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人类行为有“三秒钟节奏”

2010-07-18 作者: 上传人:

来源:《上海老年报》7月10日

    德国生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经过各种生理与心理测试发现,人一般约在3秒钟时间内可获得一幅画面的主体信息。换句话说,客观事物每次作用于人脑并使之作出反应的时间约为3秒钟,不足3秒容易出现差错,超过3秒则显多余。科学家发现,人类行为“3秒钟节奏”现象在人们生活中十分普遍。

    科学家对世界上14种语言的口语进行了录音分析,有趣的发现,每位说话者每隔3秒钟左右都要做一次短暂的间歇性停顿,即使是朗诵诗歌作品也不例外。摄影师拍摄影片时,通常为一画面停留的时间均接近3秒或是其倍数。在田径赛场上,从发出预备令到启动令的间隔也大约是3秒钟。此外,两人握手时的相互抖动、抚摸孩子头部的亲昵表示等,其动作节律要么在3秒钟后停止,要么在此基础上多次重复。而莫扎特、贝多芬的韵音也都遵循3秒钟的节奏,正好和人的生物节律相吻合,所以听起来感觉非常悦耳。人在讲话中,3秒钟有个停顿能比较容易听清楚。交通信号灯由黄变红时有3秒钟间歇,可使驾车者能从容作出刹车反应。而3秒或3秒倍数的广告镜头是最有收视效果的。凡此种种现象正是大脑将获得的印象按3秒钟节律进行综合处理的结果。

    科学家们指出,这种“3秒钟节奏”的生命节律不受民族、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制约,而是人类共同的基本特征之一。对此科学家们分析认为,人的大脑对外界环境的景象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一次,因为大脑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对繁杂的诸多外界景象同时作出反应。

    科学家们还发现,生命节律的快慢决定了生物寿命的长短,即节律快者寿命短,节律慢者寿命长。如何利用人类行为3秒钟节奏与生命节律的关系,进一步开发思维意识,延长人的寿命,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究探索中。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