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指数”点燃东西方变革
2011-01-31 上传人:新老年
[size=4] 中国多个省市的地方两会最近集中召开,在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代表委员们的讨论中,“幸福指数”被频频提及,成了地方两会上的一个热词。
在德国,一个名为“经济增长、幸福和生活质量”研究委员会的机构1月17日成立,让“幸福指数”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此前,法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也纷纷展开了关于国民幸福指数的专项研究。专家分析称,“幸福指数”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体现了当前执政理念的变化,此前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至上论”将转向更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目的是要在满足国民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方面达到一种平衡。
西方启用“幸福指数”
这个由德国联邦议会成立的委员会将在未来两年中的时间内研讨是否把教育、环境、生活品质等更多人性化指标融入现有的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当中。委员会的目标是找到一个仍以GDP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和完善的新统计指标。
早在2008年初,法国总统萨科齐就邀请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领衔一个专家委员会,设计将“幸福指数”引入衡量法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统计方法。2009年年底,该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将物质条件(收入、消费和财富)、健康、教育、职业、政治参与度、社会关系、环境以及经济和人身安全性作为衡量幸福的指标。
“不丹模式”影响全球
坐落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面积只有不到5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80万,不过,凭借上世纪70年代独创的“不丹模式”,不丹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关注对象。
上世纪70年代初,不丹第四代国王旺楚克提出,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国民幸福总值”(GNH),而不只是提高GDP或GNP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幸福总值”由四大支柱组成,分别是: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保护自然环境、保护传统文化、实行善治良政。
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追求公平发展,不丹全民提供免费医疗福利和教育福利;为了保护环境,它不进行急功近利的开发,并对入境游客的人数有严格限制。
【《世界新闻报》】[/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