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杭商》杂志主编马晓才对话徐迅雷——
醒着
(刊于《西湖·杭商》2011年第4期)
徐迅雷,本刊签约作家,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丽水学院客座教授,杭州市政协委员。他是中国新世纪杂文界代表性人物,入选《中国当代杂文二百家(1949-2009)》,是《杂文选刊》评点的“当代杂文30家”之一;是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奖获得者。他的杂文随笔,深刻犀利,正气磅礴。阳春三月,本刊主编对话徐迅雷,漫话写作,漫谈人生。
关键词:思想·人话
本刊主编:我们从你新出版的这本《让思想醒着》谈起吧!你的两本评论选本,书名都不错,前一本是《只为苍生说人话》,这一本是《让思想醒着》,为什么取这样的书名?
徐迅雷:谢谢关心我的拙作!我的职业是《都市快报》的首席评论员,专职为报社写评论专栏“快报快评”,前后5年多了;按每个工作日一篇计算,每年要写两百四十篇左右,如果再多写十篇,我就要写成“二百五”了,哈!前两年选了部分作品,集成《只为苍生说人话》出版;后三年的选本就是年初刚出来的《让思想醒着》。另外还有和同事一起合著的《民间记忆30年》和《我这60年——与共和国同行的岁月记忆》。
“只为苍生说人话”,来自对柏杨先生绝笔的概括,后半句是“不为帝王唱赞歌”。不久前和西泠印社出版社社长江吟先生一起吃饭,他说这个书名真当是好。“只为苍生说人话”,也是我写评论的理念。
《让思想醒着》曾经是我和同事自我形象上报纸版面时,我所写的一段感言的标题,也是我和文友曾经一起讨论过的一个书名。思想是灵魂。让思想醒着,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永远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杂文作者最可宝贵的,是思想的丰沛。
取书名难,比给孩子取名还难。但我想让自己的思想醒着,这个不难!
本刊主编:在《让思想醒着》的封底,有“快报快评,独木成林”这样的话,这怎么说?
徐迅雷:封底的介绍性文字,其中说到“这是当代中国新闻史上稀见的风景”,因为作为一个评论员,每个工作日都要为当天的新闻配发评论,这像高考作文。《快报快评》还被评为浙江新闻名专栏,并获得中国风尚媒体大奖专栏奖……“书中文章,巧选角度、兼顾宽度、挖掘深度,有思想、有内涵、有激情”这是责任编辑撰写的语句,是他的阅读感受。
这些是概括性、介绍性和评述性的文字。其中的“快报快评,独木成林”,指一个人不间断地写一个专栏多年,发表的文章多,见报有一千多篇了,这是对“独木难成林”的反叛。这是坚持的成果。
本刊主编:最近全国开两会,你也在写两会系列评论,很有思想性。思想得表达有压力吗?
徐迅雷:这个专栏名叫“迅雷看两会”,已经是连续第5年“微观两会”了。十几天里每天都要写一篇,这个很考验人。今年还增加了一个小评论“迅雷微博”。
我写的两会评论,被书刊报网转载转发的不少,比如《南方周末》、年度最佳杂文选本都转过。思想表达本身没有压力,但近年来评论环境确实是是越来越差了。两会除了具体的政务之外,还是思想的聚集地、意见的集中营,会碰撞出许多闪光的星火。不过代表委员的思想水平、参政能力参差不齐,有的擅长说些雷人雷语,有的干脆就是来“打酱油”的。
本刊主编:接下来你还有什么新书出版?
徐迅雷:广西师大出版社要在5月份出版我的一本人物随笔集《这个世界的魂》。广西师大出版社是我国最好的人文类出版社之一,崛起于21世纪。出版合同是去年12月签的。那些都是业余写的,约束少,拘束也少,所以是好文章。是这十年来抒写各种人物的随笔和杂文,有历史名人,也有现实人物,文章曾经在《读者》、《南方周末》等等各种报刊上发表过,也包括刊登在《杭商》杂志上写钱学森的那一篇。
我把书中的篇章,概括为六个“言之有”:言之有人、言之有物、言之有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文。
业余我写过不少三五千字一篇的随笔杂文,这才是真正的“手写我心”。真正能体现我思想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肯定是业余写的、非职务行为的作品。以后将陆续交付出版。
关键词:兴趣·选择
本刊主编:你的经历有点传奇,当初是怎么下决心辞去镇委书记不干,到杭州从事新闻工作的?
