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王羚
当经济增长的成果可以公平地分配到不同阶层时,这个社会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其内部状态是良性的。收入分配不公不仅使收入两极分化,也使收入流动性僵化,也就是说,富人愈富,穷人愈穷,穷人要变成富人的梦想更加遥不可及。
如何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如何使穷人更有可能脱贫致富,进入更富有阶层?长年在收入分配和贫困领域进行田野调查的学者李实尽抒己见。
收入分配不公加剧贫困
CBN:中国有句古话叫“不患寡,患不均”,收入分配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寡”和“不均”都不是好事。您的研究领域是收入分配与贫困,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李实:应该说收入分配不公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三十年来,中国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方面成绩很大,也赢得了国际声誉,但是贫困问题仍然很严峻。按照中国的扶贫标准,现在中国的贫困人口在4000万人左右。按照每天2美元的国际标准,中国应该有近1亿穷人。而在贫困线之上附近,达不到平均收入水平的易于陷入贫困的人口约在2亿人。
中国在未来5到10年,面临着艰巨的反贫困任务。贫困的状况和变化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收入增长,一个是收入分配。收入增长成果如果不能公平地分配到各个人群中就会导致更多贫困。所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不仅要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与反贫困联系在一起。
CBN:怎样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效地减少收入分配差距?
李实:政府制定合适的反贫困战略,并通过各种再分配政策使得贫困人口的收入逐步增加。现在中国面临一个对贫困认识的转变问题。过去中国的反贫困战略主要针对绝对贫困,现在通过多年努力,绝对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在不同程度得到改善。全国城乡每年有7000多万人可以享受低保。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的反贫困战略重点要转移到解决相对贫困上。这对于缩小收入差距意义重大。
“穷二代”成社会隐忧
CBN:收入分配领域问题非常多,无论是天量的灰色收入还是垄断行业的超高收入,往往都引起全社会的热议。您认为目前收入分配领域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李实: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在放慢,而高收入者收入增长相对加快。这使得收入分配差距在持续扩大。根据统计,2007年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左右,这在全世界也属于比较高的。收入分配差距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CBN:这样的话岂不是差距更加大?本来人们会有期望,今天的穷人可能成为明天的富人。
李实:是的。在一个理想的社会,由于机会均等,不同人群会因为家庭、历史的原因存在收入差距。这些先天的差距可以通过市场的公平竞争得到修补。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状态。
富人由于先天有优势,占有的资源条件更佳,因此容易更富。而穷人则因为诸多不利条件变得更穷或者持续贫困。这就使得收入流动性出现僵化的状态,使得不同收入等级的改变更加困难。
收入流动性是用以考量一段时期人群收入状态变化的指标。还有一个更长期的研究,就是代际之间的收入传递性。西方这类研究做得较多,我们因为受到数据的限制做得比较少。就是说,父亲收入高,儿子可能收入也高。反之亦然。
CBN:这就是社会非常关注的“富二代”和“穷二代”。贫穷的遗传和继承,这是件可怕的事。
李实:是的,最大的问题是下一代的问题。说到“穷二代”,有两个群体值得关注,一个是农民工子弟。第一代农民工对公平感追求并不强,能从农村出来就觉得不错了。目标是为了孩子,愿意自己多吃苦,没有更高的追求。但下一代不同了,他在城市长大、接受教育,会形成一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价值观,但实际情况比较糟糕,他常常感到自己在城市中是二等公民。这是很大的一个群体,有群聚性,而且试图改变现状。这批孩子现在处于就学阶段,再过5~10年就要进入劳动力市场。
另一个群体是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弱势人群。由于代际的收入传递性,父母下岗失业,孩子毕业后可能也找不到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下层社会。虽然现在没有统计数字,这批人数量也是可观的。
CBN:怎样才能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收入状况,使他们脱离贫穷代际遗传的惯性?
李实: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积累,通过提供教育、培训等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其次就是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建立较好的社会保障,这对于减少贫困、缩小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非常重要。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想办法解决贫困儿童的营养问题。我最近参加了一个儿童发展与贫困的会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的农村小学生营养干预项目表明,儿童的营养状态与其之后的学习、就业等有较强的相关性。发达国家为了促进儿童发展,都实行儿童补贴“CHILD BENEFIT”社会福利项目,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些项目,在帮助贫困儿童得到适当的营养和早期发展方面效果明显,也建议中国政府借鉴这方面的经验。这项工作在中国还没有正式展开,只是有一些小范围的试点,下一步政府应该积极参与,推进这项工作。
提高义务教育也非常关键。在一些边远贫困地区,教学质量非常差,孩子天天去上学,但是不知道学的是什么。这样他们将来就业就很麻烦。现在每年大约都有400万到500万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我们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一个建议:初中毕业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由政府提供一年的免费职业培训,使得这些人能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陷坑”里的中产阶层
CBN:收入分配“两头小、中间大”被认为是相对稳定的结构。但是现在对于中产阶层这个概念还有很多模糊的认识。到底中产阶层指的是谁?在中国有多大的比例?
李实:中产阶层确实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包括收入水平,也包括生活方式等。但无论怎么说,就像相对贫困一样,中产阶层是个相对的概念,无论什么社会,总有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是处在中间状态。中国因为城乡差别大,所以在中产阶层统计的时候面临一个问题:到底是从城市还是从全国来考察这个概念?
如果从城市来说,根据我们的估算,高收入阶层占约10%,中产阶层占约40%,低收入阶层占50%左右。但是从全国来看,中产阶层就被大大稀释了。根据我与赵人伟教授、罗楚亮教授最近的一篇论文,全国高收入阶层占15%左右,中间阶层占到10%左右,而低收入阶层超过70%。这样就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收入层级的中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陷坑。我们说“中产阶层陷在坑里”。这主要是因为农村人口太多,平均收入很低,使得中间阶层的比例大大降低。
CBN:一般认为中产阶层对社会能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如何使在陷坑里的中产阶层更快地壮大起来?
李实:根据上面的描述,数量最大的是低收入群体。15%的高收入阶层很难后退到中产阶层,只有一个对策,就是低收入人群慢慢转化成中产阶层。这需要一两代人的时间。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积累慢慢实现转变。比如现在农民工中,有70%是初中毕业,如果这一批人,能有三分之一接受大学教育,三分之一接受职业教育,那么他们可能是将来中产阶层的后备军。
收入分配改革亟待共识
CBN:现在各界都在期盼发改委酝酿了多年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台,但是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好像情况并不乐观。据说在如何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方面还没有形成共识。您了解的情况是怎样的?
李实:现在收入分配问题需要解决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在解决方式上确实意见不同。比如是不是要加大再分配政策调整收入的力度?有人赞成,有人就担心影响经济增长,造成效率损失。比如要不要提高个人所得税税率,就有不同意见。要不要引进新的税收手段,比如遗产税、物产税,意见也不统一。
但是,如果在这些具体的问题上不能达成共识,那么前面的共识也就没有意义了。
CBN:在这一片意见不统一当中,中国收入分配状况改变的前路到底如何?改变真的就这么难?
李实:未来政策取向和政策有效性很大程度取决于经济增长。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就业就不会有问题。增加就业就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而且经济增长,政府会有更多财力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在现有利益格局之下,很难对存量财富进行改变。但可以在增量的一部分中,增加再分配手段的力度。比如在近几年增加的教育经费中,很大一部分用在农村教育中。
所以说,收入分配差距的改变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渐进方式不会带来更多的矛盾冲突,但是效果比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