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之靠海的河渡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期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村落的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人类的状态。
临行前,总编给了个硬性任务,写一篇河姆渡的文章。这期《焦点》的题为“文明从水源走来”,河姆渡为长江水系中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和宁波鄞江的采访正好是个组合。
绵延的绿意伴随着去河姆渡的公路,带着这个硬性任务,我们依着姚江的水流,坐车一路向东。
一路上,依山傍水,河姆渡因有“黄皋渡”渡口而得名,有着7000年历史的文化积淀。7000年前,这里有着如今深圳一带的温度,沼泽地带,各类野生动物较多。
也许正是借河姆渡的渡字,去河姆渡与沉睡了7000年的人们对话,也必需要从姚江的南岸乘那艘渡船咿咿呀呀摇到北岸去。飘在姚江上,一幅天高云淡,碧水长流,村烟袅袅的田园风景画。可以想象7000年前应该也是与世无争的一个自然和谐的所在。我们常说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而对于逐水而居的河姆渡人来说,这流淌千载的姚江,这滔滔的江水也许就是河姆渡文明的肇启。
走上江岸那早已映入眼帘的河姆渡大门,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们从那古老的印迹中似乎找寻着自己心中对河姆渡文化的理解,同时又把这古老的文化印迹放进自己的相机,或是让自己与那古老的印迹同现在照片上。若干年后闲暇时翻上一翻,再与人谈论一番,那必然也会有一份与河姆渡人有着一段亲密接触的自豪。大门的结构虽然简单,但双鸟朝阳的门首图案却给它平添了一份典雅与古老,又仿佛在诉说着河姆渡那7000年的历史,那图腾的记忆从心底涌上,说不清楚曾在梦中或是书中似曾有着一个模糊影子,也许这就是我们几千前传承至今的文明烙印。
走着粗犷的石板路,已来到右手边那个架起有两米多高的古河姆渡人村落的人工木制走廊前,一个保安模样的看门人提醒先去博物馆参观一下,顺便领取门票再来古村落看。于是我们转身向右行去。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室内光线仿佛被黑暗收回,灯火暗淡中首先映入眼帘展柜内河姆渡人曾经使用过的器物,每一件造型与现代人使用的器物都无法从精美的角度来比较,但是那质朴粗犷的造型电诉说着河姆渡有过的文明与辉焊。遥想那远古的时代,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不久,人们要用怎样的思绪才设想烧制出坛坛罐罐的造型?又是如何制造出那得用现代工具都需要时日才能造出精美玉器?每一件都沉积着几千年的文明,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折返到河姆渡人村落遗址处,走上高高的木架廊桥。河姆渡的村落的全景图展现在了眼前,干栏式的建筑如今只剩下段段木桩贮立泥土中,向所有参观的人诉说着这里曾是一个喧闹的村落。走过一段木架桥下去是仿造的河姆渡人村落搭建的茅草屋,里面是一口由长长的没有经过修饰的树干插进泥中围成水井。
随后映入眼帘的是建在高高的栏杆上的河姆渡人的大屋,一排木草结构的大屋或许就是一个以母系血统的家庭,里面木架梁与屋顶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下面是巨大的木柱顶起,再下面是用粗糙的木板铺成地板,地板下就是一排排的栏杆做为大屋的基础。如此的建筑不仅可以使人们生活的地方少了潮湿的浸袭,也可以减少毒蛇猛兽带来的危险。可以想象得到合家在一起生活的场景,白天忙时男人渔猎,女人采摘或收割,到了晚上一家人在点点松明火或是皎洁的月光下围着散发着香味的陶罐或歌或舞,那其乐事融融的气氛是现代人所不能享受得到的。远古的时代这种别具一格的设计,给居住在里面的河姆渡人不仅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居所,这也是用智慧创造的温暖大屋。
顺着蜿蜒的小道,不知不觉已行至出口处。岁月悠悠,原始人的歌舞已不能再现,但其曾经吹奏的乐器,却幸存至今,依然能奏出悦耳的音律。婉转的旋律可以唤起人们对遥远的向往。想象着那些生活场景,辉煌灿烂的河姆渡原始文化确实让后人惊叹不已,不愿离开。旅游小贴士
1、河姆渡遗址在余姚境内,距宁波25公里,西距余姚市区24公里。宁波汽车南站乘高速汽车前往(半小时一班)。也可在宁波汽车北站或余姚汽车东站乘往罗江方向的中巴车,随到随乘。
2、自驾车:沪杭甬高速公路到大隐出口下高速,沿余姚方向至河姆渡遗址牌坊向北至渡口行驶5公里即达遗址。到了渡口5元/人摆渡过去,先在博物馆领票免费参观。可以花30元请导游讲解6000年的人类生活。
河姆渡遗址景区由博物馆、遗址现场展示和原始生态区三部分组成。博物馆以大量珍贵的古文物,“原汁原味”展示了六七千年前中华民族古文化的魅力。目前,均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