徐迅雷:为了兴趣。所以在1999年我下了决心弃政从文,到杭州来“跨世纪”,做自己喜欢的事。写作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兴趣——“童年影响一生”的说法还真是没错的。我1966年出生在著名的侨乡浙江青田,青田很长时间都是贫困县,我的家乡是贫困县里的贫困乡。父亲是教师,母亲务农。父亲有意识地从小培养我的写作兴趣,在语文写作方面我还真是有点天赋的,从小作文就很好。顺便说一句,我从小就是这个名字,跟后来的“迅雷下载”毫无关系,互联网的年龄,比我们这代人小多了。不过时代变化快,过去介绍自己的名字,要说“鲁迅的迅,雷锋的雷”,现在得说“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的迅雷”,哈哈!
1982年,我考入了丽水师专——现在的丽水学院,成为乡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那时大学真是太难考了,尤其是对经济社会教育都很落后的地方来说。1985年,我19岁,毕业留校,留在校长办公室做秘书,每天写公文。教职工去世,校长致悼词,那悼词也是我写的。工作6年后,调到了丽水政协机关,成了机关干部,又是当了6年的秘书。后来由组织下派,到青田县海口镇当镇委书记,当时从地区机关一共下派了5个人,是要培养县级干部的。我没有干满三年,就毅然弃政从闻了——新闻的“闻”,因为感到还不干自己感兴趣的事,这辈子要废了。于是到杭州一家媒体,从见习记者开始干起,天天与新闻打交道。
本刊主编:这可以说是“童年影响一生、兴趣影响人生”。
徐迅雷:是啊是啊!兴趣不仅仅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最好的工作,兴趣更是最好的快乐。把自己的兴趣和工作结合起来,这是最好、最快乐的事。兴趣当然是可以培养的,兴趣也是可以强化的,我让自己的兴趣最大化,也就是让兴趣爱好的效益最大化。一个人的长处,往往就是兴趣爱好的体现。中国的教育一刀切、格式化,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抹杀孩子的兴趣,扼杀学生的想象力,最终致使毕业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力,这是很悲哀的事情。毕竟像韩寒那样,坚守自己的兴趣爱好,摆脱中国固有教育轨迹的人,太少了。
对个人来说,无论他是作家还是企业家,“兴趣力”就是创造力。兴趣影响人生,兴趣往往还决定人生。
本刊主编:你为了坚守自己的兴趣爱好,先后两次选择了放弃。当年如果继续从政,那就是在中国无数个县级官员里增加一个县官,全中国没几个人知道徐迅雷的名字,也就没有杂文家徐迅雷了。
徐迅雷:确实是这样。第一次是弃政从文,不做公务员,这个选择很重要。就像作家柳青所讲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这是一次很重要的选择,很决绝,也很正确。但是当初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放弃了所有的一切,可以说是“全裸”来到杭州,连工龄都了断了,没有任何社保,生病只许感冒不许生大病,因为没有医保。当时我称自己是“四无化生存”(无户口、无档案、无房子、无保障)。但这一切都过去了。
