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叫加藤嘉一的“小日本”
2010-08-30 上传人:新老年
[align=center][b][font=黑体][size=5]这个叫加藤嘉一的“小日本”[/size][/font][/b][/align] [align=center]来源:王千马的博客[/align] [size=4][b]【对话人:王千马】[/b][color=#ff0000]青年新生态作家,批评家,杂志主编。国内首部关注当下年轻人生存困境及精神特质的青年书《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的主编。因其“无法独活”以及“喂大的”的观点,在80后中备受争议。是80后现象首推者之一。其关注“七八九”(70后80后90后)由来已久,曾打算主编MOOK《七八九》。作为青年新生态作家,其出版的长篇小说《媒体这个圈》关注七八九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坚持与妥协;《她比时尚寂寞》探讨七八九对时尚的追求是不是源于内心的真实需要,反思我们既是潮流的制造者,也是时尚的受害者;将要出版的长篇小说《无所适从的荷尔蒙》关注七八九的身体包括性的成长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没有得到妥善地安放,却被快速变迁的力量拉扯,撕裂,甚至变形;其正着手写的《我的身体里住着魔鬼》关注七八九的心理问题,反思这个时代是不是走得快,把我们的灵魂给丢在后面,结果魔鬼趁虚而入?![/color][/size]
[size=4][color=#000000]王千马网易微博:[/color][/size][url=http://t.163.com/wqmaer][size=4][color=#000000]http://t.163.com/wqmaer[/color][/size][/url]
[size=4][color=#000000]关于王千马更多的还在:[/color][/size][url=http://www.hudong.com/wiki/%E7%8E%8B%E5%8D%83%E9%A9%AC][size=4][color=#000000]http://www.hudong.com/wiki/%E7%8E%8B%E5%8D%83%E9%A9%AC[/color][/size][/url]
[size=4][/size]
[UPLOAD=jpg]ShowFile.asp?ID=229[/UPLOAD][size=4][/size]
[size=4][/size]
[size=4][b]【对话人:加藤嘉一】[/b][color=#ff0000]1984年04月28日出生于日本伊豆。2003年4月“非典”高峰时来到中国。[/color][/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471.htm][size=4][color=#ff0000]北京大学[/color][/size][/url][size=4][color=#ff0000]国际关系学院毕业,现在就读硕士研究生。自从2005月4月亲历“反日游行”开始,在海内外媒体发表言论。著作《产学联合之路-中日产学论坛》(编委、论文作者)、《七日谈——来自民间的中日对话录》(合著)、《日本走向何方》(译著)、《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自传)、《中国,我误解你了吗》(编著)……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嘹望东方周刊》、《看天下》、《人民中国》、凤凰网等担任专栏作家。[/color][/size]
[size=4][color=#ff0000][/color][/size]
[UPLOAD=jpg]ShowFile.asp?ID=230[/UPLOAD] [size=4][/size]
[size=4][/size]
[size=4] [/size]
[size=4]如果放在十年前,我会骂他小日本,跑到中国来骗吃骗喝骗中国的姑娘。可是现在,我却愿意认他做朋友。[/size]
[size=4][/size]
[size=4]他就是来自日本伊豆的80后,加藤嘉一。一个很懂礼貌也很上进的孩子。[/size]
[size=4][/size]
[size=4]对现在的日本人,我也不再抱有那种民族仇恨的心态去面对。毕竟铭记苦难,却不妨碍我们在新时代里生长出友谊。事实上,加藤嘉一来中国也不是像金融危机下的欧美人,把这块土地当成自己在国内混不下去而避难的天堂。他是真诚地发现了中国的美。他说,他是被大国给诱惑了。从人生的长河里看,他宁愿被大国诱惑。[/size]
