然奥巴马口口声声表明美国会在推动中东民主化转型中不遗余力,但中东民主化前景究竟如何,奥巴马并没有底。单靠美国一方之力要想稳定局势,恐怕是妄想。此外,中美在中东问题上还有共同利益,即保持局势不要失控,稳定世界石油市场的供应,必要时还要加强紧急磋商,以对付各种可能的意外发生。考虑波谲云诡的复杂局势,美国不能不在输出民主问题上对中国、俄罗斯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有所克制,以保持可能的合作“机会之窗”。 此外,锁定中东北非而防止四面出击很可能也是奥巴马政府的一项战略。此次中东北非地区的剧变波及20多个国家,涉及5亿多人口,如此超大规模的政治动荡,无论哪一个国家领导人都会心有余悸。即便美国在国力最为强大的时期,也断然不敢投下所有赌注。击毙拉登后,美国显然正在慢慢恢复昔日的自信,令原本在这一问题上如履薄冰的奥巴马政府可以壮着胆子发表一番豪情万千的讲话。但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奥巴马不得不尽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点上,防止四面出击而分散资源。其实,不仅在大国问题上有所区别,在对待中东北非国家的态度上也标准不一,比如美国在对待埃及、突尼斯、利比亚、叙利亚等问题,就表现出区别对待的态度。美国在执行外交政策上历来是一个主次分明的国家,它一定会先易后难,不会一开始就锋芒毕露,全线出击。此次在中东北非问题上,恐怕也不例外。 一个不同于美国模式而又保持旺盛活力的中国,是对美国软实力的严峻挑战。不过在利益与价值、理想与现实、目标和能力的权衡中,奥巴马作出了一个务实的战略选择。说到底,奥巴马在讲话中没有提及中国实在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