第二次选择,是在《都市快报》当了两年的主任之后,再次选择放弃,辞去主任职务,当专职的评论员。自己主动放弃主任不当,这在《都市快报》是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的一个。
本刊主编:你真是能上能下,这次同样有得有失。
徐迅雷:是的,工资奖金几乎少了一半。能上能下,能下还要能上——为了事业理想的“上”。我的收获更大,就是作品多了很多,在《都市快报》的读者中有了比较大的影响。这十多年来发表的作品累计超过了3000篇,要出书可以出30本了,有一两百篇被各种选本选载。获得的各类奖项,也有一百多个了。在读者投票的杭报集团年度“双十佳”评选中,个人与栏目先后都以高票获选。还有文章被《南方周末》评为中国年度十大评论之一。
关键词:写作·生活
本刊主编:热爱写作,非同一般。你业余也一直坚持在写。
徐迅雷:写作是我的职业,写作更是我的事业;写作是我的理想,写作更是我的现实;写作是我的人生,写作更是我的生命。
业余要写一些自己更喜欢写的东西。我现在除了是《杭商》杂志签约作家,之前也是《读者》原创版首批十个签约作家之一,先后还在《南方都市报》、《西南军事文学》、《新闻纵横》、新浪财经等等十多家报刊网站开设过专栏,曾经在《南方周末》也发表过不少文章。
此外,我还进行新闻学及人文、历史、社会方面的一些研究性写作,在《炎黄春秋》、《改革内参》、《新闻记者》、《民主与科学》、《法学家茶座》、《社会学家茶座》等刊物上发表各种学术随笔和随笔化论文80多篇,题材比较广泛。
本刊主编:你的工作量和作品产量,一般评论家、杂文家是做不到的,你不用睡觉了啊?
徐迅雷:哈,那倒不是。在微博上,也有博友这样问我:“得有多大的阅读量、多清醒的思路,才撑得起每天一篇的时评,还中肯入骨?”我的回答是:我在杭州十几年,没泡过一次酒吧,没洗过一次足浴,只看过两三场电影,几乎没有任何的娱乐,别人无法想象哦。
我的兴趣很单一,写作就是乐趣,乐趣就是写作。所以,我确实是“每天都以10个小时的学习、思考、积累,来支撑两个小时的写作”。
我们《都市快报》努力在创新,虽然一直被模仿,但是从未被超越。就“快报快评”来说,这样“一个人写作”的核心竞争力,根本就是无法复制的,因为你做不到。
本刊主编:你的评论和杂文,数量多,质量也高,转载很多。
徐迅雷:数量摆在那里,但不敢说自己的作品质量有多高,书刊报网转载确实很多,可以说是难以计数。比如最近的《读者》2011年第5期,转载了我的《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这是“快报快评”的文章,题目来自孟德斯鸠的名言。文章发表后,很多地方转载,《杂文选刊》、《作文与考试·高中版》等等都转了,也收进了《让思想醒着》一书。
这些年来,每年都有许多篇杂文被收入各种杂文年选当中。被《杂文选刊》选载的难以计数。有一个权威选本,《中国当代杂文二百家》,选的是从1949至2009年建国60年间的杂文,开篇是胡风的杂文《鲁迅还活着》;每位杂文家入选1至5篇,我有5篇杂文入选。长篇序言里,点评了21世纪成长起来的杂文家,认为“让人们看到杂文作家团队‘长势良好’,徐迅雷、孟波、黄波、狄马等的杂文,情感悲愤,文风尖刻,题旨新颖,文字辛辣,清新隽永,自由驰骋……”
本刊主编:杂文容易写,写好却不容易。阅读和阅历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讲十分重要,你有哪些阅读经验可以分享?
