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监会一口气出台了20条监管细则,从制度顶层设计、重点环节防控、客户服务管理、危机处置等方面,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管理;对开户、对账、账户监控、印章凭证管理、代销业务5个关键环节打“补丁”;同时,强化银行的“双线问责”机制——这,都是为了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
是时候该立详细的新规了!一个国家,如果连银行都让百姓不放心,那么“诚信”建设就会面临着更大的危机了。但愿这20条新规不是那“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会陷入莫名其妙的悖论。
背景很清楚:近来全国发生多起存款纠纷事件,数额巨大,震动全国。从2014年到今年3月,经公安机关认定“银行无责”的大案要案共12起,涉案金额约20亿元;而银行和客户均有一定责任的大案要案共19起,涉案金额约11亿元。石家庄一女老板,去年来陆续存入工商银行1080万存款,却神秘“失踪”,仅剩124元;去年初,杭州联合银行42名储户共计9505万元存款“不翼而飞”,是犯罪团伙收买了银行工作人员,储户在柜台输入密码时被误导,资金被存入后立即转到其他账户……尽管多数案件并非银行负全责,但都是在银行的“穹顶之下”发生的,本来就不该出现这样的情形。
俗话说,“资本的逻辑很简单,就是鸡要下蛋”,把钱存银行里,又想利息高一点,下的“鸡蛋”多一点,结果上当受骗。一旦发生“鸡飞蛋打”的事,银行当然要想着撇清自己的责任。有个网络段子是这样的:“赵本山:请听题,永远要你对她负责,而她却不对你负责的是谁?范伟:二奶。高秀敏:错!是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只顾自己赚钱的银行机构的不满。而银行似乎也很委屈,就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在发言中说“银行是弱势群体”,现场哄堂大笑,连总理都忍俊不禁地笑了。银行、客户、监管、市场,这之间的关系为何“拧巴”?如何理顺?如何才会避免“零和博弈”?这确实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无论如何,银行责任感的建立,是做好一切事情的一个大前提。我的一位侨居美国的前同事,最近遇到这么一件事:银行卡被人以电子支付形式盗刷了220多美元,“打电话给美国银行的客服,在核对了个人资料后,客服说,会把这笔钱先返到我卡里挂着,等填表邮寄给他们,他们处理完,这笔钱就返还给我”。这不仅是银行处理盗刷速度快,而且是制度规定了对客户的负责,是真正的“客户第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银监会这次打的“补丁”,就是“责任补丁”。而从经济实力看,银行支付一点成本代价,用以打牢内控“补丁”,这实在不难:在上个月发布的“2015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中,中国四大银行首次包揽了榜单前四;这是根据营收、利润、资产和市值四项指标,评选出来的全球规模最大、最有实力的公司。现在需要考量的,恰是在这些硬指标之外,“责任”“诚信”等软指标究竟如何,它可不能成为一个“软肋”。
给银行打内控“补丁”,必要、紧要、重要。要负责任地牢牢地落实它,“补丁”边上才不会露出缝隙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