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博周刊》第1期
自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举办以来,因世博会而产生了诸多重要的人物。他们中既有国家元首,也有场馆设计者,还有借世博会而推广其发明的科学家……他们丰富了世博会的历史,他们将在世博史上光芒永驻。
维多利亚女王
决定举办第一届世博会
维多利亚女王18岁登基,在位63年,被称为“铁腕君主”,统治时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 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是她表哥,虽然当时英国法律限制他参政,但实际上他的影响力无处不在。阿尔伯特 亲王在1847、1848年连续举办了两届英国工业展览会,后者参观人数达到7万。深受鼓舞后,他萌生了举办国际博览会的想法,希望借此确定英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这一提议虽然得到女王的热烈拥护,但不少人对国际性的展会顾虑重重,阿尔伯特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推行。
开幕式上,维多利亚女王和宾客一样兴奋激动,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亲爱的丈夫、这次‘和平节日’的创造者,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这一切确实让我感动,永远值得纪念。”
约瑟夫·帕克斯顿
“水晶宫”设计者
这座原本只是为世博会展品提供展示的一个场馆,不料却成了第一届世博会最成功的作品,并成为世博会的标志。
当年决定在海德公园南侧建一幢临时建筑作为世博会展厅时,引来一阵风波。抗议的人们认为,要建筑砖结构的世博会场馆,必定会成为永久建筑,将会砍伐公园里的大榆树。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个不经意的方案成功挽救了世博会,这就是英国皇家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和他的创作“水晶宫”。
这一伟大建筑由钢铁、玻璃和木头制成,巨大的钢铁框架被30万块玻璃覆盖,中间穹隆顶甬道高35米,树木可以罩在屋顶下得以保留。
雨果
世博史上的伟大作家
维克多·雨果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的小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在全球成为经典文学读本。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焚毁圆明园后,他挺身而出,为中国人民仗义执言。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他还两次参加了巴黎世博会。更令人惊讶的是,1867年世博会的《巴黎指南》竟是由雨果编写的,世博会的重要也由此可见一斑。他在这本手册中写道:抛弃战争吧,让我们联手和谐与团结。
1878年的巴黎世博会首次举办系列世界会议,世博会从此更成为思想交流的平台。这次会上,雨果主持了著作权研讨会,倡导通过了保障文学产权的国际法。他还主持了邮政大会、妇女运动大会、货币会议和度量衡标准化会议等。
2009年,雨果的故乡贝桑松市历时三年为上海制作完成了一尊雨果半身铜像,并已将其安放在上海戏剧大道上。
溥伦
世博会第一位清廷官员
虽然后人的评论都说溥伦的能力和政绩非常平庸,但他的运气却非常好,1904年,他以皇室贵胄的身份,第一次受清政府委派,到美国圣路易斯城参加万国博览会,他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作为代表参加世博会的人。溥伦之前,清王朝一直委托当时由外国人掌管的海关总税务司承办参与世博事宜。
美国圣路易斯城万国博览会时,正值中国相对平静时期。慈禧为渡过难关被迫实行“新政”,使清政府参加万国博览会成为可能。据载:溥伦,字顺斋,满族镶红旗人,历任资政院总裁、农工商大臣等重要职务。 1903年,为美国圣路易斯城博览会正监督。中国在会场上展出了北京颐和园的模型等,展出的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洋灰获得了头等金奖。
罗斯福
让世博会成为新政的一部分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在20世纪的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学者评为美国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他上台初期正逢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为鼓起人民的信心,发表了著名的“炉边谈话”,实施罗斯福新政,并借举办芝加哥世博会来缓解经济危机,对于今天世界经济低迷时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事实证明,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直接、间接向社会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吸引了近2300万人次参观者,极大鼓舞了当时人们战胜经济危机的勇气和信心。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最后一次博览会在纽约举办。在4月30日的电视直播开幕式上,罗斯福发表演讲说:“所有来参加纽约世博会的人,都将会受到最热烈的欢迎,引领我们的依然是友谊,与各国间的善意,更重要的是和平。”