徐迅雷:是的,阅读和阅历两个“阅”字,都很重要。与一般评论者相比,我的阅历比较丰富一些,在学校里干过,熟悉了教育领域;在机关里干过,知道了官场政坛是怎么回事;到乡镇干过,熟悉了基层、农村、农民。阅历丰富一点,对时事评论写作来讲,最大的好处是对新闻事件尤其是发展中的新闻事件,判断基本不会错,判断力对时评写作是很重要的。
另外一个“阅”字就是阅读。我每年买书都要花一两万元,家里墙上地上都是书,我曾经说过小偷来了会很绝望。去年春节后,租了间很大的地下室,请木工打了30个书柜,建成了一个“地下书库”,终于把躺在地上的书统统请到了柜子里。
阅读和浏览信息是有很大不同的。现在是信息碎片化、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做新闻的,每天要花很多时间来关注新闻信息,真是一天也离不开互联网。浏览信息占去了很多读书的时间,这是很可惜的。我一直来很珍惜时间,我曾经说过,“我什么都不缺,就缺时间”。看书的时间少了,这是很危险的。
本刊主编:但你还是要注意身体、考虑生活、适当放松。为了写作,不要总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徐迅雷:对的。“生活就是写作,写作就是生活”,这大概也算一种生活方式,我还加上一句:“写作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工作和写作成了“主旋律”,工作工作还是工作,写作写作还是写作。有同事跟我说:你要提高生活质量。我说,我连生活都没有,怎么能提高质量?哈!我就很羡慕老马您生活工作两不误,常常外出旅游,旅游时同样可以处理稿子,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确实干什么都方便。但写作很需要专心、静心,要有很多的放弃。
如今步入了中年,体能确实差了很多,年轻时通宵写公文,第二天睡一觉就好了,现在熬一个通宵,一个星期也恢复不过来。是应该注意锻炼身体了,我这最近常常和同事一起去体育馆打羽毛球,嘿嘿,效果还不错。
关键词:慈善·环保
本刊主编:回首过去的一年,有哪些事比较难忘?
徐迅雷:我在杭州十几年如一日,都很平淡,难忘的事情不多。去年跟随你们组织的杭州作家采风团去丽江度过圣诞节,是最难忘的经历,最美好的记忆了。我们每年都要写“年终小结”,这是我2010年小结的“八条”,算是民间语文,倒也简洁明了:
1.平均每个工作日写“快报快评”一篇,全国第一也是全国唯一。
2.被评为杭报集团专业带头人。
3.全年累计加班超过一个月。
4.全年累计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赠1.2万元。
5.担任政协委员工作出色,继《政协通讯》刊登专访之后还上了《人民政协报》头版头条。
6.获年度杂文单项奖最高荣誉的《杂文选刊》杯首届全国杂文大赛二等奖。
7.获得省市新闻奖多项。
8.评论被收入高校教材。
本刊主编:你为公益事业的捐赠,是爱心的表达,是情怀的体现,这很不容易,具体是怎样的情况?
徐迅雷:这十多年来,我平均每年捐赠一个月的工资和奖金,用于慈善和公益事业,要把等于每年十二分之一的时间奉献给社会。我一个月的工资和奖金,早期只有三四千元,现在好歹翻番了,有七八千元。平常较多的是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孩子。有的年份捐赠多一点,像2008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为四川地震灾区、为雪灾、为杭州“春风行动”等等一共捐了3万多元。多年来我一直为“春风行动”捐款,捐赠的数目常常是“1111”,我说这象征着为困难群众撑起四根擎天柱。
最难忘的是,我在跳槽到《都市快报》之前,原先的那家媒体,曾经一度发不出工资,2001年春节前后,内蒙古雪灾,小区组织捐款,我当时又是业主委员会的主任,把兜里的三百零几元捐掉了三百元——我一度在杭州接近身无分文,这刻骨铭心。
我出身贫困地区,小时候由于穷苦,经常吃不饱,饥肠辘辘,所以比较同情弱势群体,培养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不过,跟“裸捐”的比尔·盖茨、陈光标相比差远了,我们工薪阶层,无非是一种心意的表达。
慈善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快乐的事情常常去做,也算是“学习雷锋好榜样”,我写过一篇评论,题目是《学习盖茨好榜样》。
本刊主编:生活中你一直坚持不买小车,成天骑自行车,这是为什么呢?
