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在日本首都东京,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代代木公园晨练时与东京市民一起打太极拳。 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2010年,中日关系因钓鱼岛撞船事件受到严重冲击。年末,日美又展开空前规模联合军演,日本石垣市两名议员擅闯钓鱼岛附属岛屿,以“西南诸岛”为重点的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刚刚出台。这些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背道而驰,对中日关系造成严重内伤。如何防止两国关系继续下滑,使搁浅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重新起航,是两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当中日关系遇到棘手难题时,如果跳出具体问题而从哲学高度思考一下,也许会豁然开朗。从古至今,中日两国有许多相通的哲学思想来自《易经》和《论语》,“阳极生阴”、“过犹不及”、“大吉反凶”等福祸凶吉相互转化的观念便广为人知。 前不久,菅直人首相会见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成员时说:“自己本以为同中国领导人已经建立起一定信赖关系,没想到在撞船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那么强硬的措施,感到很吃惊。”这句话顿时使我联想起1985年中曾根康弘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引起的轩然大波。中曾根当时也自以为和中国领导人建立起个人信赖关系,结果在国内另搞一套使中日关系严重受损。中日关系“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祸福凶吉有时就在于决策的一瞬间。因此,作为一个当政者尤需珍惜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否则,其本人与中国多年积累起来的“友好资本”必定严重透支,追悔莫及。 《易经》中提到:“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意思说做事不能鲁莽,否则就会像羊角顶撞藩篱而被夹住,进退两难。中日之间存在钓鱼岛领土主权之争是一个客观事实,要处理好需要大智慧,不能莽撞行事,否则就会使当政者陷入两难困境。 中日战略互惠就是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谋求互利共赢。钓鱼岛之争是有可能影响中日关系大局的局部敏感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中日双方要慎之又慎,本着局部服从全局、促进全局而不能有损全局的原则妥善处理。 《易经》告诫人们物极则反,不能绝对地看问题。邓小平是懂哲学和全局的人。他就钓鱼岛问题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就是顾全中日关系大局,避“零和”而谋“共赢”。当下,日方声称这些岛屿“是日本固有领土”、“同中国没有争议”,甚至把美国拉进来对抗中国,把防卫战略重点南移。如果日方把话说绝并逐步把事做绝,甚至把中国作为假想敌,对日本来说就可能成为任何神灵都无法保佑的凶兆与祸机。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据《日本外交文书》第18卷、第23卷记载,1885年日本明治政府秘密调查后确认钓鱼岛已被认定为清国(中国清政府)所属而未敢占有。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1月,明治政府乘战争获胜之机未等签署《马关条约》便窃取钓鱼岛。然而,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最终难逃战败投降的厄运,只是由于战后美国的介入才在中日之间埋下钓鱼岛之争的钉子。 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智慧不够,难以解决钓鱼岛争议,起码可以就如何防止危机再度发生、防止危机升级而作出努力。这有助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重新起航。(刘江永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清华大学教授、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