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江山 > 正文          
         

习近平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

2016-04-14     上传人:新老年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学位论文阅览室,可以查询到一篇十三年前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全文共169页,淡黄色封皮,指导教师为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教授刘美珣。




  习近平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完成于2001年12月,指导老师是清华大学的刘美珣教授。尽管这是一篇经济学的题目,但习并非在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而是2002年获得“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习近平在读博期间非常高产,共计完成了五本署名著作,分别是主编的一九九九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2000年与人合著的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展山海宏图,创世纪辉煌:福建山海联动发展研究》,2001年主编的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的选择——福建省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同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以及同年主编的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与爱国》等。不仅如此,习博士在此期间还在清华大学制定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2篇学术论文。

 

  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了此篇论文。



 

  虽然书名是有关农村市场化的,但是,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全面。讲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出口、也讲了农村劳动力、农地流转,农村金融,农业组织、政府对农业的调控,等等,可以说涵盖了中国农业问题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此书的作者对中国农村、农业问题十分关注,也有长期的研究。书的作者在繁忙的政务活动之余,在写作上花费了如此之大的功夫,难能可贵。

 

  《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对农村经济发展中“货往哪里卖,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进行重点研究。文章还专门针对如何培育农村土地市场提出:一是可以建立固定的土地流转交易场所;二是试行和逐步推行土地经营证书的交易;三是建设全国性的土地流转交易网络;四是建立完善的土地市场法律法规。


  以下为为论文摘要和“培育农村土地市场”的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


  《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


  文/习近平


  关键词:中国农村,农村市场经济,农村市场化

 

  摘要:农村市场化是随着对农村市场经济的认识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而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突出问题,“货往哪里卖,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已成为当前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现实难题。

 

  论文通过对农村三大现实难题产生原因的深入分析,认为都与市场问题紧密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只能通过市场才能卖得出去,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需要的钱只能从市场中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靠市场进行合理配置来实现有序转移。特别是当前农村正在大力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着力解决的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也必须以市场为基础。论文由此揭示了研究和解决农村市场化问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农村市场化是建立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取向,是突破农村改革和发展瓶颈制约、开创农村改革和发展新局面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论文以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探索先行、发展滞后这一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回顾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市场化建设的成绩、问题、困难及其原因,深入研究、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对农村市场化建设的深刻影响和提出的客观要求;通过总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农业市场化的经验、成功做法,并通过对中外基本国情及其发展市场化主客观条件的比较,深刻把握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之间的关系,正确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途径;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农村市场体系和机制、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村市场主体进入和占领市场的能力、加强政府对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宏观调控等农村市场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

 

  论文注意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经济学的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运用唯物辩证法系统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将定性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努力使农村市场化研究在理论上趋于系统化、科学化,在实践上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本论文研究的农村市场化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及时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对在新世纪中开创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加速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者在论文中不仅论证了农村市场化建设滞后是当前制约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瓶颈所在,当前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货往哪里卖,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三大现实难题和其它一些深层次问题,只有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还指明了在新世纪中,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剧和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中国只有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才能加速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即只有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才能形成城乡统一的农产品、农村工业产品和农业要素大市场,进而把大城市的现代化势能“接收”过来,利用势能传递效应,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只有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才能充分利用健全、完善的农村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优化国内资源配置,不断扩大农产品、农村工业产品和农业要素市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对外开放和交流,主动吸收国外的信息、资金和农业先进技术发展自己,不断推出自己的农产品和加工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占领国外市场,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支撑和支持;只有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才能运用市场机制,利用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农村工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体系的有利时机,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配置到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或及时有序地转移到城市、小城镇从事工业和流通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较好地解决“人往哪里去”的世纪性难题,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得以顺利推进;只有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才能通过农村市场主体和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其他市场主体的生产劳动,降低成本、扩大生产、提高效益、积累财富,源源不断地积累庞大资本,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所需要的巨大财力;只有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促进农产品、农业要素和农村消费品市场的交易方式、手段和设施的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只有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才能充分利用农村市场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所处于的基础性位置,促进农村工业化、科技化、集约化、高优化、持续化、社会化、城乡一体化等农业现代化其它方面内容的全面发展;只有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农村市场化建设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积极影响,努力消除市场经济消极因素对农民素质中的薄弱环节和历史文化杂质积淀产生的诱发和误导作用,始终保持农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作者通过这些研究得出结论,农村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取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突破农村改革和发展瓶颈制约的关键所在;同时通过对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对策措施研究,得出加快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是可行的、完全可以实现的结论。

 

  积极培育农村土地市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沿海地区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方对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进行了有益探索。从福建来看,全省农村土地流转近年来呈波动走强态势。据农户问卷调查显示,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农户比重,1990 年以前为4.8%,1995年为12.9%,1999 年为16.1%,2001 年已达25.8%。目前,仅福建省漳州市常年流转加上季节性流转的耕地就达46 万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9.6%。从土地流转的形式来看,主要有转包给外地农民、集体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权入股、外商租赁等方式,都未经过真正意义上的土地市场进行流转。造成这一问题的表层原因是这样的市场尚未建立起来,深层次原因是培育和开拓农村土地市场与农村土地制度有着密切关系。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双层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村土地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土地产权不能进入市场,从而也决定了农村土地市场不可能像农产品市场和其它农业要素市场那样尽快发育和建立起来。上世纪末,中央已经明确这一制度至少在近30 年内不会发生变化(从长远看这一土地制度是否会和是否应该发生变化,这是一个事关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已远远超出了本论题所要研究的范畴,需要另设选题进行专门研究),这就意味着农村土地产权不会在这一阶段进入市场。

 

  面对这一现实,农村土地市场还要不要建设?究竟该如何去建设?作者认为,农村土地市场还是要加快培育和发展的,只不过当前应围绕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搞好土地市场建设。一是可以建立固定的土地流转交易场所,即在乡镇中普遍设立土地流转交易所,鼓励不愿耕种土地的农户将土地承包合同通过土地流转交易所转承包给他人,使农村土地的转承包行为市场化、法制化。参与土地转承包交易的主体可以是农民,也可以是农村或城市中的个体、集体、国营、联营和外资的农业企业。二是试行和逐步推行土地经营证书的交易。可以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试行土地经营证书的交易,并在县以上建立专门进行土地经营证书交易的交易所。三是建设全国性的土地流转交易网络。在各地普遍建立土地流转交易所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区域间的联网,形成全国性的土地流转交易网络,及时发布土地需求信息,加强对土地流转交易的管理,指导土地需求者按照国家安排的项目与方向进行土地利用和开发,并适时中止违规交易,取消违规者的交易资格。四是建立完善的土地市场法律法规,并运用合理的地租、地税政策等经济杠杆,加强土地资产价值化管理,引导土地经营权转让在市场中公开进行竞争,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此外,还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新形式,例如允许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允许农村集体经济内部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等,以鼓励转向非农业的农民自愿让出承包土地,促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动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真正实现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化。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回复内容: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