徐迅雷:我是两个“主义”的支持者,一个是环保主义,一个是慈善主义。我只能说自己是“支持者”。
无论下雨下雪,我都是骑车上下班的。一般20分钟左右就能到达单位,比开车还快。2008年大雪,一天深夜下了夜班,看不清冰冻的路面,骑车摔了一跤。
我一到杭州就买了辆自行车,杂牌的,骑了10年,也奇怪,从来没人偷。修车的钱都超过买车的钱好几倍了。后来实在太破,就作为古董退居二线了,去年买了辆轻便电动自行车。
自行车当然比小车环保。上下班这点路,还真是骑车好。不过现在骑车的路也很拥堵。我妻子过去也是骑车上下班的,一天上班途中被另一辆自行车撞翻了,摔出去老远,两颗门牙磕到地上松动了,从此患上“骑车恐惧症”,只好改乘公交车。公交车当然也比小车环保,但早晚高峰太拥挤。
我期待有更多的人骑车上下班,既绿色环保,又减轻拥堵。不过,一个城市要想不堵,除了更多的人骑车出行,还要全方位、高密度建设公交系统。
关键词:参政·服务
本刊主编:是的。你是杭州市政协委员,前面提到,你还上了《人民政协报》头版头条,这是什么情况?
徐迅雷:作为杭州市政协委员,我是杭州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最早最详细的建言者。去年1月25日《人民政协报》头版头条报道“杭州市政协科学高效建言民生工程”,其中有一大段说这个事,我把它拷贝下来了,是这样写的,你看看:
“红色旋风”在杭州乃至全国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论是杭州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被遍布杭州全城、触角延伸到风景区的“红色旋风”所感染。这就是备受市民好评的“公共自行车”。公共自行车风行杭州,不仅对这个风景旅游城市倡导的绿色出游有益,也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市政协委员徐迅雷通过社情民意信息提出,“杭州城市不大不小,比较适宜骑自行车出行。”建议“将自行车纳入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借鉴经验保障自行车的行路权,发展出租自行车”等。他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如今,“红色旋风”的小小自行车在杭州城内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并占据了“公共自行车”惠民举措的重要地位。
本刊主编:这跟你一直坚持骑自行车有很大关系。
徐迅雷:是的,我一直骑自行车,对杭州自行车出行的环境、路况很了解。现在机动车道拓展得越来越宽,可是自行车道越来越狭小了,骑车也不好骑。我的基本想法是,杭州城市不大不小,比较适宜骑自行车出行,所以建议将自行车纳入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借鉴经验保障自行车的行路权,发展出租自行车。当时我写的那个意见建议,是很长很详尽的,3000多字。
杭州公共自行车从2008年9月份开始正式运营,数量已从2800辆大幅度增加到6万辆,最多一天被租用三十几万辆次。这个“慢行交通”,与公交车“无缝对接”,不解决公共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难题,也确实给民众短途交通提供了方便。
当然,这是政府努力的结果,跟一个政协委员最初提的一个建议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了。杭州的公共自行车出租系统,已经是全国甚至是全世界最好了,这给杭州市的城市文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同杭州公交车在斑马线前为行人停车让路一样,受到全国性的好评。现在,此时此刻,我在想,这个公共自行车出租系统,除了不断增加车辆、增加点站、扩大规模之外,还可以考虑“升级而不换代”,就是让电动自行车增加进来,采用轻便电动车,那样搞得好会更受市民欢迎。这是我在这里第一次提出这个建议。
本刊主编:这有点意思,看来当政协委员也蛮好的,其他参政议政的情况呢?
徐迅雷:我不是领导,没有什么顾忌,有意见就提,分组讨论时往往是我提的意见最直接最尖锐,我被称为“名嘴”。我的目的是改进工作、促进变化。我每年都参加专题会议的发言,就有关民生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本刊主编:具体举个例子给我们说说?
