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江山 > 正文          
         

《真理报》兴衰启示录

2010-12-17     上传人:新老年

[size=4]    跟中国有《人民日报》一样,前苏联也有《真理报》;也跟《人民日报》一样,《真理报》曾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报纸之一,是前苏联报业的一面旗帜,独享了一个时代的骄傲。然而,它的结局怎么样呢? [/size]
 [size=4]    1912年5月5日,根据列宁指示,真正代表俄国民众意愿,阐述布尔什维克革命主张的政治性日报《真理报》在圣彼得堡问世。创刊号为对开大报,共四版,不登照片和插图,只有文字稿。报纸的第一位主编是斯大林,他亲自撰述创刊词,指出《真理报》的政治纲领是:在劳动群众中,散播关于工人阶级的朋友和敌人的真理,保卫工人事业的利益。创刊号经费来源于工人们的捐款,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人报纸。从此,《真理报》在实践和斗争中逐步成熟、发展壮大,直至成为庞大的苏联报刊王国的领袖。鉴于其权威性,《真理报》创刊日——5月5日后来成为苏联新闻节。 [/size]
 [size=4]    《真理报》一问世即置于列宁、斯大林等苏共领袖的领导之下。列宁认为,原则性和战斗性是革命报刊的必备素质。1912年至1914年,他在《真理报》上发表了130多篇文章,为巩固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和对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教育做了大量工作。援引《联共(布)党史》的说法,“党在该报上试验了大多数革命方法,新闻的和其他的方法”。 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fan了俄国沙皇专制王朝。起义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决定立即恢复出版《真理报》,作为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复刊后,成为准备和实行十月革命的舆论阵地。4月里,报纸发表列宁著名的“四月提纲”,该提纲明确指出布尔什维克党新的战略目标,即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四月提纲”统一了全党的思想,《真理报》为此作了大量宣传、解释和鼓动工作。[/size]
 [size=4]    十月革命胜利后,《真理报》开始了它的鼎盛时期。这家世界上最大的党报有这些特点。
    首先,它完全是由执政党官员控制的党的一份报纸,没有独立性。 苏联共产党给《真理报》的待遇很高,它的主编一向都是苏共中央委员。曾任总编的有:斯大林、加米涅夫、莫洛托夫、布哈林等的政治家。 这一时期,经过苏联几代领导人,特别是列宁、斯大林的身体力行,苏联新闻体制及政策也逐渐形成、巩固和完善,其核心思想是:报纸均归国家所有,是党和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党的报刊要坚持党性原则,做党的忠实喉舌;报纸是党所掌握的最有力的武器;重大新闻报道要由苏共中央宣传部门审定后发表,地方各级报刊的宣传口径要与《真理报》保持一致。1929年,斯大林曾明确指示,《真理报》有审查监督其他报纸的义务。 [/size]
 [size=4]    于是,人们看到,《真理报》由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层层监控、严密有序的金字塔报业体系,而《真理报》享有党所赋予的特权,雄踞塔尖,成了苏联新闻理论最忠实的实践者和领导者。[/size]
 [size=4]    其次,它的内容完全反映执政党意志,没有人民心声。无论是国内战争、战后恢复经济时期,还是卫国战争时期、经济发展建设时期,包括斯大林肃反时期,《真理报》都将党报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初期,报纸注意的重点是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顽抗;随之,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5个五年计划,《真理报》宣传中心改为:解释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动员群众参加经济建设,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进一步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揭露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阴谋破坏,反抗法西斯侵略,巩固国防,调动人民的爱国热忱,保家卫国;同时,报纸也反映了苏共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揭露托洛茨基——布哈林——李可夫等人所谓反党集团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 [/size]
 [size=4]    到了斯大林死后的苏共二十大以后,《真理报》在国际宣传上不断地为鼓吹苏联的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而效劳。 全盛时期的《真理报》,发行量在世界大报中名列前茅,拥有日销量一千一百万份的骄人成绩。世界上有153个国家订阅该报,有10个国家将该报译成本国文字发行。它有一支庞大的驻外记者队伍,分布在四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最后,在经济上,其经费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没有经济压力。《真理报》经费充足宽裕,其报价低廉,最初为2戈比,最贵上浮到4戈比,绝大部分由党员和机关订阅,最低年收入也有一亿二千四十五万卢布,利润全部上交苏共。 [/size]
 [size=4]    《真理报》为对开六版,全年出报,版面严肃,刊登大幅文章,报头印有列宁勋章和十月革命勋章,表明报纸在不同时期所获取的殊荣,题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几个字仿佛铿锵有声。 全盛时期的《真理报》有几个显著特点:它有严格的选题计划,重头文章早在一周、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以前就已确定,一般不随便更改计划;其60%的篇幅是提前两天以上安排好的,头版不是留作最后新闻用,而是专门用来刊登党的新闻、社论、经济成就和外国贵宾来访的消息;它不存在商业市场,无须招揽广告;报纸对消息报道的选择不是对政治事件的反应,而是对政治程序和政治上轻重缓急次序的反应。 [/size]
 [size=4]    就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党报,其兴衰当然也跟这个党的兴衰息息相关。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全面改革”的方针,期望通过加速发展社会经济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从此,苏联政治生活中波澜迭起,苏联报刊的性质、体制也随之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size]
 [size=4]    首先,戈尔巴乔夫在新闻界极力倡导公开性,提出“历史无空白”、“批评无禁区”等口号,强调舆论工具是“实行公开性的最有代表性和群众性的讲坛”,“报纸应当支持公开性原则,应该将更多的事公之于众”。在他的倡导下,报刊开始成为不同政治观点的载体。 [/size]
 [size=4]    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强调“改革的基础是民主化”,“公开性是社会正常精神道德气氛不可分离的特征”,要求在报刊上展开讨论和辩论,发表不同意见,“使每种报刊上都出现社会主义的多元论”。
 