[size=4][/size]
[size=4]他来中国的时候,是一个三无人员,不懂中文没有人民币,也没有中国朋友。但是,就在这样的一种困境下,他却在某种程度上成功了。如今的他,操着一口比较熟练的中文,频繁出现在中国的各大媒体上,点评时事,并表达自己对中国的某些看法,很有书生意气的姿态。这让他火速在中国蹿红,他希望其他的在华老外也能像他这样红。不过,也有听不进他的意见,或者看到发言的他是日本人的中国网民,动不动就骂,滚出去。[/size]
[size=4][/size]
[size=4]我总觉得,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来自外在的声音,这样更能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不管这外在的声音来自何方,是出自哪国人之嘴。尤其是作为一衣带水的两个邻国,他们之间的年轻人是怎样互相审视并评判,将影响两国乃至亚洲的未来走向。我也总希望,加藤嘉一这样一个对政治颇感兴趣的年轻人,有朝一日,带着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回国,一旦其在日本的政坛挣下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更好提升。[/size]
[size=4][/size]
[size=4][/size]
[b][size=4]北大的学生其实很从众[/size][/b]
[size=4][/size]
[size=4][b]王千马:[/b][color=#ff0000]加藤君,好。事实上我们已经见过一次面了,是在我特约主持搜狐文化会客厅第102期节目时,邀请你做的嘉宾。另外的嘉宾是中国的商业新锐,也是中国80后的茅侃侃。一起对谈中日两国的80后。我对茅侃侃也记忆很深刻,因为他头上也跟我一样有着一根发箍。不过,他很多想法非常出乎我的意外,比如很多中国80后都拼命买房,没有钱也有当负翁也要买房,但是他就不乐意,哪怕自己有钱也不会去买房子,而是提倡租房子,甚至认为租房子也是可以结婚的。另外,他甚至觉得网络监管是必要的——在很多人看来,网络监管有可能会侵犯言论自由,会让网民被跨省追捕,但是他偏偏支持。他甚至认为,中国人一定在某些行为上一定是要有限制的,被限制的。因为五千年来被压抑惯了,一旦起来,需要有人扶着走,告诉你先迈哪个腿,再迈哪个腿——说这种话,太不像“天不怕地不怕”很有些自我意识的80后了。我不知道你对他所说的话还有哪些记忆?我想知道的是,他能代表你对中国年轻人的印象?在你眼里,你觉得中国的年轻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面目。能说说你和中国年轻人交往的让你印象深刻的故事么?[/color][/size]
[size=4][/size]
[size=4][b]加藤:[/b]我跟侃侃是好朋友,第一次是在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主持的《问教》栏目上一起做嘉宾而相识的。我跟他很能合得来,上次在搜狐见面时也很亲切,他原来是短发,现在长发了呢,更帅了。那天聊天再次让我认识到,他性格开朗,深知自己要什么,在做什么,并能把自己的本事和社会上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是名副其实的精英分子。他也很有思想的人,逻辑思维也很强,心态很开放,也能够看到事情的本质。正是文凭不等于文化。他也抱着一种社会责任感,把自己事业作好,也很能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在我眼里,他不是典型意义的中国80后,绝大多数80后不具备他那样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包括我比较熟悉的北大学生,大部分学生都随大流,刚刚入学的时候还五花八门,但一旦到北大那样的环境里,大家都互相牵制,不知不觉形成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的二元对立的价值体系。比如,就国际关系学院而言,进到摩根斯丹利、高盛集团等外资银行,或成功申请到哈佛、耶鲁大学等才是胜者。最受欢迎,教“怎么赚钱?”的光华管理学院更是如此。那里的学生都要去外国的投资银行或咨询公司,否则被其他学生看不起,排斥。但我想,即使是在一个专业,几乎所有学生都在毕业之后想去一个行业、甚至一家企业,是自然、正常的现象吗?