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冷漠缘于不积累“道德资本”
2010-04-19 上传人:新老年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5]社会冷漠缘于不积累“道德资本”[/size][/font][/align] [align=center][size=4]来源:京华时报[/size][/align] [size=4] 南京的高老先生患有多年的支气管哮喘。4月12日下午,患病的他赶去医院,长时间都没拦到出租车。这时恰好有一辆私家车要开进小区,父女俩跪在车前请求车主帮忙送到医院,但车主无动于衷。最终到达医院时,高老先生已因窒息身亡。(4月16日《现代快报》)[/size]
[size=4][/size]
[size=4] 为什么这个社会这么冷漠?是死者家属的发问,更是社会的隐痛。 [/size]
[size=4][/size]
[size=4] 有人说,彭宇案引发的关注,正是我们对公民道德信仰匮乏的焦虑和重建道德纽带的渴望的体现。“不敢搀扶”和搀扶潜在的吃官司或赔钱,都说明,道德“摔倒”了,摔得不轻,如果再不“搀扶”的话,可能离道德崩溃也不远了。“做好事可先留证据”无形中给弘扬中华美德套上了“枷锁”,互助互爱和友情友爱都会由此大打折扣。再加上“钓鱼执法”加剧了道德与正义的失落,让“摔倒”的道德没有“勇气”站起来。 [/size]
[size=4][/size]
[size=4] 早有人提醒,当今社会正在滋生“道德不作为”的土壤,并建议,要不懈地进行社会“道德资本”的积累。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局限于对“道德资本”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并未付诸实践。社会冷漠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缘于“道德资本”的不积累和道德的不作为。冷漠社会里,大家都是“陌生人”,大家都可能成为“冷血人”。社会很冷漠,后果很严重。 [/size]
[size=4][/size]
[size=4] “道德资本”不仅需要道德的“注入”,也就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反思与改进,而且需要法治的“加盟”。单纯依赖于道德建设来解决“社会冷漠”等问题是理想化的。“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法律法规要为道德建设“撑腰”。道德“摔倒”,要用法律“搀扶”。法律法规如何与道德建设“接轨”,为道德建设“护航”?法律法规如何更好地发挥向善导善功能?法治进步如何为道德建设积累“资本”?这些更值得探索与实践。(王旭东)[/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