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智客潮 > 畅言集 > 徐迅雷          

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师

2015-08-21 作者: 上传人:

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师


徐迅雷



  有一块世界级的金牌,靠的是技师去夺取。


  去年巴西举办了足球世界杯,明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要办奥运会,夹在中间的今年,在巴西圣保罗举办了一项重要的世界级赛事,就是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日前刚落幕。两年一届,这是第43届,中国是第3次参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头一回夺得金牌,一夺就夺了4块;其中之一,是杭州技师学院的小伙子杨金龙夺得的。


  这届有63个国家和地区、1209名选手参加50个项目的比赛,史上规模最大,竞争激烈。前两届在英国伦敦和德国莱比锡举行,中国队一块金牌都没拿到,可见其分量,亦见咱们之差距。今年我国相当重视,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组织,先是在国内进行选拔大赛,获得优胜的国内翘楚、顶尖技师,才有资格赴巴西参赛,项目有数控车、焊接、汽车喷漆,等等。全国一共才32名选手,而杭州有7人,占了五分之一强!他们分别来自杭州技师学院、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杭州市英美职业培训学校,最牛的是市交通运输局下属的杭州技师学院,5人,杨金龙就是他们的职工。


  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师。技师是靠培养出来的,这些年来我国技师学院的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次32名选手,来自各地技师学院的师生占多数,也是一个明证。始创于1952年的杭州技师学院,地处桐庐富春江畔,是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培养了诸多高技能人才。他们虚心向“师傅”学习,如今每年都选送教师到德国进行技术培训。与工业制造最为发达的德国相比,我国技工、技师培养的差距毕竟还很大,可谓是“厘米”与“米”的关系。


  工业技师被称为“德国制造”的秘密武器。8100多万人口的德国,算人口跟我们有的省差不多,但他们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在德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年轻人去读大学,而更多的则是选择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德国培养一名职校学生,每年平均花费达1.5万欧元(10万多人民币),是普通学校学生的3倍——高投入才会带来高质量的产出。德国前总统罗曼·赫尔佐克曾经实打实地说:“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博士,而是更多的技师。”


  德国培养技工技师的模式,是世界首创的“双元制”:学生既要在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培养,又要在企业接受专业培训——两个场所,双管齐下,即为“双元”;培养计划由职业学校、企业、企业协会共同制定并实施;每个星期,学生通常在学校上一两天课,而在企业接受培训三四天;企业广泛设立“训练车间”,条件不足的好歹也设个“培训角”,不让学生埋没在工人队伍中,沦为一个普通劳动力……“双元制”保证学生获得全面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成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特征和精髓。


  没有一流的技师,“一流的制造”必然就会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德国高调宣告进入“工业4.0”时代——即高科技战略统领的工业四代,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他们一向来对细节极端重视、对质量极为苛求,令人赞赏惊叹;正是严谨、顶真、专业、专注,成就了世界一流的“德国制造”。我们也出台了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个中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人才,尤其是无数富有创造力和执行力的技师人才。对于杭州来说,培养、使用这样的人才,理应走在全国前列,并向世界一流迈进。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