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今天的中国,越精英越从众。这点很要命,价值观的多元化是一个社会健全与否的重要标准。不仅是北大学生,一般大学生,或所谓年轻人,大家都往所谓“成功”的方向奔跑,想快捷赚钱,一夜成名等人太多,不想付出,总试图占便宜,不主动去吃苦。说实话,我几乎没有跟80后出去玩儿过,我本身没那么多时间,对唱歌跳舞看演出等也不感兴趣,但更重要的理由是,我跟大多数80后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我也不知道在他们面前要讲什么,听什么。侃侃不错,我也下一次很想跟他好好坐下来,聊政治、体制、网络监管等核心问题。他实际上很关心国家大事和政治社会,这一点让我很欣慰。 [/size]
[size=4][/size]
[b][size=4]日本人必须寻找合理、健康的方法与中国打交道[/size][/b]
[size=4][/size]
[size=4][b]王千马:[/b][color=#ff0000]你经常会在中国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似乎在凤凰网上,你还开设了自己的中文BLOG。老实说,我知道你,也是因为在《VISTA看天下》这本杂志上,看到你的专栏,是以一个在华留学生的身份,或者,中国问题专家,发表自己对中国当下一些现象的见解。比如说,《请别“偷看”我的报纸》,写的是自己在中国坐地铁时,看报纸时总会有人“偷看”。在这我们看来有些习以为常的举动,你却对此说不,“与广大日本人一样,在地铁里看报纸是我的习惯、爱好和享受,同时也发自内心不希望被周围人干涉。在日本,‘偷看’别人报纸或书籍会被认为是‘不尊重社会规矩’——报纸是我花钱买的,我有‘霸占’这份报纸、拒绝别人‘偷看’的权利。我不知道中国人有没有类似共享报纸的习惯。反正我不能接受;我正在集中精力,汲取知识,享受时光,不希望别人的参与和干预。”——我得承认,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外来的声音,这样也许更能发现自身的问题。但是,你这样会让人觉得你在中国不懂规矩。尤其是你的“日本人”身份,让你的“挑刺”刺激的情绪,混合到民族感情里,更加扎眼。我看网上对你的攻击也比比皆是,比如说有骂你不要脸的,也有骂你不是什么东西的,也有直接叫喊要你滚出中国的,中国不需要你之类的话,当然,温和一点的比如说你还很嫩,不了解中国,对中国根本没法做自己的评判——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你觉得自己伤害中国人的感情了吗,还有,觉得自己也被伤害了吗?[/color][/size]
[size=4][/size]
[size=4][b]加藤:[/b]我对那些骂声一点都不在乎,从未放在心里。那些朋友有着骂我的权利,他们有骂我的理由和动力,我很尊重。只是可惜,我现在没有太多时间跟那些朋友好好交流,只能尽量去了解他们怎么看待我,理解我的观点。我每天收到300-500封左右来自读者的邮件,可想而知,80%以上是痛骂我的,也有理性与我探讨问题的。无论如何,我很珍惜那些朋友对我的反馈意见,他们的回应正是给我提供了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人,中华民族的机会。就像阿里巴巴CEO马云说过的,“日本人是世界上最挑剔的民族”。应该说,我也继承了日本民族的典型特征,平时在走路,坐地铁,逛书店,没有一天是找不到中国社会的问题和矛盾的。据我了解,在中国人眼里,“外国人”和“日本人”是不等同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意味着特殊,毕竟曾有过不幸的历史。所以,我这个日本人时时刻刻挑中国社会、中国人的毛病,许多人带着愤怒和不满做出情绪化反应,这很正常,彻底能够理解。不过,我挑毛病也好,指出问题也好,都属于善意的批评。我坚信,今天改革开放中,走出去引进来,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需要来自第三者的声音,中国人有必要了解外界如何看待你们。而事实证明,能够用中文表达中国事务的外国人很罕见,我就更能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目前居住在北京的日本人,我有责任从我与中国人不同的“第三眼”提出与中国人相关的问题和视角。相信,这有利于中国人开阔眼界,扩大视野的。有些提法或意见有可能伤害中国人的自尊心,但这个是中国人自己的问题,自己有没有能够接受批评或不同意见的大国心态。在这个意义上,我的声音和角色正在考验着当代中国人变革中的自我认同。当然,尊重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应该是我的坚持和努力。 [/size]
