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许多城市的繁华街道上,会让人产生一种同样的错觉:不知此时身在何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大小小的城市在我们眼前变得“摩登”起来:一样的玻璃幕墙、一样的立交桥、一样的大广场……漫步其中,“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早已成为一种久违的体验。
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规模的建设使各地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到高耸林立的写字楼,现代化的“面子”装点了城市。但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城市各具特色的原有风貌逐渐消退,“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而“千城一面”所造成的缺憾,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加显现。“千城一面”无疑是现今中国的城建、城改之悲。
毋庸置疑,社会的发展推动着城市的更新,但城市究竟该以什么样的面目展示给世人?
有比喻说,城市如人,面子要有,内在气质更不能丢。提起维也纳,你的耳畔会响起音乐之声;提起鹿特丹,你的眼前会浮现桅杆如林;提起威尼斯,你的鼻子会嗅到水乡气息;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卢浮宫构成法国历史的缩影;在悉尼,歌剧院成为澳大利亚的标志……什么让世人为这些城市倾倒?是特色文化的魅力。这些特有的文化因子,就是城市的根本。画家齐白石曾对自己的学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城市建设莫不如此。一味地简单模仿,只能导致城市建设的雷同、刻板与僵化,无异于走进城市建设的死胡同。只有保持个性和特色文化,城市才能生机勃勃、丰富多彩。
维护好历史传承,留住城市的“命脉”,则是保持城市特色的关键所在。作为文化遗存的古迹老建筑老街区(包括百余年的近现代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特色的集中表现。保护好它们,无形中就留住了城市个性赖以存在的载体。
多年来,“千城一面”一直为人诟病,但如今高楼比赛仍在进行,大厦加广场的建筑模式仍被推崇,“拆了建、建了拆”之风依然弥漫。现在一谈城市建设的成绩,总少不了“面貌一新”,以为凡是“新”的就是好的,以至于具有独特历史文化韵味的古建筑群被迅速推倒,许多具有地方传统风味的文化名街相继消失,大量见证中国近代发展史的工业文化遗存也“在劫难逃”。不少城市一方面无情地毁掉古老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大搞仿古的东西,假文物、伪古迹、仿古街区大行其道,最终沦为城市建设的笑柄。
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所说,当前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处于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不推进城市建设是不现实的,变改造旧城为保护、激活旧城却是现实的。这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真正承担起改善民生、保护并促进文化传承的责任,同时也需要唤起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强化文化保护的公众参与,让民众真正成为文化遗产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