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演艺中心主任郁钧剑,3月3日对媒体批评说,电视台春节晚会的“草根文化”应有度,不能本末倒置。(中国新闻网)
说起春晚,让笔者想起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过的一句话:“这样的虚伪无聊加贵族式的晚会,给教师和学生们烙下的印迹就是课堂上说真理一千遍,敌不过年三十一个滥春晚!”王旭明认为,现在的春晚一缺感动,二缺灵魂,三缺创新。“4个多小时的直播,如同上了一堂挥之不去的肤浅无聊课”。
刚刚过去的春晚,可以说很多镜头还在人们脑海浮现。多少欢乐的代表节目,曾会留下记忆,而越来越烧钱的繁华,却让人们感受着,春晚不是大众的舞台,有点像科幻的设想。
然而,这样的舞台不仅没有一年又一年的变化,而是越来越加重的味道。说实话,新年到来,人们需要的是重拾文化味,寻找文化味道,以及能够再现凝聚文化。而春晚,似乎不仅没有做到,而是重复着,翻版着一次又一次“震撼”人心的背景音乐。
首先,笔者认为,这是缺乏群众基础的舞台,没有把民间的文化再现在舞台上,除了歌功颂德,除了吹毛求疵,并没有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用艺术呈现出来。
其次,还是一种发展的浮躁,给予艺术家们无法稳定的心态,似乎繁华就是大社会文化,没有宁静中体现厚重,也没有厚重里找到发展氛围。人气似乎上去了,收入也上去了,就是文化的底蕴下来了。
所以,这是一种缺乏文化的艺术欣赏,让人们期待的心理产生落差。不信,进行一次春晚的调查,人们肯定会说,还不是那样,几个大屏幕,然后变换着不同的闪烁角度,虽然广告是减少了,可单调的画面,在这个信息发达的今天,谁都有机会自己设计给自己看。
“根深叶才茂”,这是人们对于艺术常常提出的一个观点,然而,谁又会注重这样的艺术表现力,而根又是植根何处?说不定很多艺术家并不知道?或许知道,大多也只能知道“钱多多”?这是一种艺术发展的悲哀,也是一种艺术浮躁的根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演艺中心主任郁钧剑更是“一针见血”:“ 电视台春节晚会的“草根文化”应有度,不能本末倒置”。
真不知道,春晚是演绎给大家看,还是演绎给一堆人看。如果都是仅仅只是所谓的大艺术家们,是不是都可以找到民间的“草根”感觉。
因为他们不理解“草根”,不削与“草根”为伍,所以他们无法知道“草根”的生存现状?在他们的心里,以为都是“北国风光”,都是城市的高楼,高楼中还有美丽的海景。
没想到,越是这样,越容易脱离真正的群众基础。也许,这也是近年来春晚屡遭诟病的原因,没有调研,没有走访基层,想上什么节目就上什么节目?看上去一年到头都在准备春晚,实际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叫好的节目,往往没有几个?
所以,春晚是不是“大碗”上不要紧,春晚是不是“草根”多,也不是问题。关键一点,要演绎得如实生动,让人看到不仅耳目一新,还能看到发展中深刻的社会文化。
如果都缺少思想、缺少动力、缺少创意、缺少文化底蕴,那么就是谁上春晚,一样会遭到吐槽。
正如一凤凰网友说的一样“草根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专业文化起领头作用,带动草根文化,两者相辅相成,不是矛盾,不是对立的。草根文化发展了,有什么不好?仅看春晚草根文化多了,就害怕了,就压制草根文化。文化人不要把自己看得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