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灾难终将过去,精神的力量如何延续?

2008-06-29 作者: 上传人:

灾难终将过去,精神的力量如何延续?
也笑一下

自5月12日汶川震灾突如其来地闯入我们的生活,转眼已有月余。1个月来围绕着抗震救灾,我们的生活和心情都被打乱。看到抢险中的重重困难,我们的跟着担忧;看到灾区群众坚强不屈的劲头,我们心中赞叹;看到人民军队的顽强作风,我们深感欣慰;看到全社会的奔走呼喊,我们热血沸腾。

虽然前方的抢险还在继续,灾区重建还是一场持久战。随着抗震救灾前期遭遇战的安然度过,四处弥漫的硝烟也会逐渐散去,我们的心境也将由以前的紧张、激动,渐渐归于往日的宽和、平静。因为,生活还要向前继续,最终要恢复从前的平静与安定。

但站在这生活转折的关口,我想说的是:虽然我们终要归于平静,但这平静不能是从前生活的故态复萌,不能是一切照旧的依然我故。我们既然承受了地震带给我们的深重灾难,就要用好抗震救灾中激发、积累、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的生活较之从前,是要发生一些明显的改变。

中央组织的英模报告团正在各地巡回演讲,很有必要。每次聆听,都有不同的感受,因为英模们不同侧面的讲述,本身就是一笔可贵的财富。但值得我们总结和汲取的,远远并非这些。除了政府的有效组织即主流表现之外,整个社会迸发出的那种热情、那份爱心、那些理性,都在我们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必将伴随和影响我们的今后甚至一生。

中国青年报与搜狐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4309人参加),88%的公众认为这场地震改变了自己的生活;82.1%的人表示会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学习和工作, 去创造更大的价值;77.9%的人表示地震之后与亲人朋友的关系更亲密。正因为如此,南方周末的评论说,汶川之震,震出了一个新中国。这是因为,看到了地震中国人的特别表现及积蓄的巨大能量,看到了我们心头潜滋暗长的那股精神的力量。

温家宝总理再赴灾区,奋笔写下的 “多难兴邦”几个大字。这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多难与兴邦有什么紧密的联系?其实,多难不必然就会兴邦,但多难又确实可以兴邦,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保持和发挥好多难中亿万民众被激发出的内在力量,这力量无穷无尽,是我们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点,温总理是实实在在地看到了,背靠强大的祖国,拥有人民的支持,他增添了无比的自信和勇气。

所有的硝烟终会散去,曾有的激情很难保持。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不可能都一直保持着抗震救灾中的所有状态。但我们可以将抗震救灾中积累的经验,取得的精神成果,推而广之,用于实践。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如果震灾远去,我们的精、气、神也随着减弱,以至于消逝,那灾难留给我们的只能是灾难。

时下奥运火炬还正在国内传递。每逢奥运为何要花这么大的力气传递火炬?无非是要象征、标志奥运精神的生生不息。我们在震灾中孕育迸发出的精神火种呢?在生活渐归常态的情况下又将传递延续下去、持久旺盛地散发出生机和活力?这需要你,我,他,整个民族、整个社会,作出一个坚定不移的回答。

于2008年6月18日下午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