[size=4][/size]
[size=4][b]王千马:[/b][color=#ff0000]在我印象里,日本人是含蓄委婉的,就像日本人说话时偏爱含糊、省略、含蓄的表达。资料上说,日本人说话喜欢留有一点余地,不把话讲透,避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对方,听者也习惯去揣摩对方的意图。如果不了解日本人这种顾及对方、点到即止的表达习惯,就很难和日本人顺利沟通。当然,这并不是我想跟你表达的重点,我的意思是,和你的同胞比起来,你太不像是日本人了。因为你现在在中国太高调了——除了应邀参加我主持的访谈,给《VISTA看天下》写专栏之外,另外还接受过300次以上采访,如凤凰卫视《全球连线》、《华闻大直播》、《文道非常道》,CCTV新闻《新闻调查》、《实话实说》,CCTV2《对话》……还参加过70多个国际、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学术研讨会。2010年6月又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书……所以,人民网 “日本人在中国”在报道你的时候,用了“北京大学的‘极品留学生’”这样很夸张的词汇。你如此频繁露面,不觉得这样会给人一种迫切想红的印象么?而你在博文上说,希望更多的老外在华能红起来。你为什么会这样的想红呢?在一个不是自己祖国,也和自己文化背景相异的地方红起来,能成为主流焦点,你觉得需要怎样的努力??你觉得红起来,对你有什么意义么?你又不打算在中国长期待下去,最后变成新中国人。[/color][/size]
[size=4][/size]
[size=4][b]加藤[/b]:“加藤嘉一是否很高调”不是我决定的,我也从未想过自己要低调还是要高调的问题,我也从未为了赢得第三者或社会的评价而做什么。我是在做我相信的事情,本着对时代与环境的判断,我现在做这么多的事情,其理由顶多是为了更全面、深入、直接地了解中国。至于将来如何利用我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记忆,我抱着一种社会责任感,最后肯定要为我的祖国而合理利用。日本的繁荣需要中国的发展,日本的和平需要中国的开放,日本的复兴需要中国的民主,我就把自己放在这一伟大的进程上,作为一个合法的日本公民,始终思考为祖国的现在和未来能做点什么是理所当然的。我只是从中日关系、中日交流、中日互动、中日共荣的角度探索自己应有的角色罢了。“希望更多在华老外能红起来”,那篇刊登在《环球时报》的文章是被动撰写的,我从来没想过主动写这样的文章,但《环球时报》的编辑希望我写这么个文字,以便滤清目前在华老外和言论市场的关系,鼓励其他老外跟着我积极而耐心参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我刚开始不想写,但最终被说服,同意了。那个标题,也不是我想的,是编辑弄的。我不是为了红而红,“加藤嘉一走红”不是我来决定的,它是社会现象,不是我想要把自己在异国他乡红起来,而中国需要通过让加藤走红来实现本国舆论更加包容,本国言论环境更加开放、多元、民主。我重复一遍,我如此频繁写文章,谈时政顶多是通过把自己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本身,来让自己更全面、深入、直接了解中国。如果我只是在外面旁观,研究,能了解中国的真面目吗?不可能。只有主动把自己与它有机互动起来,才能得到这一目的,仅此而已。我客观上走红不是我多厉害,而中国需要这么个局面,或其他老外没努力参与中国社会。[/size]
[size=4][/size]
[size=4][b]王千马[/b]:[color=#ff0000]看了这样一篇报道,标题也就是“加藤嘉一在中国的意外走红”,同时,在一张你坐在冰箱里捧着西瓜的图片旁边也有一段图说:一米八五的加藤嘉一,早年在日本做过模特挣点小钱。他显然不满于做个被人摆弄的男花瓶,在中国的意外成功被他认为“是中国拯救了我”——看过《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就知道,当年你来中国是个青涩少年,恰逢2003年的“非典”高峰,更关键的是,你是“三无人员”:不会中文;没有中国朋友;没有人民币——实在是佩服你当时的勇气。我都不知道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但我现在肯定知道,你会庆幸自己到了中国。