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马立诚对话保育钧:中国现在是豪门经济 疾呼真正的改

2010-03-07 作者: 上传人:

来源:新京报

马立诚对话保育钧:中国现在是豪门经济 疾呼真正的改革

 

保育钧 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前会长

 

马立诚对话保育钧:中国现在是豪门经济 疾呼真正的改革

马立诚 《人民日报》评论部原主任编辑,政论家,曾出版《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

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今年要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各界共议国是,在具体的议题之上,我们更关注对整体“改革”走势的判断———关键性的改革是否得到推进,改革的新争议有哪些,改革的重心是什么?

我们邀请长期关注改革并一直为改革鼓与呼的保育钧、马立诚先生,进行一次有关改革的对话,以求厘清纷杂,为改革助力。

改革之争 防止改革异化

马立诚:春节期间,我跟一些朋友见面聊天,碰撞出了一个词“豪门”经济。

前一段时间有经济学家概括我们的经济是“政府经济”,因为地方政府变成了生产性政府,极深地介入到经济活动中去,甚至与民争利。如果切中要害地讲,中国现在的经济现实概括为“豪门”经济更准确一些。豪门这个词来自魏晋南北朝,当时有一个门阀制度,你只要是利益集团的人、世家大族的人,你就有权力,能垄断。

今天的“豪门”主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一部分政府官员,手里掌控着配置权。

保育钧:“豪门”这个词太刺激了。你的本意应当是指权力配置资源。你讲的“豪门”实际上是比喻配置资源的权力部门。

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说改革被异化,就是权力配置资源取代市场配置资源的现象复活了,如果是不受监督约束的权力配置资源,那就更是倒退了。

马立诚:对,尤其是对金融、土地的配置权。

还有一个“豪门”是国企巨无霸,它们是四个字:“垄断通吃”。

比如,第一,在很多行业中,私企不能进入,国企就利用垄断地位,把价格定在均衡价格之上,把消费者剩余变成垄断利润。电信高收费,油品高价格,食盐加价都是直接取之于民,而不是惠顾于民。第二,国企占有大量土地,谁交过地租?国企占用频道资源,谁交过频道占用费?国企占用大量矿产资源,所交的资源税微乎其微。据测算,仅资源要素租金一项,每年就白得一万亿元,超过国企全部利润。这是用老百姓的血汗养了一个豪门经济,成为国企高管贪污腐败的资财。第三,政府给国企注资和大量补贴,两大石油公司前两年因为油价上涨亏损,财政补贴100多亿元。私企能有这样的待遇吗?

第三个是令老百姓痛恨不已的黑恶势力。这次重庆打黑,就揭露出这种黑恶势力。从报道看,重庆黑恶势力掌控重庆市一些食品的批发和销售,掌握娱乐业,还掌握着交通运输业相当大一部分。

以上三个方面是联在一起的。

“豪门”经济 权力太强势

马立诚:现在谈改革似乎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因为改革在一些老百姓那儿几乎成了一个负面的词,为什么?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改革被异化了,成了庸俗化的东西。

比如,有的部门把多收费当改革,有的部门甚至把违法拆迁叫改革,改革在有些人眼里可以是一种发财的工具,可以是人事斗争的武器,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那里变成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

保育钧:的确,改革应当是一个神圣的词语。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30年的改革,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可是近些年改革的力度有所削弱,甚至被异化了。有一些人假改革之名,行营私之实。有些人把改革当做口号,缺乏真正能够触动不合理体制的实际动作。

比如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家都在讲,但问题是,说了半天,发展方式究竟是指的什么还没有形成共识。转变发展方式,说到底,就是转变资源配置方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如不抓住这个要害,光说大而无当的空话,不触动现行不合理的体制,深层次问题解决不了,就会贻误了改革的时机。

再比如,2008年到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政府不得已采取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包括财政投资、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必要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要看到,这是特殊情况下采取的不得已的措施,不应是常态。现在的危险在于,一些人据此认为市场取向的改革失败了,美欧都不行了,还得靠政府强势的干预,靠政府权力配置资源。这些人不知道,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恰恰是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任由华尔街贪得无厌的结果。

如果不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不改变政府权力配置资源的模式,经济发展方式是很难转变过来的。

马立诚:我们应该大声疾呼真正的改革,为改革正名。改革是中国唯一的前途。

社会影响 民营资本被挤出

马立诚:我再说说它的危害。去年9.59万亿新增贷款,据经济学家统计,有21%流到房地产市场上去了。为什么在中央调控房地产政策情况下,却抑制不了“地王”?就是一些大国企出面拿地,它钱太多了。

