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3月22日电(记者段菁菁) “一个城市并不缺少书店,但往往缺少有文化想像力的书店。书店不仅仅是个经营的场所,更应该是文化交流的平台。”杭州枫林晚书店的创办者朱升华的这一番话,几乎可以代表杭州所有民营文化书店多年来所坚持的经营理念。
作为杭州重要的文化地标,民营的文化书店在杭州读者中很具美誉。如今,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他们面前:这些文化书店在坚持自己文化的同时,受到了来自生存的压力。
文化书店彰显人文特色
枫林晚·书立方书店位于杭州城西,以其规模大和功能设计独特引起广泛关注:书店分楼上楼下两层,近2000平方米,图书种类达两万余种。
与众不同的是,这个书店里新添了诸如展览馆、名家书房、小剧场、餐厅等。接下来,书店将和中国美院合作进行书画展览,邀请学术、艺术名家办讲座,举办影视欣赏沙龙,甚至表演小型话剧。在这里,书店不再是单纯卖书,还衍生出包括学习、休闲、培训等诸多功能。
书店经理朱瑾希望,书立方将来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立方”,辐射到与书相关的方方面面。
杭州最大的民营书店——晓风书屋的主人朱钰芳曾专门到日本东京有名的民营书店一条街——神保汀取经,找到了自己4家零售书店今后的经营方向。她从电影《电子情书》中所得灵感而为儿童专门开设的“小板凳阅读”角落,后来逐渐发展成杭城小有名气的“儿童阅读角”。晓风书屋“说谎者电影沙龙”近期还与浙江庆春电影大世界“天堂电影院”打造了一档新的“经典电影讨论”沙龙活动,首次活动邀请到了浙江大学等的传媒与人文方面的教授担当特邀放映员,共同欣赏。
朱钰芳说,在我们的书店里,书作为一个纽带,把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组合在一起,为的是让书店成为不只是一个卖书的场所,更要成为读书人的新的生活环境。
“三重”压力:文化书店面临生存之忧
“不管书店的文化多么深厚,必须要创造利润活下去,如果连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谈何文化?”朱升华认为,现在杭州的一些文化书店的品牌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尴尬也正在于此。
杭州文史书店的经理王海松说,去年文史书店的利润很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晓风书屋也在勉力支撑,“如果算上库存的话,去年晓风书屋的图书零售利润几乎为零。”经理姜爱军说。枫林晚去年经历搬家和分店开张两件大事,书店不仅谈不上效益,还亏损了。
尽管许多小型书店已经招架不住书市的残酷竞争,纷纷倒闭,但业内人士认为,书市还将面临更加残酷的洗牌。
对于民营书店来说,日益上涨的运营成本成为书店“不能承受之重”。书店经营成本的“大头”是房租,而随着杭州房价的上涨,房租也在节节攀升,店面房更是稀缺资源。姜爱军说,民营书店大部分都是租赁,一旦房租上涨过快,就有可能入不敷出,只能搬迁。
对于文化类书店在杭城市中心的逐渐远离,浙江大学文化学院教授俞忠鑫有一些担忧:“虽然外迁可以降低成本,但由于远离市中心,失去了部分顾客,对于书籍销量肯定也会产生影响。”
“第二重压力来自于新华书店等大型国有书店,他们可以享受到一些优惠政策,也无须为自己的房租而担忧,还可以运用灵活的机制,和民营书店一样采用会员制,给予一定折扣,这就让民营书店的优势荡然无存。”朱升华分析。
第三重压力来自网络购书和在线阅读。据知名调查公司AC尼尔森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最受欢迎的网上商品是书籍,56%的网上购物者选择购书。“网络书店对我们这些实体的传统书店的影响非常大。网络书店不受地域限制,对于杭州这样一个中型城市来说,送书上门很方便。而且经营成本低,最让我们望尘莫及的是他们优惠得不能再优惠的价格。”
保持文化特色才能赢得竞争
面对种种困境,杭城的多数民营文化书店都在坚持文化理念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经营模式,推出特色服务,主要体现为对购书者的文化心理关怀,定时定点地举办一些文化沙龙活动等。
杭州的文化书店精致而有自己独特的品位,不仅是杭州的文化景观,也已经成为杭州读书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少读书人表示,如果哪天这些书店突然消失了的话,必定会成为一种遗憾。虽然市场有其规律和生存法则,但文化书店还是应该为文化族群保留一方净土。
浙江大学教授胡可光对这些书店的坚持表示赞同。他认为晓风书屋等民营文化类书店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坚持自己的品牌和个性,保持自己在学术方面的优势,不能学普通书店那样进行纯商业化操作,否则反而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惨遭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