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评王歧山的脱稿演讲 《新老年网》
读了《王岐山华盛顿脱稿演讲》的新闻报道,真忍不住拍案叫绝。尽管不是全文,但只从报道引用的部分原话中也足以领略他挥洒自如,精辟幽默的演讲天才和语言文采了。这对听惯看惯高级官员拿着讲稿“读话”的我来说,岂止“耳目一新”。倾倒折服之余,提笔点评以飨同好。
中新社华盛顿六月十八日电 (记者 李静 邱江波)
“来美之前,有朋友警告我,这次去要小心,美国的大门要关了。”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十八日晚在华盛顿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晚宴上这样说。
(评:开门见山,却并非单刀直入。“大门要关”者,要搞贸易保护主义也。“朋友警告”者,并非我有此意也。施施然已登堂入室,切进主题,何等潇洒!)
王岐山今晚发表四十分钟的即席脱稿演讲,他用自己对中美战略经济关系的精辟观点、坦率真诚的态度和独有的幽默口才,折服了参加晚宴的美国听众。
王岐山说,他的朋友在他临行前告诉他,美国现在盛行保护主义。不过他说,在他印象中,美国贸易立国,不应该是这样。
(评:。一句“在他的印象中,美国以贸易立国,不应该是这样”就把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嘴赌住,干净利落。但“不应该”并非“不是”乃暗指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应该了。批评得多么含蓄又多么难以反驳?)
美国是个移民社会,容纳多元文化。接着王岐山话锋一转,“在全球化浪潮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发展面临中很多新问题,出于对自己国家经济和安全利益的顾虑,美国存在保护主义也是正常的,何况现在还是处于美国的大选期间。”
(评:何等体贴,何等宽宏?显示了中国人特有的为人处世之道和思维方法。但也可看出“欲擒故纵”的辩论技巧。尤其是“何况现在还是处在美国的大选期间。”这句进一步的体谅话里蕴涵的旁敲侧击,让人回味无穷。)
王岐山幽默地说:“说老实话,中国也有人存在保护主义思想,有些学者就认为中国开放得太大了,担心华尔街那帮人太会赚钱了,把我们的钱都赚跑了。”
(评:不说美国人或美国政府搞保护主义,而说“华尔街那帮人,太会赚钱了”,一下子就撇开了国家关系和意识形态,把彼此的关系拉到了生意圈里,。好象北京人议论上海人,纽约人议论加州人一样,一副吃了大亏的生意腔会让美国人大感受用。这个词组真可谓神来之笔,绝了!),
在这次战略经济对话紧张的一天半中,王岐山说他发现没有一个人是赞成贸易保护主义的,大家谈论的焦点,都是如何通过共同的努力,把对方的门开得更大些。他委婉表示,明天还想到美国国会去感受一下,到底存在不存在贸易保护主义。“但我知道美国是存在保护主义的,”王岐山说。
(评:又是令人叫绝的神来只笔,双方会谈的居然是“如何‘共同努力’,把‘对方’的门开的更大些。”不知有谁还能说出这么一针见血的幽默语言。发现没有一个人赞成贸易保护主义,却肯定美国存在保护主义,话锋一转进入对保护主义的检讨)
“从历史的长河看,谁封闭,谁落后,中国曾经先进过,但随后的保护主义一保保了一千多年,让中国十分落后”。王岐山介绍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封闭,中国人痛苦地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三十年前作出正确的选择,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入人心,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政党的要求,而是全国人民的共识。中国政府有决心继续走改革开放发展的道路,让我们的人民过上富裕、文明、发达的现代生活。通过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变了,变得太快了。 他举例说,北京变化之快,让当时担任北京市长的他连一张准确的地图都来不及印刷。
(评:不是批评别人,而是以自己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供对方借鉴。语重心长,诚挚感人。这里用的是朋友的语言。“连一张准确的地图都来不及画”形容北京变化之快,生动现象,胜过一百句数字罗列。)
王岐山告诉美国朋友,中国尽管跻身四大经济体之列,但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均GDP水平,还远远落后于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国现在的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相当于坐在台下听演讲的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在任时的美国国防开支。
(评:两个比较数字证明“中国威胁论”完全是空谷来风,庸人自扰。)
除了邀请美国企业家到中国抓住战略经济对话成果的巨大商机,王岐山还欢迎美国朋友来北京参加奥运会。他说,“如果实在没法去北京,那一定要在电视机前看奥运会,为美国和全世界运动员加油。如果没有票,可以找我。如果找不到旅馆,我们的旅游局长邵琪伟在这里。如果大家吃东西病从口入,可以找我们的质检局长李长江。”这句话让满场笑翻。
(评:轻松话题,不忘推销奥运)
王岐山以他独有的即兴口才,一开始就风趣地对全场八百名嘉宾展示了自己夫人为他选定的红色领带,以示对这次对话的成功的庆祝,他亲切地称美国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为“古部长”,他还自我调侃说,不喜欢念讲稿却喜欢即兴讲话,虽然这样容易祸从口出。不过,由于他的演讲充满睿智和幽默,让晚宴嘉宾如痴如醉,掌声不断。(完)
(评:自我调侃,事实上也在调侃“照文‘读’话。”但的确也点出了害怕‘祸从口出’是官员们乐于‘读话’的主要原因。)
(总评:拍案叫绝!)
2008-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