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
关于新老年
|
新用户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老版本
首页
时评|新文摘
专栏|博客
文苑
艺术
医疗|保健
旅游|休闲
纪念馆
网友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栏|博客 > 新老年文萃 > 章世鸿
>
正文
序 言
老年,是人生的最后阶段,但也是漫长而重要的阶段,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充分发挥它的能量,为国家多作贡献。
如果说,我们能活到80岁(这是假设,当然能超过),那么,从60岁到80岁这二十年,占人生四分之一时间。我们不能小看这段时间。鲁迅当年搞创作,写他的第一部小说《狂人日记》是1918年,他是1936年逝世的,这中间也不过是18年时间。18年里他就做了那么多的事,成为伟大作家。当然,我们不能同他比。但是如果我们好好利用晚年的大好时光,也未必不能干出一番成绩来。我同意鲁迅的说法,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那就是说,有十分热发十分光。如果有这样的决心和信心,是可以做到的。最近有个老记者刚退下来,我对他说:“你的人生新阶段开始了,你的身体很好,你要规划一下,今后二十年怎么活,不能糊里糊涂,要好好计算一下。”
老学者季羡林是我们的榜样。他的散文很有名。最有名的是《牛棚杂忆》,写他在“文革”中的遭遇。他讲话极风趣。有一次,他在电视台同年轻人对话。他说: “我是从80岁开始研究学问的,现在9 0岁,刚满10年。”我当时听了很吃惊。我想,他80岁开始做学问,我还不到80岁,作学问时间还长着呢。80岁以前,他有很多社会活动,没有办法从事研究工作。80岁后退下来了,才有时间做学问。我们许多人比他年轻,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精神状态,视野就开阔了,不会老在一个小圈子中跳不出来。我们应该力求跳出小圈子,在一个新的高度看自己,看中国,看世界,这样才能为你干一番事业提供扎实的思想基础。
同中青年比,老年时代有劣势也有优势。
劣势很明显,年老体衰,有的还有病。这是生理上的现象,而不包括精神状态。一个人生理上一定会衰老,这是自然规律,但心理上精神上也可以不衰老。这两者不能等同。某些人,不到60岁,已经暮气很深,未老先衰:另外一些人,则虽然高龄,仍然精神饱满,显得年轻。我们应该力争生理上延缓衰老,而在精神上永葆青春。
同中青年比,老年人有他的优势:
一是他的阅历较深,看问题更成熟些,经验更丰富些。一切真知来自实践。老年人的实践当然要比中青年多,积累更丰富。
二是离退休后不再固定在一个岗位上,不必每天八小时上班,他当然也就更超脱些。他的身心是完全自由的。
三是他因此就有了充分时间来充实自己,完全按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奋斗目标来安排时间。他也因此在工作上有更多的主动权。而在职期间,他没有这样的自由。
四是他也因此有时间来回顾和总结他自己的一生。我们都是革命者,但对我们走过的路程,我们还没有科学地总结过,头脑未必那么清醒。现在,我们不但可以清醒地回顾自己的一生,也可以清醒地回顾国家走过的艰难历程,回顾我们参与的二十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复杂历程。如果说,许多事,我们过去头脑中还是盲目的,那么,到了晚年,我们不能再盲目下去,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认清我们走过的路,并且告诉后代,应该发扬什么,防止什么。这正是我们老同志的历史职责。
我们应该重新学习,因为过去学过的东西需要更新,而晚年正是重新学习的最好时机。从个人的经历开始,结合党和国家的历史实践来进行总结和研究,其内涵应该是极其丰富的。这样,你在晚年不但会感到生活充实,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使自己不落后于当前形势。
思想落后于形势,趋向保守、闭塞、狭隘,这是老年人最易犯的毛病。如果我们不努力开动脑筋,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又面向丰富多彩的现实,我们极易犯这个毛病。
我们要真正投入对世界和中国的形势的研究,首先必须要破除自己头脑中的老框架,以一种新的视线和新的思路去客观地分析问题,否则所发表的见解停留在老框架中难以自拔,在精神上还带着镣铐,这样的所谓研究,往往踏步不前、纠缠不清。
老年同志在前进的路上也会遇到许多思想阻力。比如,不习惯讲真话,不习惯独立思考问题,害怕老年犯错误。有的人还心有余悸。这样一来,我们的思考就会丧失敏锐,趋向迟滞。
但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更多的老同志是在奋发图强,思想十分活跃。过去不能说的,现在能说;过去不敢写的,现在敢写。报刊上经常有他们的文章,也出版了他们的著作。他们说,老了,该对党对人民讲些真话。
有了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人就显得年轻了,干劲也更足了。只要这样,我们在晚年就能做出优异的成绩,甚至是超过中青年时代的成绩。
我的这本新书《新世纪沉思》,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完成的。我仍然希望我的晚年能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友情链接:
杭州志愿者服务网
浙江风湿免疫网
小白杨家政服务网
绿色食品通道网
夕阳花
外婆家
杭州二中
杭州师范大学
金秋老年网
解放军第八五医院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