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两岸历史和文化连接点
2011年新年第一天,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发表元旦祝词,题目为《壮大台湾 振兴中华》。如何解读这份讲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说:“元旦讲话可以看做是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来最重要的讲话之一,单单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马英九的关注不是局限于对台湾内部事务的关注,而是把振兴中华、把未来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纳入了视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
元旦祝词,从历史的回顾展开。100年前,孙中山先生发出“振兴中华”的倡议且“一呼天下应”,而使武昌首义星火燎原,推翻帝制,肇建共和。演讲中,提到了革命先烈林觉民、秋瑾的流血牺牲、北伐抗战以及八百壮士保国卫民的壮举。
“辛亥革命,是两岸共同的记忆。重温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就是在找寻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连接点,这无疑有益于增进彼此的情感和理解。”王建民如是说。
连接两岸的何止历史,文化、血脉更是无法割断。祝词中提及,“台湾保存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从生活美感到艺术美学,它的传统韵味,让世界惊艳”;“仁义、孝亲、尊师、勤奋、善良、纯朴等儒家倡导的美德,早已成为台湾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对此,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彭维学认为,这展示了马当局寻找两岸文化连接点、增加两岸文化认同的姿态。“将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破坏的中华文化价值重新建塑起来,对今后台湾局势的演变及两岸关系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在祝词中,除了对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还强调了台湾文化的特色,这或许可以理解为释放出了一个信号,今年两岸在文化产业合作、文化创意产业交流方面应该会有所加强和突破。”彭维学说。
重申“九二共识”累积两岸互信
去年12月23日,马英九接受台湾《联合晚报》专访时表示,“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基石,没有“九二共识”,两岸关系要和平发展,是很大的问号。此番元旦讲话,马英九再次重申“九二共识”,并提出“百年和平”概念,铺陈未来两岸互动愿景。
对此,彭维学认为,重申“九二共识”意义重大,因为“九二共识”是确立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政治基础。事实上,2008年以来,两岸正是基于“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有了政治互信,两岸才开启了合作交流的新时期。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恢复了制度化协商,签订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两岸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两岸民众也在越来越多地分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重申‘九二共识’,对于累积两岸政治互信具有指标性意义。”
王建民说:“马英九之前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两岸关系改善一直是重要的政策,没有任何犹豫。事实上,‘九二共识’是国民党与民进党的重大政策分歧,在这个议题上,两党没有交集。在2012年的‘大选’之前,‘九二共识’将是两党无法回避的问题,仍将是交锋重点。”
政治上的最终统一不能替代
“祝词总体上来讲,展示了认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姿态,也展示了扬弃李登辉、陈水扁时代‘台独’与分裂路线的姿态。”彭维学说,可以预期,未来两岸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不会变,两岸交流合作的大方向不会变,随着ECFA的实施,大陆“十二五”规划的推动,两岸在经济,特别是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一定会出现新的格局。如果今年大陆游客赴台游开放自由行,两岸人员交流和往来也将有新进展。
王建民说,在ECFA实施后,虽然双方的共同利益在增加,但随着两岸关系的深化,两岸之间的分歧点也会扩大,两岸关系步入“深水区”。另外,受到岛内政治生态以及临近选举的影响,初步建立起的两岸政治互信,并不总会一番风顺。“应该这样讲,困扰两岸60年之久的结构性争议,要在短时间化解,是不太现实的。因此,需要两岸双方有足够的耐心,善意相待,逐渐为两岸开启政治谈判积累互信。”
针对祝词中有关强化台湾主体意识的表述,王建民的看法是,虽然加强两岸文化联系、增加两岸文化交流是两岸所乐见的,但是以中华文化的统一取代政治上的统一的信号是值得警惕的。经济上的统一、文化上的统一,都不能替代政治上的最终统一。(记者 李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