不过,也有危险在暗中逼近——比如在日本的国内,就有不少人批评你赤化。所以你在书的自序里也说,要去美国留学,“长期观察中国是应该的,但必须变换个角度和环境,这样才能使观点和立场更加平衡而客观,也才能避免被有色眼镜看待,淡化在一些人中‘加藤是个亲华派’的印象”——如果给人留下这种印象,以后就不好在日本政坛上混了,因为我知道,你的目前的目标是做个出色的媒体人,但你长远目标是要做个政治家。那篇报道就说,你去美国留学是为自己买个政治保险。你觉得这种说话对吗?不能不说,日本对中国的心态是很矛盾的,一方面要强调日中关系的维系,另一方面又很小心自己跟中国靠得太近。如果你从政的话,又如何看待乃至处理这些关系?至于我个人,也是很希望你能在日后的日本政坛上有一番作为的——日本政坛上有几个象你这样对中国有感情的人,日后日中关系的发展,让人有些期待。不过,万一你反其道而行之,利用自己掌握的中国人的弱点……接下来,我就不敢想象了。[/color][/size]
[size=4][/size]
[size=4][b]加藤[/b]:谢谢您对我人生的关怀。就像您说的,日本人看待中国的心情是矛盾的。我在想,不仅对中国,对美国的心情也充满矛盾。美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用原子弹这一核武器轰炸了日本,日本人凭什么不恨美国人?战后我国政治家以日美同盟作为对外政策基轴后,我国外务省官员始终强有力主张,“日美同盟是我国外交的根本”。问题是,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外务省对日美同盟的重视有没有得到选民们的认同?饱受争议。1960年“安保斗争”时东京大学等左派学生围堵国会,与警察发生暴力冲突,反对当年政府延期并加强日美同盟内涵和力度。至今,包括我本人,日本人对美国的态度和心情也相当复杂,不能盲目认为,美国绝对是可靠的,假如日本将来被战争卷进去,美国一定能保护我们。但毕竟度过冷战时期的中年以上的前辈们以及由他们主导的日本社会比较普遍地认同“日本应该在由西方主导的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谋生”。相比之下,对冷战时期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是有一种抵触或质疑的心态。许多日本人认为,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与自己不相容的国家人民,很难相处,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被感染等想法。至今为止,不少日本人认为,中国是没有言论自由和依法治国的,不讲究卫生和礼仪的国家社会。一旦类似“毒饺子”等突发事件发生,大家就联想体制、意识形态等因素,并深化“我和你是不一样的”印象。当然,今天几乎所有日本人知道中国对日本的重要性,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我从日本电视台、报纸、出版社、政府等各领域人士对我的重视和关心状况,能够看出这一点。“日本人必须寻找合理、健康的方法与中国打交道”。经历了中国的自己,还要去美国深造,还是为了更顺利、不引起误解的方式回国。什么时候,以什么身份,带着什么样的状态回国是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刻的选择很重要,所以需要平时的积累和锻炼,以便到时候能够集中精神做好最佳选择。另外,我从不认为我是媒体人,媒体是我与社会之间的载体,为了了解中国,我需要采取观察与表达,否则一切都是空的。至于我当政治家的问题,我不想现阶段多说,每天在思考,想象到时候的情景,但这是我内心的东西,不便与大家分享。只能说一点,我从政应该是时间问题,与日本、世界的形势息息相关。我也很愿意到时候合理利用我在青春阶段与中国共享的时光,促进施政过程。[/size]
[size=4][/size]
[b][size=4]世上没有可复制的成功[/size][/b]
[size=4][/size]
