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在华的朝鲜人
2009-10-19 上传人:新老年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5]低调在华的朝鲜人[/size][/font]
[size=4]摘自《国际先驱导报》[/size][/align] [size=4]文/杨凯 梁辉 漆菲[/size]
[size=4] 平壤馆餐馆位于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一家宾馆的一层,外表装修并不起眼,但它的名头却在圈子内很响。
一个中午,记者光顾了这家餐馆。当推门而入时,一位身着民族服装的女服务员,手上正摆弄着针线活。
“营业了吗?”听到声音,她马上放下手上的活计,小跑过来打开玻璃大门,脸上荡漾着光彩,笑靥如花。[/size]
[size=4] 引记者入座后,她很快进入了自己的角色,用并不流利的汉语介绍着特色菜:“西海海鲜是我们的特色,您可以尝尝。”另一位服务员很有礼貌地端上一壶茶。在她们的胸前,佩戴着领袖像章,以及印有自己姓名的身份牌。
当记者说明要采访时,平壤馆的姑娘们用微笑或一句“我听不懂”回避了记者的好奇。不过,在另一家名为“海棠花”的朝鲜餐厅,记者则得到了不一般的体验。
海棠花餐厅显得更豪华,服务员着装更高贵,梳着高高的马尾,唇红齿白。
落座后,记者试着跟她聊上几句,接待的女服务员很快也打开了话匣子。
“受金融危机影响,顾客是不是少了?”
“金融危机?没听说,我们的生意很好。”
她胸前没有佩戴领袖像章,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为什么没戴领袖像章?”
“我穿的是工作服,脏,穿正式、干净的衣服时才能佩戴。”
“能卖一个给我吗?”
“绝对不行!一万块也不能卖!”一位从朝鲜回国的人士告诉记者,朝鲜的领袖像章都有编号,不能售卖。[/size]
[size=4] 朝鲜商人柳在官来头不小,低调经营的“海棠花”是朝鲜一家有名的食品公司。上世纪九十年代,柳在官就嗅到了中国市场的商机。像他这样来中国淘金的朝鲜商人为数不少。
在中国边境城市丹东,商场里经常会出现胸佩像章的朝鲜人。一位丹东人士透露,在丹东从事贸易的朝鲜商人,登记注册的约有三百人,但实际远远不止这个数。
在中国的朝鲜公司,上规模的有三十家上下,多集中在北京以及丹东等边境城市。然而,朝鲜商人很少抛头露面。
李玉珍是鲜有的曾在中国电视上露面的朝鲜商人,这位女商人在朝鲜出生长大,接受朝鲜政府的培养教育,在海外旅居了三十多年。2007年3月她接受香港凤凰卫视的专访,也是得到了朝鲜高层的允许。那时,朝鲜正遭遇首次核试验后严厉的国际制裁。而李玉珍的出面,外界观察家普遍解读为“朝鲜对外释放的积极信号”。
朝鲜派遣来中国高校学习的留学生,同样保持着低调。在中国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们多专注学习,说话谨慎,很少发表自己的言论。
东北师范大学孙启林教授长期接触朝鲜留学生,在他的印象中,朝鲜学生说话谨慎,从不会说对中国的喜好。
按照中朝相关协议,朝鲜每年会派遣约一百五十名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他们多集中在理工专业,当中一部分是带有科研项目的中青年骨干,学成之后都会回国。
阿晨来自平壤,是朝鲜国内第三代华侨,目前阿晨在暨南大学学习国际贸易,也是学校学生会朝鲜学生分部的负责人。从小在朝鲜长大的阿晨说,在朝鲜的生活平静而祥和,根本不像外面媒体渲染的那么紧张。谈到工作,阿晨表示,能留在广州固然最好,但如果受金融危机影响,广州的机会不多的话,他愿意到离家乡近一点的地方工作。
由于地缘、政治以及历史的原因,朝鲜留学生多派往中国。回国后,他们一部分会被分配到党政机关和部队系统。一些“海龟”回国后,很快就能成长为工作上的骨干,受到重用。[/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