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沈阳市对全市信访工作进行模式重构,围绕“事要解决”整合行政资源,探索形成了接待工作“一站式”进行、群众来访“一条龙”服务、信访事项“一体化”调处,解决问题“一竿子插到底”的信访工作新模式,完成了从信访接待“中转站”到解决问题“终点站”的转变,老百姓的一些诉求愿望得到了满足。
据了解,沈阳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随着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遗留的历史问题、累积的社会矛盾凸显,信访量居高不下。为走出“息了又访,访了再息”的信访怪圈,沈阳市打破原有中转、交办等单一功能的信访体制,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构建起各级党委负总责,两级信访大厅为支撑,基层信访网络为载体的信访稳定工作新模式。
据沈阳市委副秘书长、市信访局长陈国强介绍,面积为7416平方米的市信访大厅去年6月启用,各区县(市)15个信访大厅相继建成,形成“1+15”工作格局,两级信访大厅总面积达到3.9万平方米。
记者在宽敞明亮的市信访大厅看到,一、二楼为接待区:候访大厅、接待室、治安办公室、卫生室等。调处矛盾所必需的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司法裁决、法律援助、依法处理等功能,全部配置到了大厅。信访群众候访时,还可享受矿泉水、糖果等温馨服务。直接进驻大厅的19个职能部门实行“一站式”办公,来访群众先是用身份证进行电脑登记生成来访编号,按编号顺序由引导员根据群众的来访事由和诉求,引导他们前往对应的部门、单位接待窗口,实行分类接访,“一条龙”快捷服务。
据了解,按照“事要解决”的信访体制,沈阳市把各职能部门的权力集中到信访大厅,归属大厅统一领导,使这一机构有了直接处理信访问题的权力资源,各职能部门通过对大厅负责来实现对上访群众负责,形成一体化调处信访问题的强大合力,最终将问题终结在大厅。同时,还设立了市民诉求专线,百名“信访天使”24小时接听市民投诉,开通网上信访和远程视频接访等,畅通了群众表达各种利益诉求的渠道。
皇姑区赤水社区居民孙桂香说,已交煤气管网费的社区13栋楼的1357户居民,从1993年入住后就未使用上煤气,他们从1999年开始上访,无数次跑区政府、企业和煤气公司等部门,多次集体封堵某集团公司大门。去年7月,新成立的信访大厅接访后“一竿子插到底”,协调相关部门,落实资金缺口,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解决了煤气开栓这一15年尚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居民敲锣打鼓送来锦旗表示谢意。
沈阳市在创建“四个一”信访工作新模式中,为之配套了一系列的工作运行机制作为保障。去年初,沈阳市委出台《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组织与议事制度》,建立了由市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全面参与的组织领导体系,提高了决策的权威性。同时,设立解决疑难信访问题专项资金,用于解决“骨头案”“钉子案”“无头案”和实施困难救助。在资金归集上,市区两级财政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其中,市财政保证随用随支、敞口供应;按照各区每年不少于3000万元、开发区和县(市)不少于1000万元的标准,依托大厅设立各地区的专项资金,确保及时足额到位。2008年,市财政投入资金22.4亿元,其中财政垫资16.16亿元,共解决突出信访问题7634件。
此外,后备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炼、健全街道社区基层信访网络和开展稳定工作风险评估,完善信访稳定预警机制等,都为实现“四个一” 信访工作新模式提供了组织保障。
沈阳市委明确规定,市管后备干部实践锻炼的形式之一,就是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炼。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优先予以提拔重用;对表现欠佳的及时予以调整。在市区派驻两级信访大厅的655名工作人员中,市管后备干部17人,区管后备干部多达98人。这些优秀干部充实信访战线后,不仅激发了他们奋力拼搏、苦干实干的热情和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高度责任感,也强化了地方党委“干事创业”的用人导向。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沈阳市信访新体制完成了由间接处理和督办功能向新时期直接解决问题的转变,从而改变了信访部门单纯转办、交办和协调处理信访案件的模式,使信访机构成为在党委、政府领导下,高效率、有权威、重实效解决问题的工作机构。(记者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