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中科院专家:两大板块挤压引发汶川强震

2008-05-15 作者: 上传人:

    印度板块一直挤压欧亚板块,使得中国大陆绷得越来越紧,能量只能在一个地方释放,四川汶川就是这个最薄弱的环节。昨天(14日),中科院研究生院地学院副院长、地球物理学博士魏东平,这样分析汶川大地震的成因。

  一直监测汶川

    昨天在魏东平出示的一张欧亚大陆平面图上,除我国江浙地区和中亚部分地区外,剩下几乎所有区域都被红色覆盖。魏东平介绍,这是地震台网监测到的2级以上地震分布图,亚欧大陆一年中要发生无数次地震,其中较大的地震一年有十几次,而我国专家每年都要进行全国地震会商,汶川一直是中国地震局重点监测的地方。

    魏东平介绍,青藏高原不断东移,处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中国大陆长期受到两大板块的碰撞、挤压,引发地震的力是一直存在的。地震学上有一个“弹性回跳理论”,当这种挤压力到达一定限度,必然要释放出来,地震是“加最后一根稻草”的结果,但这根稻草会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不过他表示,像汶川这么大的地震,发生几率是非常小的。

    相比唐山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70多万人重伤的后果,魏东平认为,汶川地震的伤亡人数绝不会那么大。他说:“因为唐山地震的震中正在唐山这座城市下方,对城市是一种毁灭性破坏,而汶川地震的震中在山区,人口密度小,伤亡人数应该不会很多。”他告诉记者,若这样大级别的地震发生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那伤亡的人数至少是数以百万计。

    地震预测太难

    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发生之前,有地震专家成功作出预测,政府及时对区域内人员进行了疏散转移,此次地震死亡人数为1500人。魏东平说,如果不是提前采取了措施,海城地震至少会死10万人。当时学术界曾对此欢欣鼓舞,以为地震预测这一世界难题就此破解。然而一年半后即发生了唐山地震,之前没有人能作出预测。

    此次汶川地震发生后,也有人质疑为何地震学家事先没有预测,对此魏东平认为,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十分困难,非几代研究者有生之年能够完成。他解释,影响地震预测的因素非常多,如重力、地磁、地电、地热、地下水、地声、光、空间观测、动物反应等,任何一种现象出现异常,也不能就此判断发生地震。就拿“地震波速比”这一指标来说,从仪器上可观测到波速比有变化,但并非地震一个因素会导致出现波速比变化,如大型水库蓄水、久旱逢大雨等因素也可导致。他认为,没有预测出地震并不是中国的地震专家无能或失职,发达国家的地震专家也同样无法预报地震,在现有条件下,地震专家的职责更多的是监测和研究地震。

  地震云与降雨

    汶川地震发生后一直降雨不断,唐山地震后也下过雨,地震与天气变化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对此魏东平表示,有证据表明地震发生时会有地震云现象出现,但由于人类探测技术有限,无法判断出哪块云是地震云。他解释说,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天气是大气层在变化,固体与气体之间存在耦合现象,因此如果大气、地理、生态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一定是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的,但这种联系之间的规律到底是怎样的,目前为止,人类的智慧还无法破解其中的奥秘。(记者蔡文清)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