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中国网民对该起惨案表现出来的悲痛和愤怒,媒体的声音相对缓和和保守,但仍纷纷发表评论反映一些民意,认为官方周一下午的历时30多分钟的新闻发布会,根本没有解开众多疑团,又是民众“不明真相”“别有用心”的说法只会更加激化矛盾。但也有喉舌媒体试图为当局出谋划策,把事件的焦点从“暴政杀人”转移到如何解决寨桥村的村民安抚问题。
南方都市报社论:乐清命案围观不会停歇调查必须继续
呼吁真相,不仅是为了告慰死者。检视现实,谁能说这是离我们很遥远的故事?在这个冬天,一幕惨剧发生在那个叫做乐清的地方,但事件的真相到现在为止依然无法清晰起来。围观不会停歇,调查必须继续。
新闻晨报: 乐清命案政府脱嫌的前提是自身清白
深陷在“乐清蒲岐镇寨桥村钱云会命案”中的各级政府部门,无疑正在品尝着官民互不“了然”的苦果。在民间舆论平台上,“肇事案”面对群情激愤的 “谋杀论”,完全败下阵来。在支持“谋杀论”的证据中,有“五大疑点”与“两大反常”……
从证据学上分析,上述证据材料也只能证明“肇事论”尚存不少可疑之处。“谋杀论”的深层根源,其实远不在这些疑点或反常,而在不少民众早已倾向于认为,这个敢于对抗政府且拥有很高民意支持的前村长是很可能被谋杀的。这样的逻辑推理,才合乎一些民众对于当下维权生态的“了然”。
这两三年来,让我们“了然”的维权人命运包括:有人因维权被劳教,有人因维权被判刑,有人因维权被活埋,有人因维权被精神病,更多人因维权而被 逼自焚或自残……这些惨烈的维权个案背后,对应着一批麻木的、目无法纪亦无敬畏的地方官员…
…真相只有一 个。政府部门要证明清白的前提,是自身清白。否则,再多的舆情应对技巧也没有用。
京华时报 : “乐清命案”中有没有火药桶
围观可以改变个体命运,但政府公信力的打造,却不能指望围观。如果总是迫于舆论压力,或者因为上级批示,才去澄清,才去解决,那么,个案的正义或许可以得到实现,但那些消失在媒体视线之外的悲剧、隐忍于普罗大众之中的委屈,最终可能制造更大的火药桶。
华龙网: 钱云会之死拿什么迎接2011年的阳光
最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有不忍触碰的柔软之处,最理性的人也有动容之时,面对工程车车轮下钱云会单薄而显变形的躯体,面对钱云会之死,我们无法回避人性 的考问,我们无法置身事外,我们无法继续沉默。因为钱云会就活在我们中间,是无数普罗大众中的一个……如果不能找出真相,如果真相被湮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钱云会。
请原谅,我们无法阻止钱云会被车轮碾压,但我们有责任阻止恶对人性的侵袭。公道自在人心,以生命的名义,“交通肇事”承受不了如此不白之冤,需要还世间一个公道。
……
钱云会,这个生命没能看到2011年的阳光,尽管只剩下短短的6天。当“交通肇事”继临时工之后成为替罪羊,危如累卵的公民权利怎堪承受滚滚车 轮之重?面对一个生命的猝然离去,我们感伤,我们愤怒。但我们不会停止对事实的寻求,对真相的追问。我们不相信,一个人会这样无缘无故死于“车祸”,而真相会无声无息消亡。
东方早报: 钱云会之死 原谅我们没有看到一切
这(钱云会之死)的确已成为所有国人精神受到重创的时刻。我们宁愿不相信网络公众的说法,宁愿相信乐清方面的公开说法即为一切真相。这实在是因为,我们不相信有一种黑可以这样让人绝望窒息,有一种恶可以这样毫无人性,有一种杀可以这样以体制之名。
新京社:地方政府强压民意令乐清事件升级
钱云会之死成为公共事件,是因为,社会已积累了太多的“常识”。这种“常识”来自于更多地方政府征地、拆迁的不公,来自于很多上访者不但不能伸张公义,反 而招致地方官员的打击报复;来自于一旦发生恶性事件,一些地方政府滥用警力,强压民意。这种“常识”的背后是深层的社会矛盾和官民信任危机。
南方社论:任何敷衍式的调查都将受到怀疑和谴责
钱云会非正常死亡,其被碾压于工程车车轮下的情形尤为惨烈。实景图片在网上急遽传播转载,令观者无不悚然动魄,悲伤和激愤充满互联网。民众对钱云会之 惨死表现出前所少见的强烈关注,征地、谈判、抗争、不明不白地死亡……这些关键词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激发了民众郁积的情绪,并在无法容忍的悲惨图像前倾泻出 来。在此情境下,任何敷衍式的调查都将受到怀疑和谴责。
中国经济时报:建议公安部直接接手钱云会案
乐清警方的解释,不仅没有消除公众的疑问,反而引来了更多的质疑。…既然工程车撞上了钱云会,而且是撞在左侧的挡板上,那么钱云会应该是飞向车外的,至少上半身不可能倒向处于反方向的车轮之下。可是,车轮竟然是从钱云会的脖子上轧过去的。在没有录像的情况下,我们也许不能准确地描绘出钱云会被撞后运行的轨迹,但依据基本的力学规律完全可以排除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比如物体受力后肯定不会反方向运行。人类的自然科学发展了几千年,怎么能说钱云会“被撞”的情况“无逻辑可寻”?
