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世界,中国该怎么做
2009-08-19 上传人:新老年
[align=center][size=4][font=黑体][size=5]融入世界,中国该怎么做[/size][/font]
来源:《天命所归是大国》[/size][/align] [size=4][b] 中国渴望融入国际体系[/b]
最近有人问我:“中国是个非常希望融入国际体系的国家,但在西方人眼里,尤其在今年,中国似乎表现为一个民族主义者的形象;而西方人对于中国内部的所谓民族问题(比如西藏)又用另外一种眼光(民族化眼光)予以‘同情’。中国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又该采取何种对策摆脱不利于自己的形象呢?”
诚如此言,中国是个非常希望融入国际体系的国家。这里就举几个信手拈来的例子。前些年加拿大发生过一桩“炒菜案”:一个华裔家庭的白人邻居因不满其炒菜的油烟味而诉诸法庭。消息传出,引起了当地少数族裔乃至部分白人的普遍愤怒,他们认为“以本民族的方式烹调”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不应受到干涉。最后的判决维护了这个华裔家庭的炒菜权,仅要求加装简单的通风设备。事后,国内某家电视台的主持人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却一字不提这个华裔家庭应享有的权利,而是强调“不要让我们的习惯引起他人的不愉快”。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当中国人、中国文化与西方发生冲突时,我们的很多大众传媒总是进行自责,很少去指责西方。1996年8月,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的一个美国学生因怀疑自己的论文答辩通不过,将自己的导师(中国人,名叫梁辰)和另外两名美国教授开枪打死。这件事在中国无声无息,几乎没有什么人谈论。
说起来,此事和1991年尽人皆知的“卢刚事件”十分相像,只不过那次是一个中国学生打死了他的美国教授。“卢刚事件”却在海内外华人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著名的作家、学者都写了文章,说卢刚的“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阴暗产物,是中国人的缩影。
为什么中国教授被美国学生杀了,就那么无声无息,没人理会?为什么美国教授被中国学生杀了就被说成是“中国人的缩影”?根据相同的逻辑,那个美国学生可不可以说是“美国人的缩影”呢?我十分气愤,后来平静下来也就理解了:中国人太想融入国际体系了,自责、自卑的心态正是反映了这种心情的急迫。
[b] 西方为何不愿接纳中国[/b]
这些例子是非常典型的,足以说明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的思想界以及大众传媒的主流急迫地想融入国际体系,而民族主义基本上找不到立足之地。实际上,在中国的主流话语中,民族主义(指中华民族整体的民族主义)似乎是一顶类似于“文革”时期“反革命”的帽子,人们经常在某些与民族主义毫无关系的辩论(如关于盗版软件)中给对手戴上。
然而,西方人对中国人却远不是那么友好,除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于遏制苏联的需要拉拢中国之外,似乎不太欢迎中国进入自家的俱乐部。一位留美学者曾撰文指出,中美两国领导人互访时,两国的舆论总是呈现出鲜明的对照:中国是一片两国友好的声音,而美国则正相反,总要掀起一次反对中国的浪潮。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少数先知先觉者终于认识到,要想进入西方人的俱乐部,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国人自己的美好愿望,还有一个人家接不接纳、在何种程度上接纳的问题。近些年,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中国人逐渐增多,于是出现了所谓“民族主义”的声音。然而,如前所述,即使是今天,民族主义的声音在中国也是比较微弱的,但西方人和中国思想界的某些人士就已经对其不能容忍了。
为什么中国如此急迫地希望与西方国家友好,后者还对中国采取排斥的态度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社会制度的不同,第二个原因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而从长远的观点看,西方排斥还是接纳一个国家或民族,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利益考量。
那么,从西方利益的角度看,哪些国家或民族应当被排斥,哪些不应当呢?概括地说,有三条标准:第一,已经发达的国家不应当被排斥;第二,发展潜力不大的国家不用被排斥;第三,现在尚不发达,但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将是首要排斥对象——这实际上是前两条的推论。
