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对华印象多负面
2010-12-23 上传人:新老年
[size=4]编辑: 日期:2010-11-3 13:27:00 [/size]
[size=4] “提到中国,您最先联想到什么?”[/size]
[size=4] “劣质食品。”[/size]
[size=4] “仿造名牌。”[/size]
[size=4] “红色共产主义。”[/size]
[size=4] 访谈室内没有中国人在场,提问者与回答者都是韩国普通国民。围绕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印象,他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size]
[size=4] 这是不久前,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课题组,与韩国庆熙大学合作,委托韩国一家咨询公司实施的一项民意调查。[/size]
[size=4] 在他们一连串的回答中,多数是中国人所不乐意听到的。有些回答会令中国人惊讶,有些令人欣慰,而有些则令人感到脸红。[/size]
[size=4] 不愿承认从中国发展中受益[/size]
[size=4] 经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快速发展,韩国一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92年中韩建交时,韩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国。此后,中国与韩国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韩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明显上升。今年韩国与中国的贸易总额预计可达一千九百亿美元,而韩国与美国以及日本的贸易额加起来也比不上对华贸易总额。韩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对华贸易。[/size]
[size=4] 然而,韩国多数老百姓对此并不了解。多数受访者强调,中国加工生产的廉价产品充斥着世界市场,中韩的经济合作主要是韩国技术与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结合。[/size]
[size=4] 大部分受访者强调中国是难以信任的投资对象国。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政府不可信。受访者认为中国政府把韩国企业吸引到中国后,会取消相应的优惠政策;二是受访者认为中国人经常与韩国企业合作后“盗走”韩国的技术。[/size]
[size=4] 访谈会上,受访者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常常流露出对中国的不屑。每当谈论到中国的伪劣产品、脏乱差和贫富分化等问题,受访者往往表现得非常兴奋,话语速度加快,肢体语言的动作幅度也增大,优越感溢于言表。[/size]
[size=4] 几乎无人乐见中国崛起[/size]
[size=4] 调查显示,面对中国崛起,他们害怕中国成为韩国身边的霸权国,担心韩国企业进—步在国际市场上丧失竞争优势。“这样下去我们会成为中国的从属国,像历史上那样。”“美国打个喷嚏我们就得感冒,中国经济发展后会怎么样?中国离我们更近,历史上又欺负过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强大后不会起到好作用。”[/size]
[size=4] 关于中国崛起的可能性,受访者认为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已经是强国,但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建设、国民素质等方面仍落后于韩国。[/size]
[size=4] 访谈中,受访者多表示中国崛起对韩国既是威胁又是机会,当主持人具体询问中国崛起对韩国的影响时,绝大多数受访者的负面情感溢于言表。除了少数从事对华商贸工作的受访者外,其他受访人中无人乐见中国崛起。[/size]
[size=4] 课题组成员、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董向荣副研究员分析指出,受访者主要有三种心态:一是对中国崛起感到“担忧害怕”,二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感到“不服气”,三是因为感情上“讨厌”中国,所以不愿看到中国崛起。[/size]
[size=4] 董向荣还注意到,受访者看待中国时又因为韩国是小国而带有自卑感。受访者虽然很少直接表示羡慕中国,但访谈中经常对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发出感叹。这种自卑感使受访者变得非常敏感,认为中国瞧不起韩国。“自卑感与优越感相互影响,恶化了韩国人的中国观。”[/size]
[size=4] 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size]
