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反对的事情,也要严肃对待”
2011-07-07 上传人:新老年
[size=4] 中国社会内部似乎在生长出一种“反对派情结”,它不仅挑刺儿,而且看上去比以往西方舆论对中国的批评还要严厉。如何对待这个倾向,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去思考的问题。[/size] [size=4] 中国的高铁迷局[/size]
[size=4] 中国铁道部原副总工程师周翊民质疑中国高铁“造假”的说法 6月22日被众多国际媒体转引。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周翊民“揭露”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把“世界第一”作为唯一目标,“想买300公里每小时的车,跑3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澳大利亚人报》称,自今年初刘志军因贪污落马后,高铁的负面新闻不断曝光,周的这一说法让中国高铁项目再度蒙上阴云。美联社则引述中国铁道部发言人的话说,周翊民退休太早,根本不了解中国目前的高铁状况。[/size]
[size=4] 谁来告诉我们事情的真相?在中国的网上,这一话题虽然成为热点,但要争论出真相显然不容易。有微博写道:周翊民的说法让中国高铁彻底陷入迷局。[/size]
[size=4] 外国媒体过去夸中国高铁的声音不少,此次来自中国内部的挑刺儿让有的媒体一时转不过弯来。《纽约时报》22日题为《高铁正在改变中国》的报道说,京沪高铁于7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然而这个稳步扩大的高铁网络正在遭遇中国公民和新闻媒体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嘲弄,其中,质疑声包括高成本运营、昂贵的票价、施工质量、工程中的腐败问题等。文章说,“高铁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普遍好评”,对于普通市民,高铁昂贵的票价已经触及中国日益拉大的收入不均之痛处,一名网民评论称,“政府正滥用老百姓的钱”。[/size]
[size=4] 高铁只是最新一个身陷争议的事物。曾被称为“中国自长城以来最宏伟工程”的三峡大坝也饱受质疑。很多人认为今年5月长江中下游的干旱是它造成的,但他们说出的理由被另一些人认为“毫无根据”。[/size]
[size=4] 中国人民大学学者金灿荣说,批判、质疑是现代社会的正常现象,只是在眼下的中国更加突出,这种声音的增强很大程度上与网络有关,这样的新平台、新工具让批评声更有进攻性,也放大了这种声音。他说,“批判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的习惯,虽然它有可能在中国的形象上捅几个窟窿,但中国必须适应”。[/size]
[size=4] 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副所长何辉认为,由于现代社会技术的进步,更多的普通人有了新的发言渠道,而且以前普通公众不能听到的声音,现在普遍能听到,再加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社会的开放等因素,即便一个小问题也能在中国激发出几倍于别的国家所能出现的讨论规模。[/size]
[size=4] 何辉说,在从众心理影响下,目前社会上的质疑声音中,主观的、发泄情绪类的占了很大比例,留下一个充满喧嚣、批评和质疑的社会印象。[/size]
[size=4] 争议热点源自国内[/size]
[size=4] “质疑来自于政府缺乏对公民的解释”。英国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亚洲问题研究员克里斯多夫·胡德说。他认为,中国社会出现的大量批评声音虽然刺耳,但的确是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促进。[/size]
[size=4] 高铁在外国也是争议不断,多国政府并不回避。德国《世界报》6月23日以《更快,更昂贵,更多问题》为题报道说,中国让世界掀起了高速铁路热,但世界高速铁路一直与争论画上等号,德国铁路也曾因高速列车问题出现各种争吵。[/size]