我认为,这三条标准大致说明了西方国家排斥中国的利益背景。中国太大了,接纳中国进入它们的俱乐部,不仅可能带来资源、环境的紧张,而且迟早要面对一个难以驾驭的伙伴(或者对手)。如果我站在西方的立场上,也会对完全接纳中国进入国际体系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从某种角度说,西方不愿接纳中国是中国的光荣,这说明了中华民族仍旧是一个使之生畏的民族,它虽然目前还不很强大,但具有变得极为强大的可能性。大国有大国的难处,体现在这个问题上,就是我们不可能像那些弱小的国家和地区一样去依附西方,去沾它们的光。
但是,中国毕竟是个大国,完全把中国排斥在国际体系之外,西方国家也面临相当大的危险。因此,西方国家对中国必然是又打又拉,一方面不愿接纳中国进入它们的俱乐部,另一方面又想把中国羁縻在现有体系之下。回想当年,在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之后,江/泽民主席访英,英国在礼仪上做得十分隆重。当时曾有分析家指出,就英国自身而言,在中国本没有那么大的利益,它是在代表西方世界向中国表示尊重。今后,这种又打又拉的现象仍会继续下去。
[b] 自己手中先要有“一把伞”[/b]
明确了上述利益关系之后,我们就应该明白,所谓“摆脱不利于自己的形象”的努力,很可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在这里起作用的并不完全是“形象”问题,甚至可以说主要不是这个问题。那么,中国应该如何争取融入国际体系呢?
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设想下大雨时,路边有一个可以避雨的棚子,这个棚子的主人要向每一个进来避雨的人收钱。这时,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雨伞,他对你的开价就会低一些,雨伞虽然不能完全遮住雨,但毕竟你不是非进棚子避雨不可。如果你没有这把伞,非进棚子避雨不可,那么他的开价可能很高。
更进一步说,如果棚子的主人不让你进去避雨,你还有挑战他的力量;反过来,如果你有这种力量,棚子的主人多半会让你免费进去避雨。这就是以自强的姿态融入国际体系的真正含义。总之,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要想融入国际体系,只凭诚恳的请求,自我改善“形象”是不行的,必须依靠实力和意志才管用。
当然这里就暗含着这样一个逻辑:如果明天我们不能进棚子避雨了,我们就不见得不会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我们不仅不应回避这样一个逻辑,而且应该更明确地宣示我们对于国际秩序的要求,当然这个要求不能脱离我们所具有的挑战这个国际秩序的力量,有几分力量,我们就提几分要求。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满足了我们的要求,我们就会参与到维护这个国际秩序的努力中来,如果不满足,我们就有可能挑战它。不满足的程度越大,我们的挑战就会越激烈。不要怕这样会“得罪”外国人,这样与外国人打交道,才是真正“与国际接轨”,才更易于沟通:大家相互之间明了各自利益的底线,就不容易因信息不充分而发生本来可以避免的冲突。这个道理其实在中国人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都很明白:假设你遇到一个生意伙伴,这个生意伙伴避而不谈他的成交条件,只是一个劲地说,他非常够哥们儿、讲义气,这是他们家祖传的,他爸爸、他爷爷就非常够哥们儿、讲义气,所以一切都“好说”,你能和他做生意吗?你是不是希望他少说一点这种废话,尽快把各自的成交条件讲清楚?
因此,对中国来说,首先我们必须认清中国与西方在国家利益方面确有冲突这个基本形势,不能对西方国家期望过高。我认为,不少中国人对这个问题依然认识不足,他们对西方国家抱有太多的幻想。而事实证明,他们的善意和祈求,他们“摆脱不利于自己的形象”的努力,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其次,只有认清在国际关系中实力和意志——而不是形象或善意——才是硬道理,才能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很多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倡对国际局势进行“精细的思考”。精细的思考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思考之前,譬如一枚导弹飞来,你看清楚了它这一刻是在向左飞,那一刻是在向右飞,却不知道它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是冲着你飞来的,那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说,我们眼下最主要的问题是辨明大的方向,而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集思广益以及坦诚的争论。[/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