[size=4] 与其他方面相比,受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最为正面,但认为中国的现代文化缺乏创新。[/size]
[size=4] 调查显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受访者们最钟爱“武侠文化”,并认为“丰富”与“华丽”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特征。在传统文化中,“武侠”给韩国人留下的印象最深。由于传统文化相似,韩国人理解并且喜欢中国的“武侠”文化。受访者所提到的中国电影中一半以上都是功夫片。在饮食文化中,韩国人对中国茶文化情有独钟。很多受访者对京剧和狮子舞等印象深刻,认为其“华丽热闹”,很有中国特色。[/size]
[size=4] 谈到中国的现代文化,受访者一度变得安静起来,思考良久后,受访者们提到“韩流文化”。他们一方面为中国人喜欢韩国文化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现代流行文化都是模仿韩国。一位从事家教的中年妇女说:“在中国没有流行文化的情况下,韩流进入了中国,所以中国出现了复制韩国文化的现象。”[/size]
[size=4] 课题组成员、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王晓玲助理研究员发现,尽管韩国人喜欢武侠等中国传统文化,但这对提升现实的中国形象收效甚微。进入韩国的这些中国影视作品多为历史题材,少有以现代中国为主题的,未能展现一个发展中的中国的形象,有的甚至强化了中国贫穷、落后的印象。[/size]
[size=4] 对中国人负面情绪最大[/size]
[size=4] 在对中国人形象的调查中,负面因素远远高于中性和正面因素。在受访者心目中,中国人具有“傲慢”、“多疑”、“精通商术”、“重视实利”、“城府深”的刻板形象。调查者发现,中国人的这些形象是从韩国人的口中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也经常出现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是中国人的固化形象。[/size]
[size=4] 在韩语中,有一些指称中国人的俗语,比较常用的有“WangSoBang”、“DaiNom”和“ZangGai”。[/size]
[size=4] “WangSoBang”的身份是清朝的中国商人,其外貌特征是矮小、肥胖、眼睛细长、编长辫子、头戴瓜皮帽。其性格特征是懒惰、固执、贪婪、奸猾、吝啬等。[/size]
[size=4] “DaiNom”给人的印象是脏、慢、固执、奸猾、疑心重、城府深,但“DaiNom”经常指一群中国人,让人联想到吵闹、傲慢、排他、巨大的人流、人海战术、用数量解决问题的愚笨人群、强硬的集团、制造假货、心术不正等。[/size]
[size=4] “ZangGai”也是对中国人的贬义称谓,但同时也指韩式炸酱面、中国餐馆或者炸酱面外卖快递员。[/size]
[size=4] 访谈中,十七位受访者中有十三人认为,今天的中国人仍然没有摆脱或者没有完全摆脱上述词语所描述的中国人形象。[/size]
[size=4] 两国国民要学会换位思考[/size]
[size=4] 韩国国民对中国的负面印象,无疑令国人感到失望。作为经贸往来、人员交流密切的两个邻国,只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理解,才符合双方的利益。政府间如此,国民间亦是如此。[/size]
[size=4] 董向荣认为,韩国国民对华印象,有一些是明显的误解,这说明今后我们应设法向对方传达正确的中国信息;有一些是因为视角的差异,这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应该从更多元的角度来看问题、理解问题。[/size]
[size=4] 显然,愤怒不能增进双方的感情、讽刺只会给双方带来更多的情绪。李映周是韩国的“中国通”,也是第一个获得中国博士学位的韩国人。李映周说,中韩两国国民在批评对方之前,首先要换位思考一下。中国虽然问题很多,但是,“中国要维持一个这么多人口的国家有多难。怎么解决吃饭问题?怎么解决教育问题?怎么给老百姓更好的生活?”在李映周博士看来,如果韩国国民能多理解中国的处境、难处,那么可能更体谅中国的立场,也不会认为中国崛起是威胁了。[/size]
[size=4]“中韩两国一定要合作,中韩两国国民一定要理解。”他认为,两国舆论界要多交流,学者之间要多交流,如果韩国记者在写报道前,首先多了解中国的情况,再把中国的信息准确传递给韩国老百姓,“相信不到一两年就会有改善”。[/size]
[size=4]对于中国一方,道理亦是如此。朝鲜半岛问题专家张琏瑰教授指出,在韩国舆论中一些对中国的极端说法,并不是主流,就如中国互联网上一些针对韩国的负面言论不是主流一样。要改善相互的印象,加强交流、沟通,避免新的误会是必要的。但只有中国真正强大以后,中国慢慢克服了自己的缺点,韩国人的心态才会慢慢转变过来。“韩国终究还是明白人多,知道自己今后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size]
[size=4](摘自《当代亚太》)[/size]
[size=4]
[/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