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近日在一次座谈活动中谈到,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高校辩论赛非常热。在1993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上,有一个辩题——艾滋病是社会问题还是医学问题。正反双方在狮城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艾滋病是一个医学问题,又何尝不是一个社会问题呢?并不是单纯靠医学技术的突破,就能解决的。
相对艾滋病来说,目前我们患的病影响人群可就大得多。这种病叫食之病,患病者的主要症状为对食物极度不信任,总是怀疑某一个角落里有某人往吃食里加料以图加害自己。表现在进食过程中经常出现似咽非咽、咽两口吐一口的现象。此病不治,民心难安。
那么,怎样才能止住道德的滑坡,让我们吃上放心食品呢?我想,道德这东西,并不一定与时俱进,今人的道德一定胜过古人的道德吗?只怕未必。道德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化,来自于社会对失范行为的矫正能力。假如某人干了不道德的事,毫无损失,反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他会仅仅因为道德上的缘故洗手不干吗?说不定人家还以为自己干的是世界上最道德的事,通过它能养家糊口,能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何乐而不为?
所以,道德常常只和严格的监管相伴而生。事实上,食品领域的有些问题已经是明目张胆地谋财害命,是赤裸裸的犯罪行为。
对于犯罪行为打击得越早越好。遗憾的是,对于我们身边的慢性投毒者,我们一些监管部门总是后知后觉。等到受害者累累的时候才非常偶然地把他揪了出来。当掺毒被发现的概率极低,而收益极高时,道德底线就会不断被突破,成为道德低线,这个低,比尘埃还低。
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食品质量方面的控制有目共睹。那是因为日本对食品安全有严格的法律和严格的监管。有最高级别的食品安全委员会,有负责食品检测的各级农林水产行政部门,对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场要负责任。日本的企业想要在食品上搞小动作,成本太大,舆论谴责、行政处分、警察介入,没完没了,定让你倾家荡产,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正是在这样的监管环境和市场秩序下,日本的企业家才可以一手拿算盘,一手拿论语,大谈商业道德。实在是不谈不行啊,不谈活不下去啊!
当谈道德成为企业活下去并且活得好的必要条件时,道德就成了企业不得不遵循的基本准则。道德水准的变化不仅来自于道德领域的教化,还需要来自于外界的约束。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只有政府和市场建立顺畅、有效的发现机制、驱逐机制和惩罚机制,道德的血液才能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