赫德
清政府参展世博会的实际掌控者
罗伯特·赫德,英国人,曾任职晚清海关总税务司48年,被清政府封为“太子少保”。1867~1904年中国参加的历次各类世博会,均由赫德及其领导的中国海关组织参展事宜。
赫德其人“精通华语,娴习华礼”,在当时清政府海关里一手遮天。历史上,其掌控的清政府参展世博会事务,客观上起到了一些促进中外交流的作用,但赫德及其手下一班洋人,始终排斥中国人参与世博会的相关事务,凡事以外国人的贸易利益为重,甚至从外国人的“优越感”和“猎奇”心理出发,有意在世博会上暴露当时中国的黑暗落后一面。
有人说他是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也有人说他借鉴西方严密的组织和制度,为中国建立了一个高效廉洁的海关。单从中国世博会而论,赫德有其被肯定的一面,世博研究专家、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教授乔兆红说,赫德及其领导下的海关通过其出色的外交能力和策划组织能力,帮助中国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了西方世界。
张闻天
建议中央在上海办世博会第一人
早在1958年,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张闻天就曾建议中共中央在上海举办一届世博会。
1958年,张闻天到上海调查研究,听取了时任上海市对外经贸局局长齐维礼关于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在突尼斯举行的第4届国际博览会的情况介绍后,于同年4月13日,与齐维礼向中央递交建议1959年在上海举办国际博览会的报告,这份报告说:“举办一次国际博览会,可以使我国许多企业获得观摩和学习新技术产品的机会。”可是,1958年的中国过分地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重要性被忽略。因此,这份报告石沉大海。
爱迪生
从世博会走向世界的发明家
从1876年费城世博会开始,世博会就成了爱迪生发明的巨大展台:1876年费城世博会,爱迪生发明的电报机首次展出;1878年巴黎世博会,他发明的话筒、留声机雏形和用钨丝制作的白炽电灯展出;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机械展厅内,人们为了聆听改良版的留声机得排上3个小时的队;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爱迪生发明的真空电灯和105伏的氮气电灯把整个展览馆照亮。
爱迪生不仅给世博会奉献了众多惊人的发明,他也从世博会上获取了很多灵感。1889年巴黎世博会,爱迪生在参观中,看到法国摄影家马雷发明的一种连续显示照片的装置,还有当时刚刚发明的新型感光胶片,受此启发,他利用人类视觉暂留现象发明了电影机。
古斯塔夫·埃菲尔
用铁创造奇迹
古斯塔夫·埃菲尔是法国土木工程师,专门研究金属建筑,尤其是桥梁。埃菲尔的主要作品有巴黎博览会机器展览馆(1867)、法国特吕耶尔河上的钢拱桥、纽约港自由女神像的钢铁骨架等,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埃菲尔铁塔。人们称他为“用铁创造了奇迹的人”。
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主题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埃菲尔铁塔即是为这届世博会建造的。当年,建造铁塔曾引起社会广泛争议,有人把铁塔形容成“丑陋无比的烟囱建筑”;更有人认为,当铁塔到这一高度时会发生倒塌。
铁塔完工时,埃菲尔说:“在我们开始这项伟大的事业时,我们一步也没有退缩过。我们以荣誉发誓,许诺要把它建成,我们做到了。”如今,铁塔依然耸立,并成为法国的标志。
阿道夫·萨克斯
世博会上刮起“萨克斯风”
1841年,一种独特新颖的乐器在布鲁塞尔工业博览会上首次亮相,由于害怕对手竞争仿制,这一乐器的发明及演奏者仅在幕布遮盖下吹奏一曲了之。1855年的巴黎世博会上,这一乐器正式亮相,并成为世博会上最风光的展品之一。这就是“萨克斯管”,它的名字取自发明者阿道夫·萨克斯。
阿道夫·萨克斯出生于比利时的小城迪南,15岁的时候,已是布鲁塞尔音乐学院的一名优秀学生,他在长笛和单簧管方面有相当的造诣。1841年,他发明了萨克斯管。
虽然阿道夫命途多舛,后来经历了排挤、诉讼、破产,最后在惨淡的晚年生活中含恨而终,但他发明的萨克斯管却因世博会而载入史册。
萨克斯管的发明创造因世博会而被人们铭记,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