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只关注GDP教育就会“虚胖”
2010-03-01 上传人:新老年
[size=4] 来源:[/size][url=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1/29/content_3065166.htm][size=4][color=#000086]中国青年报[/color][/size][/url]
[size=4]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有一次到成都参加一个教育减负的座谈会。在会上,他明确表示反对奥数,没想到一个小孩站起来大声反驳他。这个孩子说,顾爷爷,你说要取消奥数,那我就上不了好初中,然后就上不了好高中、好大学,这样的话,我长大以后,怎么挣钱,怎么养家糊口?[/size]
[size=4][/size]
[size=4] “这真是可悲又可笑啊!”1月26日,在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组建的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成立大会上,顾明远说起了自己的这段经历,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共鸣。[/size]
[size=4][/size]
[size=4] 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叶澜认同顾明远的看法,并认为要对基础教育进行更深刻的反思。在她看来,30年来,中国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实现了飞跃,认识到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目前对这个“重”的体会还不断深化,但对“重”的落实还很艰难;基础教育的发展也在大力推进,这几年普及义务教育已经相当不容易,也为基础教育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size]
[size=4][/size]
[size=4] “但是,我们必须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不能只看到形势大好,莺歌燕舞,而看不到要向更高的高度发展。”叶澜说,“有三个主要问题值得忧虑,需要着力解决。”[/size]
[size=4][/size]
[size=4] 生态恶化是第一个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聚焦素质教育,在90年代末期还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下文要求落实素质教育,在其后发布的“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还对此提出一系列要求。“但是我们在现实中,可以感觉到这个重大政策的落实相当艰难。”叶澜说。[/size]
[size=4][/size]
[size=4] 谈起应试教育的负担,每个家长和学生都有很多故事要说。叶澜说:“都知道是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谁都与此相关,往往成为卷进来的力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以前没有这么清晰的对立,现在却成为一种交织状态。”[/size]
[size=4][/size]
[size=4] 最近叶澜去了云南的一个边陲小镇,她被一件事情镇住了:即便在这个边陲小镇的小学,也在计算着有多少个人考上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连这种小镇的小学都在想这样的问题,已经是畸形了。”[/size]
[size=4][/size]
[size=4] 更让她感到雷人的词语就在刚刚开始的寒假。各种补习广告频频见诸报端:“濒临寒假,三枪提前”、“寒假夺分宝,新学期拿高分”、“高级趣味奥数,成就他国精英”……[/size]
[size=4][/size]
[size=4] “这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形态。我们都知道要落实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我认为这种状态如果不走出来,生态恶化还要继续。”叶澜教授忧心忡忡。[/size]
[size=4][/size]
[size=4] 第二个问题是价值异化,最主要的问题是基础教育的价值究竟在哪里。[/size]
[size=4][/size]
[size=4] 前一段时间一直在强调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家长很早就认识到不能输[/size][size=4]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开始为孩子谋求一个好的起点。教育的价值变成眼前的实际利益。“如果话说得重一点,国家在思考教育的发展战略上也是延续了150年前的强国梦的思路。”叶澜说,“我们当然需要强国,但是我们的强国需要考虑的是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科教强国到最后,教的作用在弱化,实际上是科技兴国。”[/size]
[size=4][/size]
[size=4] 还有一个口号,是从人口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再到人力资源强国。“这有合理性,但是不全面。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人和家庭都是奠基性的事业,必须考虑未来的人的发展,这是核心。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只关注GDP,我觉得我们会虚胖,会有高大的身躯,但是缺乏灵魂和精神。”[/size]
[size=4][/size]
[size=4] 叶澜说到了最近一个很著名的事件:一个奥数冠军申请哈佛大学被拒绝了。在面试的时候,哈佛老师问冠军:你读书是为了什么?冠军回答:为了找好工作。老师又问:找好工作是为了什么?冠军说:为了挣钱。老师接着问:挣钱为了什么呢?冠军说:为了养家糊口。老师再问:还为什么呢?冠军说:没有了。哈佛的老师因为这个冠军缺乏社会责任心而拒绝录取。[/size]
[size=4][/size]
[size=4] “什么是我们需要的精英?”叶澜反问。她认为,中国的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是原发性的,政治经济是同时向上走的。中国是输入式的,经济的发展容易,技术的跟进也容易,但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更新和在世界上重新散发魅力,则要难得多。而这恰恰是教育在当今不能丢掉的核心。[/size]
[size=4][/size]
[size=4] 叶澜认为:“基础教育,是文化、灵魂的建设,应该放在比直接对口经济发展的大学专业更重的位置。根只有在基础的时候扎下,长大了,才能不轻易动摇。现在这种价值的异化,教育忘了精神,忘了文化,我真是有点忧虑。”[/size]
[size=4][/size]
[size=4] 内需弱化是第三个问题。[/size]
[size=4][/size]
[size=4] 今年的流行词是“被”。叶澜在基础教育一线接触了很多教师和校长,发现很多人都有“被改革”的感觉。一说改革,他们回答都是,好啊,你给我办法,给我一个模式,却不动脑筋去想想这是为什么。“他们是被,而不是需要改革。”[/size]
[size=4][/size]
[size=4] “当主体变成被动体,改革怎么改,都没有办法。”叶澜认为,这种状况形成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改革者和领导长期以来重心太高,缺乏多元主体和多层次改革同步推进滚动向前的思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缺乏内在的积极性”。她说:“我认为重心的下降,将是管理重心的下降,真正把教育改革的主动权还给校长和老师,是下一阶段基础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最重要保障。[/size]
[size=4][/size]
[size=4] 叶澜建议,一是要明确教育的特殊性,[/size][size=4]越是基础教育,越要把握教育本身的规律性,否则就会脱离底线。二是改变思维方法,在她看来,现在改革的基本思维方法是做加减法,但实际上我们需要“化”。比如,一说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先想到开一些课程,课程可以开,但更重要的是“化”到里面去,让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成为培养学生智慧和动手能力的过程。[/size]
[size=4] “对复杂的教育现象,只做加减法是做不完的。真正要深化改革,首先要改变领导和从事改革的人的认识和思想方法。人变了,世界才会更好。”叶澜说。[/size]
[size=4](来源:《[/size][url=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1/29/content_3065166.htm][size=4][color=#000086]中国青年报[/color][/size][/url][size=4]》)[/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