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最缺什么?
2011-05-10 上传人:新老年
[size=4] 4月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五大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大学校长齐聚清华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中外校长热议的一个话题。在他们的眼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什么?
缺少对科研、教学的卓越追求
多位中国大学校长表示,目前国内顶尖大学在学术、科研、教学等各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氛围仍不够。此外,同行之间的纯学术交流和批评不多,缺乏在争议中不断精进的文化环境。
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认为,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在各方面瞄准世界一流水平,要拥有培养“社会领导者”的雄心和目标。
曾培养出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齐默说,芝加哥大学崇尚激烈学术论战是高产诺贝尔奖得主的“秘诀”。诺贝尔奖得主跟本科生一样,发表任何学术成果也要被质疑、被挑战。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认为,以清华为代表的中国一流大学要致力于在所有的学科、领域都追求卓越。
缺少全球化视野
全球化视野是与会大学校长津津乐道的话题,更是他们心目中对世界一流大学普遍的认定标准之一。而我国大学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大学的研究成果和价值观要走出教室和实验室,去影响政策的制定、增加社会财富、让知识传播得更加广泛。在21世纪,只有全球化的世界一流大学才能有效地实现大学创造新知、教育人才、影响国际的三大职能。”汉密尔顿说,世界一流大学要培养国际公民,使学生成为国际事务的领导者;一个没有全球化视野的人不可能成为引领时代的人才。
缺少宽松环境与平和心态
近年来,针对学校被管得过死,学术、科研、教学等方面缺乏宽松环境和自主政策的现状,众多中国大学不断呼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多位中国大学校长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将办学自主权真正放到大学手中,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校长们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长期的过程,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
牛津用了800多年才拥有目前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一批国际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均是历经数百年时间才建成的。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数代人锲而不舍地付出艰辛的努力。” 【新华网4月24日】[/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