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及其“四宜”和“三字经”
一,夏季养生
夏季按阴历讲是指4月至6月之间,从“立夏”起,到“立秋”止。其中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时,“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在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年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便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谈及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指明了夏季养生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那么,在夏天该怎样注意保护阳气呢?
首要的一点,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凉过夜,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可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 《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这些都是宝贵的养生经验,符合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其次要谨防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患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
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若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有关节痛的人亦不要老在冷气环境里生活。
摘《家庭保健报》060518三九/文 存益1218-7 录健夏养生1
二,夏日养生“四宜”
夏日养生方法很多,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适宜不同的人群。在此,笔者仅从中医学的角度,介绍夏日养生“四宜”
一宜养“阳”中医学认为,夏属阳,阳气旺盛,正是大自然阴阳气化,阴消阳长之时,故为养阳的大好时机,对于平素体质阳虚者更是如此。夏日养阳的招数其实很简单:一是要多晒太阳,尤其是早晨初升的太阳,以吸纳阳气精微(但上午10时至下午3时太阳猛烈时不宜晒,以防中暑);二是要早睡早起,顺应时辰,以利阴消阳长,并且巩固白天晒太阳的疗效。
二宜养“长”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中夏日主“长”(即“万物生长”和“生长发育”的“长”)。为此,不论是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身体各组织机能完全成熟并开始走下坡路的中年人,还是阅尽人间苍桑风烛残年的老年人,均应多吃各种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的食物,并且多喝开水,以及适当补充植物纤维素,以满足身体所需,但所纳之量不超八分,特别老年人,因本身消化能力比常人减少10~15%,少量多餐为妥。各年龄段补充营养应有所侧重,如青少年以优质蛋白质为主,中年人以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为主,老年人则应以钙剂和维生素D为主。
三宜养“心”夏季养生重点是保养心脏。夏季是身体代谢功能旺盛之季,劳作消耗必增,心脏功能增加,负荷过盛有损本体。中医所认,①夏日属火,火通于心,火性为阳,阳主动;②夏天“壮火食气”;③中医向来视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自然易消耗心脏阴液;④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易下移小肠,可引起尿黄、尿少、尿急、尿痛等;⑤更重要的是,心还是“精神之所舍”,主宰着人的情志和思维意识活动,心火旺自然易出现烦躁不安、心神不宁并影响睡眠。心主血脉,如果血的运行不畅,或遇寒凝或遇蒸,就会形成瘀血,阻滞血脉,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加上心为火脏,两火相遇,故易出现舌根发硬,睡眠不好,身体疼痛且痛处固定、夜间加重,常感心胸憋闷等症状,都是心主血脉功能受损,造成体内有瘀血的表现。故夏日养心:㈠要保持心理平衡,得不喜,失不忧,以免劳心过度;㈡要劳逸结合,凡事尽力而为,不可对自己期望过高,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㈢要适当运动,不可一味静养,滴汗不出,与“阳气主泄”,相违背,导致 “空调病”等夏日病,而应在防暑降温之余(最好在早晨6~8点和晚上7~9点)适当运动出些汗,并喝些淡盐水补充出汗丢失的盐份;㈣要放慢生活节奏,适当参加文娱活动如读书、看报、写字、画画、垂钓、唱歌和跳舞等,以使心情舒畅;㈤可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适当吃一些养心的中草药,如麦冬、红枣、莲子、百合、茯苓、竹叶、远志和柏子仁等。㈥保养心脏可坚持按揉剌激内关穴。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要穴,晚上7~9点是手厥阴心包经活跃的时间,此时按揉可增加心脏的代谢和泵血能力,促进消瘀。
四宜养“脾”中医学认为,夏日中的“疰夏”(农历六月,阳历七八月间)属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土”,故是养脾的大好时机。为此,应多吃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西瓜、苦瓜、苹果、葡萄、番茄、乌梅、紫菜、鸡蛋和咸鸭蛋等,和适当吃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中药,如茯苓、淮山和白术等。此外,绿豆、扁豆、乌豆、黑豆、青豆、赤小豆、荷兰豆等豆类也有健脾作用。如出现头身困重、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小便色黄、舌苔白腻、脉濡缓等脾脏气机受阻症状,则可用佩兰、荷叶和竹叶煎汤当茶`饮,或用白豆、荷叶和薏苡仁煲粥喝。如疗效不显,则可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口服藿香正气丸、香砂养胃丸等。
摘《中国中医药报》070716陈金伟/文 存益1422-7 录夏养2
《文》090521;《益》1216-15
三,夏季养生三字经
夏季炎热,人体阳气活动旺盛,阴津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往往忽视了养护阳气。夏热使人体腠理开泄,加之乘凉饮冷,每易损伤阳气。如何能做到夏季养阳呢?
调精神——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阳的目的。
巧运动——宜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作适应性调节,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
要午睡——中午人体散热量大,午餐后又昏昏欲睡,通过短暂午睡小歇,可以避开中暑高峰,又可补充夜间睡眠不足。
勿贪凉——老年体弱者,阳气不足,如长时间对着电扇吹或久居空调室内,反会感到头晕脑胀,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导致受凉感冒等病症。
节饮食——夏季天气温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不宜过多。还须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素体阳虚的人,常食鲫鱼、大枣、胡桃仁等益气温阳的食物,往往能收到益气强壮的疗效。
防中毒——盛夏细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肠功能薄弱,抵抗力差,发病后极易发生脱水而危及生命,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摘《老年日报》080619王迪/文 存益1429-4 录健夏3
杭师大 宣乐员—宋祥林采编 2010/05/10
下一篇:提醒:春季饮食 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