广州日报:村长命案有公正才有真相
经由此事,我们也应该趁机反思,官方的“定性”和对“上访村主任被故意碾死”的“辟谣”为何难以获得公众的信任?此前类似争议性事件的“辟谣” 和“权威结论”也往往遭受“信任危机”,乃至大家宁愿相信一名小学生“鲜蘑菇9成被漂白”的调查结论,而不相信相关职能部门。略加分析,即可得知这种“信任危机”背后,暗藏着争议性事件的一些规律和“脾性”。
青年时报:乐清市公安局开通了新浪官方微博
平安乐清(乐清市公安局的新浪官方微博)的沉闷表现,折射出的,正是政府部门民意互动意识和能力的缺失。习惯于闭门办案,习惯于自言自语,面对民间舆论场,不敢说话、不愿说话、不会说话,由此导致的官民话语体系的割裂,已经成为公信力滑坡的重要原因。
扬子晚报: 公众要的是真相背后的安全感
公众对钱云会死亡调查真相的渴求,除了真相本身,更多的则是担心钱云会死亡的处理结果不公正,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效尤,直接威胁公众自身的安全感,这会让公众舆论每时每刻惴惴不安。
经济观察网:上访村长死了官路财路铺平的人心安吗
在一些人看来,“交通事故”是或然。对他和他们而言,命运被车轮裹挟却是必然。于是,一场“交通事故”,断绝了征地、纠纷、上访和死亡之间若有若无的联系。唯有他死去的身躯,摆出一个大大的惊叹号,似乎还有什么话要说。那一团血肉模糊,构成触目惊心的一点,告诉人们,生命如此脆弱,呼喊曾经无 助。然而,这终将是一场“交通事故”,是一个意外。不要怀疑,否则就是“寻衅滋事”,就是“别有用心”。
鲜血已经铲除,尸体已经封存,亲友蹲在监牢里哭泣。更多的人守在铁窗外面,在电脑前,在网络上,追问一个又一个待解的谜题。为什么一场意外就能轻易引发围观和袭警?为什么越有人出面解释就越有更多人怀疑?
华西都市报:用翔实证据擦拭掉乐清案疑点
这起案件疑云密布:比如,死者死状蹊跷,刚好横卧路中,双膝跪地,车刚好碾过颈部;现场监控设备刚好无储存功能;刚好有目击者称看到死者被人打后扔在路上被碾压的;事后村里的电话又都被控制。这就怪了,如果只是交通肇事,为何要监控电话?为何交警会遭“不明真相村民”围攻?
扬子晚报:谁掩盖真相又指责我们不明真相
只要一出事,要么说监控系统出毛病了,要么说探头坏了,早不出毛病,晚也不坏,偏偏在最需要它的时候它不灵了,咋那么巧?又咋有那么多的巧?
第二,只要一有人命事件必抢尸体,不需要理由。没有理由,我们只好去猜,这一猜,又变成了“不明真相”。这一次,当地政府又组织百余名警察两次抢尸,还带上了警犬,不抢走尸体决不罢休,为啥呢?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就“不明真相”。
有人就不想让我们知道真相,然后又指责我们“不明真相”,这么一绕,理由全被他们占去了。这难道真的成了一种“定律”?
扬子晚报:必须继续“围观”村主任钱云会之死
网民分析的五大疑云条条有理:工程车逆行撞死人,反常!死者倒下的角度,反常!事故路段的村口原本有的‘天网’摄像头突然失效,反常!工程车连一点刹车痕都没有,反常!肇事司机神速被“武警”带走,反常!
然而,面对如此蹊跷的死法,乐清市蒲岐镇党政办工作人员只是轻描淡写的说,这只是一起交通事故…这些疑点一点都没解释。
…网民的“围观”已经成为舆论监督一景。在这样蹊跷而惨烈的死法面前,在这样糊涂的发布会面前,我们有必要保持“围观”的姿态,直到一个令人信服结果的出现。
齐鲁晚报: 张金岭:乐清命案的官方结论更需要证据
钱云会之死如果真像传言那样是基于土地纠纷的凶杀案,那就说明一些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市场利益,已经开始使用暴力手段对待捍卫土地利益的农民,这就不但是一个刑事案件,而且具有了不同群体之间暴力掠夺的性质。
华西都市报: 林小明:“村长之死”缘何被放大
“生命脆弱得就像一张纸片,甚至随时可能被风吹散”,这是我看到事故现场的第一反应;而此前就出现的诸多怪象,不能不说增加了人们对相关部门的信任成本。据称,“死者曾发帖揭征地黑幕”,或许,这才是人们不大相信这是普通交通事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