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构建中华主流文化成当务之急

2007-11-11 作者: 上传人: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像杜甫那首题为《春夜喜雨》的诗中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最好的办法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要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要使我们的国家在21世纪从文化大国变为文化强国,就要着力构建中华主流文化。

    历史让构建中华主流文化变得迫切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为什么构建中华主流文化今天显得如此迫切?从根本上说是历史造成的。

    1840年到1919年,中国的主导思想是向西方学习,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迎头赶上,我们向西方派遣留学生,搞“洋务运动”,购进国外的先进武器等等都是其表现。中国主导思潮变化的转折点是1919年凡尔赛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开始时中国宣布中立,因为中国人觉得在欧洲打仗离中国很遥远,跟我们关系不大。但战争打了两年后,双方伤亡惨重,英国、法国等国劳动力严重匮乏。于是,他们就来找中国人,要求中国向欧洲派遣劳工,并向我们做了许多美妙的许诺,诸如在战后恢复中国的大国地位云云。中国人相信了他们的话,向欧洲派遣了17万华工,牺牲了2万。

    一战结束后,德国被打败,中国出席凡尔赛和会的代表提出要求把战前属于德国势力范围的山东半岛归还给中国,这是理所当然的。然而,1919年4月29日,美英法三巨头做出决定,山东半岛不归还中国,给了日本。消息传来,中国人愤怒了,北京学生走上街头,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中国人深切地认识到,“老师欺负学生太过分了”,唯一的出路就是革命。要革命必须批判中国当时的主流文化,因为如果还按照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革命是不允许的。批判中国当时的主流文化是革命的需要,是正确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继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实行大批判,这种做法到“文化大革命”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破“四旧”,彻底地否定过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历史性的决策,国门打开了,中国人走出去,外国人走进来,我们看到外部世界有很多好东西,与我们原来的想象不一样。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外国的好东西,使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我们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洋的好,中国的不好;新的好,旧的不好;现代的好,古代的不好。这种观念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有着众多的表现。上述这一段历史导致了在今天的中国主流文化缺失。今天的中国社会有很多好东西,成就是毋庸非议的,但是也出现了不少坏事。汪道涵同志在世时,我们曾经谈过若干次,他把中国的坏事归结为“四失”:失衡、失序、失范和失控。汪老在讲这番话时,我从他眼神里看出了他的忧虑。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构建中华的主流文化。

    构建中华主流文化的“两个需要”

    构建中华主流文化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中国的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是全世界寿命最长的封建社会。寿命长的根本原因是中华主流文化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中国封建时期,朝代可以更迭,统治者可以变化,但是中华主流文化却始终一以贯之。文化规范公众的行为,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构建中华主流文化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在我担任驻法国大使期间,希拉克总统不止一次对我讲述了这样一个观点:过去几个世纪,西方文明、欧洲文明对人类的贡献为世界所熟知。但是,从人类文明的进程来看,东方文明、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没有这些贡献,今天的世界文明不会是这个样子。然而,世界对这一点知之甚少,这是不公正的。在新的世纪里,随着中国的崛起、亚洲的崛起,东方文明、中华文明一定会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拉克总统是西方政治家中少有的熟悉中华文明、东方文明的人士,他的上述观点是很有见地的。

    中华主流文化大体上由三部分组成

    我认为,我们所要构建的中华主流文化大体上由三部分组成:

    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毛泽东曾经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毛泽东虽然提出来了,但这项工作没人去做。我认为今天是时候了,要把中华文化的精华发扬出来。

    前年底,德勤公司(世界上最大的会计公司之一,全球有13万人)在北京举行有500多人包括德勤主要领导参加的晚餐会。对方邀请我作为主宾讲话,我发表了一篇讲话《正在崛起的中国与世界》,是用英文讲的。讲话结束后大家提问。有一位人士问了一个问题:“你说中华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我用英文回答说:“We Chinese believe in peace and harmony.”——我们中国人相信和平与和谐。其实,我想说的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化”。随后,我给对方讲了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的故事。我讲话后,德勤的主要领导纷纷问我,《三国演义》有没有译成英文的,他们要去买这本书,认为这个故事太有意思了。后来,德勤给领导层每人送了一套英文的《三国演义》。德勤的一位高级副总裁对我说:中国应当向世界“出口”和谐,今天的世界太需要和谐了。

    “化干戈为玉帛”、“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等,说到底都是“化”。犹太人在世界各地都没有被同化,唯独在中国被“化”掉了,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力量。通过“化”,把一些对立的东西逐渐化解了;通过化,实现了和谐,中国需要和谐,世界也需要和谐。

    第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创造了很多好东西。

    中国在革命和建设中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这些成就都是对中华文化宝库的丰富和发展,这也值得总结。

    第三,外国先进文化的精华。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华文化在前进过程中不断吸取各种文化的营养。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成就巨大,其根本原因是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人类文明成果是丰富多彩的,发达国家有,发展中国家也有。

    以上三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也是一个整体。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当然,构建中华主流文化是很不容易做的事情,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此,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也必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能搞运动。因为那样宣传意味太浓,容易引起对方的怀疑和反感。这样做,又恰恰违背软实力的基本特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像杜甫那首题为《春夜喜雨》诗中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最好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作者系外交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吴建民)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