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杂谭】今日也有《陈情表》
初读《出入柴木巷》,感觉像是雨中进入古老的坊巷。行走在“雨巷”中,前后几乎没有行人,雨声使得寂静更加悠长而深远。远处的房屋“挂落栏杆马头墙”,模模糊糊。近景的“青石板路石库门”,经过雨水冲洗,显得格外清晰。复读,就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心中翻动起来,想抓住,却不容易。因为,这种异样的感觉,尚未完全成型,来不及固定,稍有分心,就像受惊的小鱼,“倏然远逝”了。至第三遍,终于,那个感觉如同从前在老式暗房中一盏昏暗的红灯下冲洗照片,被显影,又被定影了。
原来,这就是李密的《陈情表》呀!
有同学可能会问,这李密是我们学校的吗?哪个班的?我不得不遗憾地说,不是啦。
也有同学可能会问,这个李密和“我爸是李刚”或者“四大名爹之一的李双江”有没有关系,我也不得不抱歉地说,没有啦。
写作《陈情表》的李密,生活在距离我们很远的古代,他告别人世,至今差不多两千年了。他和现在的我们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成功地存活了六十多个年头。
李密出生在三国时期的四川,所以从小是蜀国人,接受过诸葛亮先生的领导。后来,“三国归晋”,李密从理论上说,也当了亡国奴。按理说,诸葛亮本事这么大,咋没把蜀国的革命进行到底呢?杜甫先生的意见是“运移汉祚终难复”,如同刘禹锡先生论蜀国的兄弟国家吴国灭亡的原因是“金陵王气黯然收”一样,都是天意。李密自称“亡国贱俘”,倒也不是客气话。
晋朝开国以后,“新官上任三把火”也好,“新造茅坑三日香”也罢,总思有一番作为,也有些雷厉风行的政策和措施。其中一条,就是任用前朝人才。毕竟,“马上得之不能以马上治之”。李密也在某种颜色的名单上。当时的情景,用我们的同龄人李密的话说,是“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但是李密就是不去。按理说,抗旨就是死罪。然而李密又不曾获罪被诛。原因何在?
原来,是他的老祖母救了他。 具体经过,我不忍重复,诸位有想了解内情的,请查看《古文观止》,翻到《六朝文·李密·陈情表》,一看便知。手头一时没有书本的同学,请联系我“白马”团队中的语文教研长官诸君,电话和邮箱号码从略。
顺便说一句,李密死后,大约三百年不到,中国又出了一个李密。两个李密,姓名完全一样。一个载入《晋书》,一个载入《隋书》。后面那个李密,是瓦岗寨的领导人。前面那个李密,好像没有追索冠名权,可能过了诉讼期限,也可能中间改朝换代多次,法制不甚同一,法院拒绝受理。而我们能够搞得清楚的是:制作《PPS·我心中的柴木巷》(简称《柴木巷》)的作者,是柴沐兄;写作《出入柴木巷》的作者,是季子;证明人,是靳灵同志。 (201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