[size=4][b]王千马[/b]:[color=#ff0000]如果撇除杂七杂八的内容,回归到你个人本身,我发现你的成功,或者说,走红,对当下的年轻人,是非常有励志作用的。除了你只身闯中国,就是很多年轻人所望尘莫及的。我看完《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更是觉得你这个年轻人是值得很多人学习的楷模。按照上面所提到的报道对你描述,能大致勾勒出这些年来你的影象:你出生在农家,3岁遭遇车祸,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父亲不靠谱的投资破产后,全家为躲债搬家50余次,你笑言“绝对搬得比中国农民工还多”;13岁开始打工补贴家用,每天凌晨三点起床送报纸,一直到高考前一天;与黑道讨摘人周旋,遭受侮辱和体罚,留下一身伤疤;最困难时家里只剩下500日元(约30元人民币),带着弟弟妹妹去超市品尝摆着的食品……然而,就在这样情况下,在我面前出现的你,依旧很阳光、开朗,似乎一切灾难在你身上都未曾存在过。我更佩服你的是,在中国的几年来,你都没怎么休息过,自认为自己的特意功能就是通宵达旦不睡觉是家常便饭。不过你会坚持跑步,据说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跑步,10到15公里——这种习惯都保持十年多。怪不得你的身材比我好,而且那么忙,还精力充沛。这比当下很多宅在家里,基本都没什么运动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不可想象啊。我不知道你对自己的人生是怎么构化的?又有着怎样的人生观?!就在那期我们对谈中日80后的节目里,我指出当下中国年轻人大多是“无法独活”的——也就是说,当下年轻人不仅生活得很卑微,他们的生存受到挤压,他们刚毕业就失业,刚找媳妇却发现女人只想在宝马车里哭……另外想追求独立而不得。而喂字,左边是口,要吃,右边是畏,要怕。当下年轻人既受着溺爱,又被父母的安排和体制的约束压得喘不过气。所以,喂大的他们,无法独活。这也就是我主编《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的立意所在。我想,你应该能对他们给予一些好的建议。我看你也似乎写过一篇文章,叫致困惑中的年轻人。哈,是不是受我的启发?![/color][/size]
[size=4][/size]
[size=4][b]加藤[/b]:我的人生风格很清楚:确定方向,坚持信念,灵活前进。我的人生目标也很清楚:过好每一天,珍惜每一刻。具体我要做什么,在做什么,这是技术性问题,只要风格和目标不动摇,剩下都是根据你对这一时代和环境的判断,及时选择即可,为此,多了解你面临的社会环境,多了解自己的心声,仅此而已。我很相信自己的直觉和感性,当然,我在平时的生活中,直觉和感性占的比例1%,99%是思考和理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正在奔跑着名叫人生的马拉松比赛。跑步对我来讲跟呼吸一样,是对我人生最重要的习惯、爱好及信念。我停止了跑步,就等于停止了呼吸,你的人生就到此结束。我从小跑步,与跑步一起长大,在你悲伤的时候去跑步,心情就好很多;在你困惑的时候去跑步,状态就好很多;在你写不下来的时候去跑步,一下子有灵感下来,总之,我是通过跑步来调节自己状态,没有了它,生活和状态肯定会混乱,迷失。我想,包括无法独活的80后们,都需要那些类似我跑步的东西。对你人生,生活来说最重要的一种伙伴,它是靠谱的,不会离开你的,永恒的战友。我不太想把我的人生阅历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强加给异国他乡的同龄人。因为,我和他们生长的环境不同,体力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行为模式不同,简直没有可比性。我不认为,我把我的活法介绍给他们,并鼓励大家像我一样做人,做事成功后,能够复制我的模式。我只是根据我对中国社会和年轻人的观察,把自己的部分阅历和经验生动讲出来,给他们带来一些不同的思考,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我们没必要,也不应该一个人的阅历获成功放大,这样会误导人家。在这个意义上,我很反对“成功”两字,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对成功的定义和态度,内涵和唯一性更重要,世上没有唯一的成功,更没有可复制的成功。[/size]
[size=4][/size]
[b][size=4]年轻人要善于“自问自答”[/size][/b]
[size=4][/size]
[size=4][b]王千马[/b]:[color=#ff0000]还是说说我们那期访谈吧,那期访谈的标题最后被取为——对谈80后,韩寒郭敬明在日本“无法独活”。也就是说,日本根本就出现不了像韩寒郭敬明那样的人物。有人就说,你是日本的韩寒,但是你又开玩笑说,像你这样的人,是在日本待不下去的,最后给逼出来了。我不知道,在日本的年轻人又是怎样的生存困境?他们会有像中国一样有“蚁族”、“蜗居”、“裸婚”么?他们对未来又有什么样的期许。前不久,我刚刚看到了一则报道,说日本的失业率也居高不下,日本年轻人在一家公司干到退休的观念已经不再,另外还纷纷漂洋过海来找工作——我就想,加藤君你太有先见之明了,早早地就到了中国来,避免被日本的失业潮给裹胁其中的痛苦。对此,你如何看呢。[/color][/size]