[size=4] 过去,对中国产生影响力的质疑声多来自境外,这些“挑刺”曾经让很多中国人不舒服,比如2007年美国揭出中国的“毒玩具”,2008年日本揭出中国的“毒饺子”等。[/size]
[size=4] 5年前,三峡大坝全面竣工,国内舆论还是一片欢腾时,美国《华盛顿邮报》称,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早已认为建水电站并不明智,但中国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建设这样大的水电站。[/size]
[size=4] 去年,中国还没有觉得高铁存在那么多问题时,《华尔街日报》就报道说,外国企业通常都不愿公开批评手握强权的中国铁道部,但在私下,一些公司高管们则直言不讳,日本川崎重工的一位高管说,中国宣称最近研制的多数子弹头列车都是自己的,这也许有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但这只不过是虚假的宣传。[/size]
[size=4] 而现在,城市内涝、三峡工程、爆炸西瓜、牛奶标准降低……中国社会的争议热点更多地源自国内。这被一些境外的分析认为是中国的某种进步。英国《经济学家》近日一篇分析有关三峡工程舆论变化的文章称,尽管很长时间以来,中国政府拒绝承认三峡工程的弊端,但私底下,一些政府官员对三峡工程却有所担忧,他们的质疑也零星在官方媒体上出现。去年7月,三峡大坝竣工后面临最大一场洪水时,有关三峡工程控制洪水的能力被夸大的讨论出现。而今年5月,因旱灾而再度处于聚光灯之下的三峡工程,其弊端得到了政府高层的承认。[/size]
[size=4] 质疑声音未必合理[/size]
[size=4] 但未必所有的争论都被认为是理性的,比如这次有关高铁的争论。英国广播公司援引专家的分析说,在中国的体制环境下,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完全不成问题,所以中国的高铁时速并没有造假。[/size]
[size=4] 《纽约时报》称,在中国国内所有的争论中,人们忽视了世界上最先进高铁系统将为中国带来的现实经济利益,以及对美国和欧洲形成的挑战。正如半世纪前,美国州际高速公路使得商业发展更便利,中国雄心勃勃的铁路铺设正将这个地广人多的国家经济链接起来。而且,高铁系统的建设速度惊人,多达10万工作人员在短短6年里修建了5000英里的铁路,很多情况下都是提前竣工。当京沪高铁启用后,将创建一条南北大动脉。[/size]
[size=4] 商务部学者梅新育说,中国的公众舆论中有种趋势,好像谁的口水多、嗓门大,谁就有道理。事实上,谁有道理跟谁掌握了专业知识有关,就高铁而言,大部分普通人是不掌握这些知识的。我们很早就创造出了“乌合之众”这个词,体现了个人的从众心理,这种心理让人变得不理性,导致非理性的“羊群行为”,这是人性本身弱点的体现,这里也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因素,也与近些年来舆论的偏颇恶化社会心态有关。[/size]
[size=4] 西方做法值得学习[/size]
[size=4] 日本关西大学专门从事中国经济研究的一名副教授表示,中国“内部告发”导致一些重大工程出现争论,这让日本感到吃惊!因为日本一直认为,现在中国就算言论放宽限制,但也不会有人站出来揭露自己国家。他认为,多一些理性的质疑声音是非常好的事情,一个社会需要有人站出来批判和质疑。他说:“这说明中国社会的确在发生很大变化,我们还需要重新了解中国!”[/size]
[size=4] 胡德说,对于公共项目的管理和运营,连英国这样的老牌国家也还没有一个万全之策,比如伦敦之前为庆祝21世纪到来而建设的“千禧宫”就被认为是劳民伤财的工程,长期无法收回成本。因此,中国民众不必过分追求政府能够拿出“完美方案”。他认为,很多质疑声的产生,其实还是对技术的不了解,而政府可以适当做出更加普及性的介绍,让民众从投入成本和效益之间,得出最好的数学公式。[/size]
[size=4] 中国学者何辉说,西方社会里虽然质疑声很多,有时相当尖锐,但没有那么多无厘头的、毫无顾忌的谩骂,这是同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差别。“即便对于反对的事情,也要严肃对待”,很多西方人强调的这一原则值得中国人学习。【《环球时报》6月24日纪双城、张倍鑫等文】[/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