徐迅雷:比如今年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专题会议上,我作了一个发言,题目是《清晰区分医保和医疗的不同性质,努力消除差异化,提高保障水平》,我说的主要意思是:
医保是医疗的前提,没有好的医保,就难以享受到好的医疗。要清晰区分医保与医疗的不同性质,医保属于社会保障系统,医疗属于卫生系统,不能混为一谈,不要把老百姓感到“看病贵、看病难”都怪罪到卫生部门、医疗系统上。杭州在应保尽保、人人有保障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还要努力消除差异化,提高保障水平,追求医疗公共产品提供的公平性。
现在差异化待遇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以我自己的三口之家为例,我本人是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医保的待遇好一点;我妻子是事业单位的聘用人员,只享受企业的医保待遇,额度就差一个档次;我孩子是中学生,这几年有了医保,但待遇又差一个档次。比较一下,机关干部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与企业,企业与学生,学生与农民工,农民工与农民,在职的与退休的,退休的与离休的,退休工人与退休干部,相互间医保待遇的差距很大,这是不公平、不平等的。
我国的新医改,坚持公益性、把基本医疗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是对的。但不应该“差异化提供”,甚至是巨大的差异化提供。我国有讲级别、讲差异的传统,什么都差异化对待,造成制度性不公,需要改进。
我们并不是追求绝对公平,而是追求相对公平,不要有太大的差距,大家毕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应向美国学习医改,奥巴马大力推进的医改,本质就是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范围;也应向陕西神木学习,那么偏远的一个地方都实行全民医保。杭州不是没有钱,希望增加公平性的投入,努力消除差异化,把“短板”部分拉长,切实提高全民的保障水平。
本刊主编:这个很有道理。现在许多社会不公,就是制度引起的,民生改善确实需要制度变迁。
徐迅雷:是啊。但制度变迁不容易,具体提案的落实也很难。5年前我第一次参加政协会议,一口气就写了许多个提案,政府网上点击率曾经是年度第一。我是所在界别里提出提案最多的委员,这些提案都是关于民生的现实问题,但多数只有书面回复、没能实际落实。
在提案与提供的社情民意中,有建议杭州免费开放更多公园的,有要求重视外来民工子弟公平教育权利的,有呼吁确保临安采摘山核桃人员生命安全的,有实施“加密工程”(增加公交线路站点密度和运营车辆)的建议,有增加投入使杭州公交在软实力基础上提升硬实力、建设全国一流的城市公交系统的建议,有把杭州建设成“国内最安静城市”的建议,有关于城市道路扩建应注意“毛细血管”“神经末梢”的建议,有杜绝“圆饼路”避免动辄刨路面的建议,有完善杭城门牌与路标提升城市形象的建议,有加强庙宇管理杜绝“一切向钱看”而哄骗宰客的建议,有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投入的建议,有建设全国最大最多最好的各级各种“临终关怀医院”的建议,还有建议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和落实工作,从而避免纸上提案纸上办、认认真真走过场……等等等等。
这是在评论文章之外,为百姓民生说话,也是一种为社会服务的具体体现。
本刊主编:你是业余为社会服务。
徐迅雷:我们一样是服务员。我所在的媒体业,就是一个服务业,尽管现在被称为“全媒体”了。我们从业者要看清楚,这是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提供精神服务的。我们就是服务人员,要好好地、全心全意地为公众服务。
关键词:评价·未来
本刊主编:你这个“服务员”的说法有点意思。读者、公众对你的评价如何?
徐迅雷:不瞒你说,读者当中,我有不少粉丝呢!读者是最可爱的,他们有的很铁杆,让你感动。比如送你手机、茅台酒的,还有就是喜欢你的文章,把一篇篇剪贴起来。不久前就有一位读者,剪贴了一大本我的评论,送过来请我签名留念。还有就是有很多读者给你写信,你文章中的正义之气,他们是感受得到的。
有一位名叫王乐怡的读者,在博客里这样说:徐迅雷秉承“百姓立场、公民写作”的传统和“心里装着读者”的写作风格,所以有一大圈的铁杆“粉丝”,我就是其中一个。
我春节前写了条微博,有个的哥很可爱:
报社联谊年会,授我“犀利哥文学奖”(我以为是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小茅台酒一瓶。我打车时的哥对那泡沫塑料做的奖牌发生兴趣,问能否送他,我就签了名送了他,下车时他说车费就不用收了,我说那可不行。哈哈
本刊主编:这的哥有意思。那么读者以外,专业人士对你的作品有看法如何?
