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雷:郑和之“和”
2015-11-26 上传人:新老年
郑和之“和”
徐迅雷
文明之间要融合,不要排斥;文明之间要交流,不要取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11月22日下午,李克强总理驱车前往马六甲州,开始他正式访问马来西亚的第一站。总理专门参观了这里的郑和文化馆——中国卓越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曾五次驻节马六甲。文化馆里的船具、瓷器等展品众多,场景、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郑和下西洋时的壮阔场景,以及向当地民众传播农业、渔业、纺织业等方面先进生产技术的鲜活画面。
李克强仔细观看并签名留念。他说,郑和的“和”字代表了和平、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崇尚和平、亲仁善邻的生动写照。600多年前,郑和的船队带着和平、友谊来到这里,开展互利的商业文化交流,并帮助维系当地的和平与安宁,是和平交往、互利友好的使者。
“和”,中华民族所奉献的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里带头的正是一个“和”字。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人类文明才能交流、融合、进步;和谐共存、相互尊重,这个世界才会姹紫嫣红、欣欣向荣。
郑和下西洋,谱写了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带队下西洋,郑和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他不但航海知识丰富,还久经战争考验,军事素养很高,性格坚毅顽强,而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和”的精神品格。在马六甲海峡的一个重要据点,郑和的船队一度被迫停止,因为船员有百余人被当地的“西王”所杀。郑和的士兵十分愤怒和激动,决心要送“西王”上西天,但被郑和制止。郑和告诉下属,决不能开战,因为我们负有更大的使命——和平的使命,如果攻打的消息传到西洋各地,各国就会怀疑我们的来意,我们的使命就真的无法达成了。“和”,才是真正的大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谐包容——这就是郑和的智识;他播撒的是和平、友谊的种子,结出的是和谐、包容的果实。
在鸿篇巨制《世界文明史》中,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说:“文明就像是一条筑有河岸的河流。河流中流淌的鲜血是人们相互残杀、偷窃、争斗的结果,这些通常就是历史学家们所记录的内容。而他们没有注意的是,在河岸上,人们建立家园,相亲相爱,养育子女,歌唱,谱写诗歌,甚至创作雕塑。”人类具有分隔与和合的双重特性:一方面,人类的现实世界基本上是分类性的、壁垒性的,民族、宗教、地域、语言之不同,让“划分”变得天经地义,国境线遍布地球;但人类是需要交往交流交融的,唯有和平之交,方能打破“零和游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文明之间要融合,不要排斥;文明之间要交流,不要取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郑和下西洋,“和”成了旗帜;一路行来,一路留下许多友好交往的动人佳话;纵观人类发展史,从来都是几大文明交替融合、共同推进的,郑和就是这样的推进者。
领导着庞大船队的郑和,正是因为具有“和”的思想和品格,才能一次次顺利“下西洋”,否则很可能就是寸步难行,恐怕一次都完成不了。十多年前,英国学者加文·孟席斯发表研究成果《1421:中国发现世界》,提出“郑和船队在哥伦布之前就到达了北美洲,是发现新大陆的第一人”的观点,认为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时,部分船队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达北美等地。学者论点可以商榷,郑和精神永不磨灭。
郑和之“和”,理应世代永续。今天的人类,更应合作共赢,同心打造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