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日媒称日需用多国框架应对“中国的膨胀”

2010-12-09 作者: 上传人:

日媒称日需用多国框架应对“中国的膨胀”
2010年12月08日 11:13:46  来源: 新华国际 【字号 留言打印关闭
 
 
 
 

日本《读卖新闻》12月4日文章 原题:用多国框架应对中国——2010年读卖国际论坛纪要

作为2010年读卖国际会议的年底论坛,“中国的膨胀与日本”11月27日在东京经团联会馆举行。由于9 月份发生的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本网注)撞船事件导致日中关系紧张,因此论坛就中国的意图、日本应采取的对策以及亚太地区的安保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网刊登下述4位人士(民主党众议员长岛昭久、庆应大学教授国分良成、自民党参议员佐藤正久、战略研究所主笔宫家邦彦)的基调讲演和讨论会纪要。

主持人:中国针对撞船事件采取强硬姿态目的何在?

国分:对中国来说,最核心的利益是维护统治。为此需要增强国力、推动经济增长。这就需要资源,需要确保海上通道的安全。

但布鲁塞尔日中首脑会谈得以实现。这说明中国并非不介意国际舆论。

主持人:有批评指出,菅直人政权缺乏危机感。

长岛:亚洲在逐渐进入建立新秩序的时代,日中关系也进入了战略互惠关系时代。这预示着“日中友好万岁”时代的终结,菅政府在这方面确实缺乏敏感度。但关键问题是,虽称战略互惠关系,日本方面却没有战略,也没有外交杠杆。这是导致该政权采取的行动让国民难以理解的根本原因。

因此,日本战略外交的最大课题,就是能培养出多少这样的国家:如果日中交恶,中国就难以与之发展双边关系。只有培育出这样的关系国,并使之作为日本的外交杠杆加以运用,中国才能重视对日关系,日中关系才能成为真正的战略互惠关系。希望这能成为今后5至10年日本外交的努力目标。

主持人:日本应如何同中国进行外交?

国分:中国一届政府至少要存在10 年,而日本则是一年,这就出现了信息的不对称。因此,与对方保持联系渠道非常重要。日中之间的问题有不少是偶发性、情绪型的。但是作为国家的政策,如果不具备一贯性就将导致政治不稳定。外交需要持续性,即使更换政权或首相也必须保持外交的持续性。

主持人:具体地说应如何?

宫家:正因为是难以对付的对手,才更应该向对方学习。要扩大交流范围,交流不能仅局限于会说日语的中国人和会说汉语的日本人,大家可以用英语交流,关键是加深相互了解。

佐藤:关键是要把中国纳入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的多国间框架体制。比如在经济和安保领域,要设法把中国纳入日美韩澳同盟体制中来。

民主党众议员长岛昭久:日须加强西南海域遏制力

中国防卫费用近年来不断增加,已远远超过日本。另一方面,美国在亚洲的驻军已经从大约10万人减至7万人,其存在感自然相对下降。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迎来了日本防卫计划大纲的修改期。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了一项长期海洋战略,并据此开始着手打造、扩展海军实力。到今年为止,中国已在第一岛链(连接九州、冲绳、台湾和菲律宾的岛屿防线)的内侧,成功削弱了美国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到2030年时,这种状态将延伸到第二岛链(连接小笠原群岛、关岛直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防线)内侧。而到2040年时,中国海军将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与美军并驾齐驱、不相上下。

1996年在台湾举行总统选举前,中国曾在台湾海峡反复进行导弹演习。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向该海域派出了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向中国显示了美国的遏制能力。与那时相比,中国的新型潜艇已从三四艘增加到了三四十艘,驱逐舰已从六七艘增加到了三十多艘,战斗机也成倍增加。如果再出现类似事件,美国能否再次投入航母部队都值得怀疑。

据说中国有一个“拒绝接近战略”,即不让美军接近自身区域。目前这个区域还只限于中国近海,但中国一旦拥有航母之后,这个区域就有可能扩大到第二岛链防线范围。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在修改防卫计划大纲时,就必须强化动态遏制力,加强西南方向的防卫。也就是说,要重点加强西南方面的海上和空中战力,以便与美国联合构筑这一海域的强大的遏制能力。这要求日本必须做出自主努力。

 
 
 
 
    庆应大学教授国分良成:

中国对外“强硬”乃内政所需

中国的主张为什么开始强硬起来了?从内政对外交产生巨大影响的角度,我想指出如下观点。

日中战略互惠关系是2006年安倍首相访华时形成的,一直到2008年胡锦涛主席访日,中国国内的“战略互惠派” 一直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力。在对日关系问题上,中国国内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 “如果中日关系陷入僵局必将对中美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另一种认为“只要完善对美政策,日本将唯美国马首是瞻”。如今持后一种观点的势力开始崛起。

随着GDP升至世界第二和美国影响力的下降,此前一直处于压抑状态的民族派、军队和既得利益集团开始发声了。

战略研究所主笔宫家邦彦:

对华“政经分离”是不可能的

要从战略角度认识事物,就需要了解对方的历史和其地缘政治学意义上的地位。就中国而言,首先要看到其存在一种雪耻盼情感,即要扭转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被欧美和日本欺辱的历史。第二,中国有恢复中华势力范围的愿望。第三,要养活13亿人就必须保障资源供给,就需要向海洋扩张。第四,人口老龄化将带来各种问题。

从地图上可见,中国是日本进入太平洋的障碍,日本前往中东的海上通道也与中国重叠。早在2004年中国明确了这样的概念:由于经济发展带来了国家利益范围的扩大,因此要给人民解放军发挥更大作用的空间。

9-11事件之后,中国和印度趁美国为中东问题焦头烂额之机不断发展壮大,并开始扩张其海洋权益。正因为如此,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日前才强调“海洋航行的自由”。但实际上这半年来,美军的海上兵力已经部署到了世界各地。

整体而言,日中关系是脆弱的,而且其中90%要被中国内政所左右。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看到,要想在对华关系方面实行政经分离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中国注重面子,如果丢了面子,中国可能采取过激行为。另一方面中国又很介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因此,需要以多国框架的方式让中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如何不可理喻。

 注:专家言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