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中小学“教授”被制度和关系掐住脖子不松手?
2011-01-24 上传人:新老年
[size=4] 光明网视频频道近日播出《小学教授何须热议》,看后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山东潍坊终于迈出了教育改革的一大步;忧的是笔者不仅要问,在我国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中,究竟还有多少真才实学的具有“教授”水平的教师被坏制度和坏关系掐住脖子不松手而将他们强压在职称评聘的泥坑里?
报道说,山东潍坊奎聚小学教师姜言邦成为我国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小学正高级职称教师。报道说,姜言邦是因为教学水平实在突出,科研能力超强,才被破格评上“小学高级职称”(小学正高级)的。据笔者所知,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超强的人不在少数,但却一生无缘“正高级”,原因简单得荒唐可笑,那就是一直以来我们没有能让他们成为教授的评聘制度,而在现有的职称评聘制度中,教师的职称评聘又被所谓的单位评委会和职改办高评会所掌控,正如报道所说:“说起职称制度,相信很多人都是满腹牢骚。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职称评定已经演变成关系和权力的较量。能不能评上职称,关键不是衡量其学术成果、科研能力以及工作实绩,而是看其和评委的关系怎样,在单位人缘如何。
每次评审前,一些人托关系、打电话、请客送礼,用尽各种手段,为的也只是让评委投自己一票”。
事实上,在现有的职称评聘中,荒唐的事情很多。例如,每年评职称是有配额限制的。没有配额你就得等,对不少教师而言评的机会没有,聘的机更谈不到,等到花儿都凋谢了,等得胡子都白了;有了配额,能不能让你评,还要看校长的脸色,如果校长看不上你,就是有配额你也是一边凉快的,反正没有你的机会;有了配额,学校同意让你评,你还得找校长给“优秀”,花钱发表论文,取得计算机合格证书,找评委一个一个拉关系,让评委给你投上珍贵的一票;即使最终评上了职称,聘不聘还要看学校有没有空额,在一些学校所谓空额甚至就掌握在校长官大人的手里,你巴结他空额就有否则有也没有。三年前,某校有个教师50岁时终于评上了高级,但他却直发愁,不知道应该给校长送钱好呢还是送东西好,因为不送就不会被聘,在高人的指点下,他送了现金卡,结果很快被聘。某校一教师因为跟校长关系不好,评上一级十年还难以评上高级,某日终于想不通,挥起老拳将他的校长揍得鼻青眼肿,发誓再也不想职称。由此可见,教师对职称评聘何止是满腹牢骚,简直是痛心疾首!
在对待教师评聘职称的大事上,讲公平公正的校长也有,他们从学校的发展出发,关心教师的利益和精神,能主动破除或变通制度缺陷,能给优就给优,教师发论文还给奖励,但这类校长毕竟不多。不少校长是有机会自己先上,评了高级还要争取特级,即使一节课都不教,也要厚下脸黑下心来弄特级。
教师遭遇职称评聘的压抑完全是腐朽的职称评聘制度和被一些官校长贪校长控制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从根子上说是教育制度的悲哀。多少教师为评职称费尽心思、四处奔走、掏钱拿证书、花钱发论文,又有多少教师弄得一腔焦虑和满腔愤怒?
报道指出:“给人才的职称评定松绑,改变人才的“行政级别化”的官本位色彩和岗位化资历化色彩,实现人才、资金等等社会有效资源的自由优化组合,才是我们必须明确必须坚持的努力方向。”的确。山东的做法可以说是教师职称评聘的破冰之旅,虽然无须热议,但是意义确实不小,因为我们它让更多的教师看到了希望。笔者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明天,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还会产生许多姜言邦这样的“教授”,那将是中国教师的幸事,更是中国教育的幸事。
总之,职称对教师而言:坏的制度制造丑陋和矛盾的教育生活,让教师更痛苦和更焦虑;好的制度创造美好和谐的教育生活,让教师更幸福和更有尊严。
坏制度和坏关系就是无形的“杀才”“毁才”之手,请松开吧!
让我们坚定教育改革的决心,为教师和教育发展的今天和明天计,精心设计好的制度,用制度保障,让教师不再为职称烦恼和无奈,让教师人才脱颖而出。[/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