    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曾给苏联新闻界带来繁荣和活跃,报纸信息量有所增加,报道面拓宽,版面变得生动,批评监督多了,言论禁区少了,整个新闻界生机勃勃。1990年6月,苏联第一部《新闻法》颁布,它使苏联新闻体制和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新闻法》中规定,舆论从此不受检查,取消新闻审查制度,各种组织和私人均有权办报,并扩大办报人的自主权。《新闻法》的出台,使得原本只能做一家党喉舌的《真理报》失去读者;办报的自由,又让这家只会在垄断中生存的社会主义党报受到重创,摇摇欲坠。
 
    于是,当1991年,8•19事件爆发,叶利钦上台,解散苏共后,《真理报》也就走进了死胡同:跟其他六家苏共报刊被宣布为非法出版物,暂停出版发行,并把俄罗斯领土上数百家共产党的印刷厂、出版社、新闻社没收。至此,作为苏共中央的喉舌和工具,与其荣辱与共几十年的《真理报》结束了它辉煌的党报时代。 [/size]
 [size=4]    苏联解体后,《真理报》财产被全部没收,总编被撤职,位于真理报大街24号的编辑部大楼也被封冻,后来以1亿卢布拍卖给俄罗斯联邦政府新闻中心。由于找不到明确的法律依据证明这些财产的归属权为报社所有,重新出版的《真理报》不能依法追回原来的社址。原《真理报》大楼被没收时,曾还保留一个图书馆,用以存放报社档案,不久也遗失殆尽,令人憾叹。苏联时代,各个加盟共和国如拉脱维亚等都有《真理报》的财产,如休假中心、记者之家等房产,苏联解体,均被当局没收,白白流失掉。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真理报》从精神到物质均被催毁,不可复原。 [/size]
 [size=4]    俄罗斯联邦独立后,宣布境内的所有报刊都需重新登记注册,《真理报》也得以获准恢复出版,但其性质已发生天翻地覆的根本性变化,不再属于任何党派,而成了集体经营的独立的政治性报纸,报名旁边的列宁头像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字样消失了。复刊后的《真理报》在《致读者》中宣称,要“成为公民和睦的报纸,要坚持中派立场,支持社会的民主改革”。由于经济窘境,不得不解雇大批工作人员,关闭几十个驻外记者站,每周出1到3期不等,四处招徕广告。1992年3月由于经济原因停刊20天,后来一位据说是接受过苏联共产党救助的希腊实业家愿意出资相帮,由其报业公司进行财务接管,才得以复刊,复刊后在报头冠以五以为区别。《真理报—5》为周末报,观点温和。1993年,《真理报》编辑部的70人再一次分裂,两位前主编各拉人马,另起炉灶,办起两份《真理报》,这两份报纸均实行股份制,带有鲜明的反对派色彩,有左派倾向。[/size]
 [size=4]    《真理报》的兴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家报纸只做某个党派喉舌,而不真正反映人民群众心声,那无论这张报纸有过多么辉煌的过去,它都必将随着这个党派的兴衰而日益黯淡,成为历史。
[/size]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回复内容: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