[size=4][/size]
[size=4][b]加藤[/b]:我7年前肯定没有为了避开失业或找不到机会而选择去中国谋生的考虑。我也一般不把自己跟别人比较。社会陷入金融危机、萧条时代等不重要。即使社会环境不良好,只要你努力,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目标,一定能满足自己,说服自己。年轻人不应该过多在乎社会的形态,更关心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想做什么。据我观察,日本和中国年轻人有同样的毛病,即严重缺乏“自问自答”的习惯和能力,而总渴望有人陪你聊天,把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希望寄托给那些介绍方法的图书什么的,而往往忽视自我对话。我不一样,很重视一个人的时间,尤其在走路的时候总是与自己内心聊天。日本年轻人普遍拥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因为绝大多数人从高中,最晚从大学时期打工自己赚学费和生活费。日本也有很多优秀的,有才华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我最近回日本,在东京呆了5天,从同龄的朋友学到了很多,跟他们聊“为了20年以后改变日本,我们现在该做什么?”他们都认真观察社会动态,把自己放在社会动态里去,思索自己的优势,提高自己的能力。问题是,“年功序列”,即按年轻,而不按实力确定一个人劳动待遇的旧习惯依然普遍存在,年轻人在年轻阶段很难发挥潜能,更多需要沉默,听从上司,服从组织,对此,我感到很可惜,那么多优秀的年轻人都埋在“沉默大多数”里,没有机会把它发挥出来。我坚决认为,本事和能力是为发挥而存在的,而不是为储备而存在的。[/size]
[size=4][/size]
[b][size=4]中日韩三国年轻人的优缺[/size][/b]
[size=4][/size]
[size=4][b]王千马[/b]:[color=#ff0000]在你的书里,不仅有“你看中国人”,也有“你看外国人”。想想你们这些一堆背井离乡的外国人,为了共同或者不共同的目的,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想,你们也会因为这样一个原因,这样一个共同的经历,能成为真正的朋友。不过,我看你的笔墨也写了很多的韩国留学生。但是你对在北大留学的韩国留学生也没有多少好感,比如说,你说他们喜欢抱团,比较排外,另外,整体素质相对不高,考试之前相互“勾结”、分享笔记、勉强过关的情况相当普遍,也有因作弊被迫退学的。“韩国学生作弊”曾成为一种流行现象。而北京五道口,也几乎成了韩国人聚集的基地。在那里,韩国人喝酒、打架,时常闹到凌晨才回宿舍。周围人对韩国人的评价,实话实说,是极低的……说实话,作为近邻,而且同在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教化之下,我们总是希望睦邻友好,但事实上,双方的误解以及相互之间的抵触都很深。据说,在中国民间,对韩国的负面评价也一直很高。我不知道你该如何看待这样一个现象。你能比较一下三国年轻人的异同么?!我想,如果你从政了,不仅要关心日中关系、日美关系,同样也要操心日韩关系吧?![/color][/size]
[size=4][color=#ff0000][/color][/size]
[size=4]加藤:尤其近几年,我是很敬佩韩国及韩国人的。韩国人的民族认同,凝聚力和爆发力是很强的,这些同样单一性民族国家的日本人不具备,应该向韩国人学习。我在北京也经常能感觉到,比如韩国留学生要在北大国际文化节介绍韩国民族文化,驻华使馆、高等财团、大企业、文化机构等全力以赴支持,赞助学生的活动,“民族统一战线”宣传祖国,令人钦佩。我不会拿出在五道口混的韩国留学生来掩盖韩国人的优点和长处。理解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千万不要犯的错误是“以点盖面”和“以面盖点”。中国人对日本人,韩国人对中国人,日本人对韩国人,都要冷静分析对方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不过,在具体交往的过程中,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我们都要学会多看到对方的优点,从中务实地学习。从促进相互信任关系的角度看,表扬对方比宣扬自己更重要。至于三国年轻人的异同,都是年轻人,没什么本质、根本的差异。如果让我非得提出各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和缺点,那么,中国年轻人很有向心力,但缺乏做人的基本礼仪;韩国年轻人很有凝聚力,但缺乏对他者的包容性;日本年轻人做事严谨,但缺乏爆发力。[/size]