徐迅雷:我所在的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在2009年组织召开了一次“徐迅雷评论作品研讨会”。会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评论课教授黄芝晓说:“快报快评”代表百姓对社会的看法,代表都市报评论的趋向。上海文新集团原社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赵凯说:徐迅雷的评论有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精而管用,以人为本,博古道今,百姓语言,雅俗共赏。
最近我把这本《让思想醒着》寄给电视界的新闻同行王群力老师,他在微博里这样说:“徐迅雷的评论时效性非常强。我感佩的是他长期坚持的不容易。信息碎片化、思想锋芒到处闪现的时代,坚守报纸的言论,没有巨大的激情、开阔的视野绝对不行……十分感谢他醒着的思想!”
本刊主编:这是对你的新闻评论的评论,那么对于杂文随笔的评价呢?
徐迅雷: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杂文随笔的写作。我在杂文界的影响力,超过在新闻界的影响力。我正在选编我的一本杂文选本,那是比较正宗的杂文,不是时评,其中我摘录了这些年来有关我的一些评论,比如:
“既要追捧徐静蕾,也要宣传徐迅雷。”这是著名杂文家评论家、上海《文汇报》资深编辑朱大路先生的话,这句话在杂文界很有名气了。
“徐迅雷的杂文有快而深、快而新的特质,显示出作者从容不迫、正气磅礴的气度。”这是《杂文选刊》主编刘成信先生对我的评点。
“徐迅雷才思敏捷、产出好又多,《权力监督民主》打动我的是那个概括性极强的揭示悖谬的标题,以及文章开头那个哈姆雷特式的提问:是民主监督,还是监督民主,这是一个问题。”这是著名杂文家鄢烈山先生在杂文年选序言中的评价。
“徐迅雷的文字也在发生着变化,文化积淀越来越多地充盈其中,近年这种感觉尤为突出,写作视野渐宽,融汇中外古今,剖析时事也由对现象的解读前行至对其本质、根源的拷问。”这是杂文编辑张迪的说法。
本刊主编:好的随笔杂文,不是易碎品,从你发表在我们《杭商》杂志上的一些随笔杂文中,可以看得出来。杂文毕竟是“文”章、有文趣。
徐迅雷:是啊!我喜欢文章中有文趣。写评论也一样,不要都是干涩涩的。最近我的一篇杂文获得《杂文选刊》杯首届全国杂文大赛二等奖——全国共有应征杂文2.3万篇,一等奖1篇奖金万元,二等奖5篇每篇五千。春节前去长春颁奖,我第一次去东北,一下就进入了零下32度的天地,见到了《杂文选刊》刘成信主编、王芳、高航等等同仁——他们办杂志,跟老马你们一班人一样,都有着巨大的使命感。他们对杂文界的朋友们接待非常热情,尤其是社务总监高航的微笑暖透人心,我称之为“笑得没心没肺”,哈!
春节在家,我拟了一句拜年的联语,有一点文趣,是这样写的,欢迎杂文界同仁拷贝传播:
诚信时代见成信,给成信呈信:您的情怀最杂文;
高寒时节遇高航,向高航高喊:你的微笑迷死人!
横批:《杂文选刊》好!
当然,我们的《杭商》杂志也很好!
本刊主编:哈哈,这个对联生动有趣。你好像到现在一直没有职称?
徐迅雷:文学写作,还真是看实际水平的,不是看高级职称、漂亮文凭的。我至今没有任何职称,可我担任了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我至今是丽水学院前身丽水师专的专科文凭,但我受聘担任了母校的客座教授。一个人广泛的阅读、积累,就可能超过博士的渊博。我其实很喜欢教课,我的人生职业理想,排在第一位的是写作,第二位是教师,第三位是编辑。退休后如果去大学新闻学院做兼职教授应该是很好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人生一大极乐也;当然一直在家写作也很好。杂文创作,是可以老当益壮的。如今一批老一辈杂文家,都宝刀不老,令人称羡。
杭州的企业家很优秀很给力,很为杭州商界争光。我作为新闻人,要为杭州新闻界争光;作为杂文家,要为杭州文坛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