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刘道玉
2012-09-12 上传人:新老年
[b][size=4]所有学生都不退场,给予长达半个小时的掌声......[/size][/b]
[b][size=4][/size][/b]
[size=4] [/size]
[size=4] [/size][size=5]教育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刘道玉[/size]
[size=5][/size]
[align=left][align=left][b][color=#070c0][size=14pt][size=5][/size][/size][/color][/b] [/align][/align] [align=left][align=left][size=4][b][color=#070c0][size=14pt] 国内学子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不仅与国外同行,即使与民国时的北大相比,甚至与战时的西南联大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size][/color][/b][b][size=14pt]西南联大这个世界上最短命的著名大学,短短7年的历史,就培养出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70多位两院院士和众多学术大师。[/size][/b][b][color=black][size=14pt]而西南联大所处的抗战年代,其环境、条件何其艰苦,在茅草屋里上课,在煤油灯下看书,每天还要躲避敌机的轰炸,竟然造就出众多世界一流的人才,其根本原因就是:遵从了“教授治校”和“教育家办学”的人才培养规律。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校长施密德•特曾说:“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size][/color][/b][/size][/align][/align] [align=left][align=left][b][color=black][size=14pt][size=4]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上,也曾有过流星一现的改革辉煌。1980年代武汉大学,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刘道玉,在全面研究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成败利弊之后,励精图治,领全国之先,全面推行学分制、插班生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取消政治辅导员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被奉为“武大的蔡元培”。[/size][/size][/color][/b][/align][/align] [align=left][align=left][size=4][b][color=#070c0][size=14pt] 各项改革,除了插班生制度是经国家计委批准以外,其他如学分制、主副修制、双学位制、导师制、学术假制、自由转学制、取消政治辅导员制度等等,没有请示任何领导部门。[/size][/color][/b][b][color=black][size=14pt]改革后的武大,文气被发挥到极致。抛弃一切形式主义,真正以培养杰出人才的路子培养学生。学生可以“逃课”,逃掉不喜欢的课,自主选课,从而发挥自己的兴趣与专长,自由架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期末考试没有统一的试题格式,没有AB卷,也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自由向学、自由论争之风炽烈,精神气象非今日能比。成功的改革使武汉大学成为最令人神往的校园。连北大的教授都想来武大,高考状元来武大,不少高分学生宁弃清华、复旦而报武大。[/size][/color][/b][/size][/align][/align] [align=left][align=left][b][size=14pt][size=4] 然而,仅仅6年,这场让全国学界甚至国外都叫好的改革,却被教育部的一纸公文突然刹车,化为乌有。一1988年2月,改革者刘道玉被毫无理由的突然免职,并几乎被封杀。官方没有给出任何解释。一场令国内外瞩目的教育改革就这样被扼杀了,所有成果被冰封。刘道玉成为制度的殉道者,从此离开教育,归隐山林。[/size][/size][/b][/align][/align] [align=left][align=left][size=4][b][color=black][size=14pt] 2008[/size][/color][/b][b][color=black][size=14pt]年3月,时隔17年后,72岁的刘道玉应邀在武大人文馆就他的新作《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发表演讲,也是他对武大学子做的最后一次讲座。[/size][/color][/b][/size][/align][/align] [align=left][align=left][b][color=black][size=14pt][size=4] 演讲结束后,所有学生都不退场,给与这位前武大校长、一个传奇式的长者,长达半个小时的掌声,以此表达对前校长的支持,对现制度的憎恶。[/size][/size][/color][/b][/align][/align] [align=left][align=left][b][color=black][size=14pt][size=4] 衡量一所大学的根本不在于有多少高楼院所,而是软环境。包括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等在内的一代科学大家,要么是国min党时期培养出来的,要么是国外留学归国的。[/size][/size][/color][/b][/align][/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