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江山 > 正文          
         

北京学者称西方“中国模式”提法不符合事实

2009-11-24     上传人:新老年

[size=4]    新华网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熊争艳)中国学者19日在北京表示,在评论中国发展道路时,国际社会使用的“中国模式”提法不符合事实。 [/size]
 [size=4]    在当日举行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研讨会上,中央党校前副校长李君如说,中国各方面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还在继续探索。讲“模式”有定型之嫌,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我赞成用“中国特色”,而不是“中国模式”。 [/size]
 [size=4]    西方的“中国模式”提法,源于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2004年提出的“北京共识”。这种提法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等特点。 [/size]
 [size=4]    “其实,‘北京共识’一词不是北京提出的,‘中国模式’也不是中国提出的。”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说,“模式”一词有示范的涵义,但中国并无此意,所以我更倾向于用“中国案例”来表述中国的发展。 [/size]
 [size=4]    李君如说,我们强调“中国特色”,而非“中国模式”,因为“模式”有表率之嫌,有推销之嫌,我们的探索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破解中国难题的探索,而不是要向国外推销或输出我们的“模式”。 [/size]
 [size=4]    赵启正也认为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他说,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欧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浪潮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size]
 [size=4]    赵启正说,中国目前所处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继续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完善。也许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自己才能对“中国模式”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size]
 [size=4]    李君如指出:“国际社会不要因为中国的发展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就作出过度反应。我主张实事求是研究中国的发展经验和中国的体制特色,而不是炒作‘中国模式’。”[/size]
 [size=4]    新华网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熊争艳)中国学者19日在北京表示,在评论中国发展道路时,国际社会使用的“中国模式”提法不符合事实。 [/size]
 [size=4]    在当日举行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研讨会上,中央党校前副校长李君如说,中国各方面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还在继续探索。讲“模式”有定型之嫌,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我赞成用“中国特色”,而不是“中国模式”。 [/size]
 [size=4]    西方的“中国模式”提法,源于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2004年提出的“北京共识”。这种提法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等特点。 [/size]
 [size=4]    “其实,‘北京共识’一词不是北京提出的,‘中国模式’也不是中国提出的。”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说,“模式”一词有示范的涵义,但中国并无此意,所以我更倾向于用“中国案例”来表述中国的发展。 [/size]
 [size=4]    李君如说,我们强调“中国特色”,而非“中国模式”,因为“模式”有表率之嫌,有推销之嫌,我们的探索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破解中国难题的探索,而不是要向国外推销或输出我们的“模式”。 [/size]
 [size=4]    赵启正也认为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他说,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欧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浪潮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size]
 [size=4]    赵启正说,中国目前所处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继续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完善。也许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自己才能对“中国模式”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size]
 [size=4]    李君如指出:“国际社会不要因为中国的发展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就作出过度反应。我主张实事求是研究中国的发展经验和中国的体制特色,而不是炒作‘中国模式’。”[/size]
 [size=4][/size]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回复内容: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