[size=4][/size]
[b][size=4]中日两国对对方兼有“自信”和“自卑”[/size][/b]
[size=4][/size]
[size=4][b]王千马[/b]:[color=#ff0000]我也经常浏览你在网上发表的博文,但是我更感兴趣的是,中国读者在文章后的评论,也就是跟贴。通过跟贴,能发现出中国人和日本人在思考问题上的不同。同时,也能发现中国读者对某些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反映。比如说,《希望更多在华外国人能够走红》的跟贴中,有读者“昨夜星辰昨夜风”就说,“希望加藤在中国做官,不过千万别学腐败,哈哈。”当然,我相信你不会在中国做官——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读者对腐败现象的痛恨。读者“磬缘潇子”则跟贴说,加藤君,有人说美国人和中国人打仗几年就能化解,日本和中国的矛盾都快一百年了,为什么,还不能化解呢,我想听听你的意见和看法。——恩,其实我也想借他之口问问这个问题,也想听听你的意见和看法。不过,我发现这个跟贴也很有意思,读者“lylyly”说,你是“外国友人”,不是“外来人口”。一定会走红。的确,你是怀着真诚的心来中国的,和当年你的祖辈们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也认为你是“外国友人”。但是,你理解“外来人口”在中国语境下的意思么?能否了解,在这个字眼背后,代表的是一种歧视和不公平?!如果你能理解这些含义,我想你对中国社会是了解比较深入的。你如何看待当下贫富差距拉大,房价高涨,面对世界却越来越有自信面对自己却有些纠结的中国社会?!你觉得中国社会有什么需要提升的地方?![/color][/size]
[size=4][/size]
[size=4][b]加藤[/b]:您提的问题太大,我不知道从哪里回答,解释。日本和中国之间的矛盾与历史渊源有关,更是跟现实的结构性矛盾有关,与民族心态有关,更是跟体制的不同有关,种种因素错综复杂在一起困扰着两国政府和人民化解矛盾。两国之间的相互往来是史无前例地繁荣,人文、社会、经贸、留学生,这一相互依存让我对中日交流的未来感到信心。但同时,中国和日本的国家实力也是史无前例地靠近,这一点使得两国之间的矛盾容易激化,升级。历史上,从来没有强大的中国和强大的日本同时存在过。所以,“我们”不知道如何认知对方,与对方打交道。两国人民对对方都兼备着“自信”和“自卑”。比如,日本人原来以为自己的经济实力远远大于中国,但近30年以来中国崛起,自己则陷入“失去的20年”,对活生生的中国感到羡慕;中国人在国家崛起的过程中越来越自信,但却知道,自己的社会成熟度和现代性,生活水准等还不如日本。在此复杂的情绪互动下,狭隘、攻击性的民族主义容易掀起,并在两国之间蔓延下去。我个人认为,这样两国人民对如何认知对方的问题上感到困惑的局面还会持续10年。但这是必要成本,必然现象。对于日本人来说,如何认知中国实际上等于解决了自我认同和国家定位;对于中国人来说,如何认知日本实际上也等于解决了自我认同和国家定位。两国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学习是一种高度,了解对方是一种态度,了解自己是一种责任,相互理解是一种境界,相互信任是一种正义,相互交流则是生产力。中国的国内问题太多是世界的共识,贫富差距、社会保障、三农问题、法治建设、反腐败、政体改革、产业升级等等,都已经不用重复了,领导人很清楚,知识分子很清楚,大学生很清楚,农民工也很清楚,问题不在于什么是问题,而怎么尽量站在正义和公平的立场促进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如果我能够参与这个过程,自己很幸福,荣幸。中国朋友歧视我也好,不公平对待我也罢,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他们的问题,我要做的是做好你坚持的,信任的事情,其他都不重要。[/size]
[size=4][/size]
[b][size=4]此对话将刊登于《城市之间》杂志9月刊“主编访谈录”[/siz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