可是,中国目前需要创造就业机会,不管是下岗工人、农民工还是大学毕业生。今年大学毕业生又来了630万,累计前面的求职大专毕业生近1000万。9万多亿的新增贷款,其中的21%如果不流入房市,那么就可以创造出至少1000万个职位。但它流入房市干什么?就是炒地盘,炒楼市,获暴利,当然还有一部分跑到股市里。

保育钧:房地产中的问题,是地方政府、银行和房地产开发商三位一体的结果。房地产问题应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少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推高了房价,这说明房改被异化了。央企不该炒地皮,不该在房地产市场兴风作浪。

马立诚:现在由于国企是这样的强势垄断,结果我们看到中国的500强前50名几乎清一色是央企。

而另一方面,民营资本被挤出,目前中国电力民营资本占13%,电脑软件占7.8%,交通运输邮政占7.5%,水利环境等设施占6.6%,至于金融、石油、电信、铁路民营资本在4%以下,这是非常可怜的。

一些地方跑项目,过去是跑计委,后来跑发改委,现在跑央企,跑央企干什么?就是把央企拉到他那去投资。一是因为央企有钱,二是央企在那个地方立的项目不容易被砍掉,这也体现央企垄断地位和利益集团的地位。

保育钧:地方招央企,看中的是央企的资源。据媒体披露,安徽省招央企最多。还有江苏苏州,最近到北京来找央企签单600多亿。

这种现象说明央企占的资源太多了,不能责怪地方政府,问题出在资源配置方式上。

马立诚:最大危害是剥夺普通人的机会。我们看看“80后”、蚁族,农村孩子读书是倾家荡产,找不到工作就收不回来投资,年龄一天天大,房买不了,如果面临这种局面的话,它就是对中国长治久安和稳定的一个极大的威胁。

五大改革 坚持市场化方向

保育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讲发展方式的转变,一连讲了50个加快,可见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我觉得,转变发展方式,要靠改革推动,改革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前提。只有加快改革,才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当下,我认为5大改革应该尽快推动。

第一,财政体制改革。为什么内需启动不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财政体制不合理、不科学、不统一、不透明。我们每年的财政收入的增速都超过GDP的增速,以2009年为例,GDP增速是8.7%,财政收入增速是11.7%,达6.8万多亿,加上土地收入和其他预算外收入实际上超过10万亿,差不多占GDP的三分之一,这种比例是不是合理?值得研究。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占的比重低,二次分配中政府占的比重高,内需怎么启动?

2007年离开全国政协之前,我专门写了一个书面发言,提出加快财政体制透明化改革。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财政收支就该透明。过去,每次两会期间,报告财政预算情况,头天晚上才发下那个表格,第二天就得收回去,看也看不明白。而国外的议会,80%以上时间是讨论预算的。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抄国外的做法,但总得透明公开,让人大代表看得明白,能充分发表意见,才能使财政收支做到科学合理。

第二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国有企业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好像成功了,其实还远远没到位,甚至有些国有企业比改革之前更坏,为什么?改革之前的国有企业是政企不分,政府还管着呢,现在的国有企业政企分开了,它是独立法人,垄断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它无边界地扩张,与民争利;过去国家统一工资,现在国企有了自主权,给自己定高工资,拿几百万、上千万工资。除工资之外,职务消费是工资收入的好多倍。这些企业体现不出国有,实际上是内部人控制的“官有”。

国企改革要搞清楚,国有企业究竟应当干什么?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搞好国企的战略布局,才能真正实现产权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讲的很好,要加快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形成多种所有制、多层次、多种经济形式、结构合理、运行安全的金融体系。但到现在为止,这个体系还没有实现。我们的银行除了政府办就是外国人办,老百姓办限制很严,民间资本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另一方面,银行的资产膨胀得很快,但是把老百姓的钱拿过来,只许我经营,不许你经营,吃存贷款利差息,练不出真本事。没有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的健全金融体系,没有大量中小银行参与竞争,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难就很难解决。

第四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里人毕竟还有块房产,买了房子有产权证可以到银行抵押贷款,而农民却不同。第一房子不能抵押,第二承包的土地多数地方不承认产权,到银行抵押人家也不认。应该让农民真正有自己的产权,尽快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够抵押,住宅、宅基地都能够流转。现在讲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这应该包括农民在内。

第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政府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不应有自身的特权利益。但现在,第一,权力配置各种资源,包括有形的资源和无形资源现象依然十分普遍,审批权、核准权,被一些部门变成配置权,各地不得不“跑部钱进”;第二,地方政府成了发展地方经济的主体,把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政府办企业,跑项目,上企业,忙得不亦乐乎,而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社会建设方面却很少下工夫,一些地方官员无限制地干预微观经济,给企业增加不少负担。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有一节谈政府自身的改革,提出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希望这方面真正有所进展。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改革为前提,以市场化的、法治化的改革为前提。

本报记者 赵继成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