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职业化障碍在哪里
郑轶:美国《华尔街日报》有文章指出,中国职业体育的最大阻碍在于现有管理体制与职业化不相适应,由此导致赞助商难于立足、商业运作受困。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鲍明晓:我同意这个观点。职业体育与业余体育最本质的区别是:前者是商业,后者是事业。一旦某个项目决定走职业化道路,就应该建立相适应的制度、运行规则和管理体制。以足球为例,职业足球的管理体制应当包括职业俱乐部和联盟的自律管理机制、足球协会的行业管理机制和政府行政部门的依法监管体制3个部分,把联赛的投资权、经营权、受益权真正还给俱乐部,足协从联赛利益中退出来。然而,现实中这样的管理体制变革一直没有发生,管理体制障碍始终无法破解,这也是我国职业足球搞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迟鹏: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与职业化并不是绝对矛盾,更不是商业运作受困的原因。中国体育产业链与中国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经济发展还未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脱离现有的管理体制举步维艰。现在,中国经济的腾飞决定了中国体育不断进行改革。中网就是最好的例子。这项赛事以国家命名,政府、体育局指导办赛,商业公司运作,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商业运作模式并不相悖。在这种情况下,中网成功与国外同级别赛事接轨乃至实现赶超,而这一切恰好就是在现有的管理体制指导下实现的。
职业体育之路该怎样走
郑轶:职业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背后的市场大小。中国拥有广阔且未充分开发的体育市场,职业体育是否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若要进一步推广职业体育,在发展理念与路径上还需要做些什么?
鲍明晓:职业体育是竞技体育的高级形态,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体育核心竞争力,也是新一轮体育全球化的战略高地。当代中国体育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环境,都要求我们把职业体育放到改革与发展的大战略中。提高职业体育俱乐部整体质量和效益,推进联赛品牌化运作,建立规范有序的职业体育监管体系,依靠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和实施体育商务人才培养战略,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
迟鹏:中国在很多领域取得的成功都告诉我们,保持“中国特色”是核心指导思想之一,职业体育在中国的发展也必须要做到这一点。中国这个市场的潜力已经不需要质疑,关键是寻求一种适合自我发展的模式。职业体育作为西方社会的舶来品,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留其精华,弃其糟粕,让职业体育走一条适合中国社会、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实现品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保留唯一性,这才是职业体育在中国成功推进的关键。
许立群:不是每个项目都具有职业化的潜力,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职业体育能否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些项目,比如射击、举重、跳水、柔道等,恰恰是职业化程度不高、也难以职业化的运动。如果我们要继续保持这些优势项目在奥运赛场的领先地位,就依然要发挥举国体制的作用,而不能将其推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而有些项目,必须坚定地走职业化之路,才能提高竞技水平。比如足球、篮球、网球这些在全世界已高度职业化的项目,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融入其中,无异于闭门造车,丧失了国际体育交往中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