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30年前,即1985年1月20日,经国家科委科技管理局、中宣部新闻局、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批准,中国首家民间企业型的《乡镇信息报》诞生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己在全国28Ƥ省、巿均有订阅(连西藏也有少量订阅)。报社编辑部设在浙江省杭州巿,每逢星期三出刊,对开四版,套红印刷,全国发行。
《乡镇信息报》是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诞生的。报纸的创办根据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精简高效的原则,由(北京)中华乡镇企业开发公司、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浙江省农业银行、浙江精细化工研究所联合主办。报社的领导关系由国家科委委托浙江省科委管理。
该报筹办期间,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教授、中央组织部秘书长沙洪、原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顾问委员会主任铁瑛同志的亲切关怀,他们先后指示报纸要"搞好信息服务,引导乡镇致富";特别是长期研究乡镇经济的费孝通副主席,要求办报者把精力放在为乡镇企业、农村两户的服务上,把江、浙一带发展乡镇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有效信息传递到內地去,使千家万户富起来。对此,我们的办报宗旨非常明确:
当好乡镇企业家的耳目,做广大乡镇读者的知心朋友,坚持为繁荣城乡经济服务,为乡镇企业、农村两户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嗣后,铁瑛同志又指示: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服务。尤其是武装部交地方分管后,广大乡镇民兵成了商品生产、劳动致富的生力军。因此报社又把浙江省军区作为试点,不定期地增设了《乡镇民兵》专栏,得到了省军区领导的支持。
由于贯彻了正确的办报宗旨,所以创刊以来,受到各地的重视和支持,发行量不断攀升。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以及宋平、谷牧等领导同志都对本报给予鼓励,国家科委、全国技术巿场协调指导小组的负责同志都认为本报有特色,为活跃农村经济和农村技术市场出了力。
为了探索办报新路,我们在新闻改革上作出一些尝试:
一、《乡镇信息报》是一张综合性的信息专业报,在信息报刊众多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求它有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面向乡镇 、面向群众,传递致富信息和提供科技服务,1985年6月19日《中国报刊》上曾介绍过我们的这一特色。与此同时,力求版面的多样性、可读性。报纸的版面安排,一版是全国各地的重大乡镇信息和生动活泼的致富信息;二版是各行各业的经济信息;三版是科技信息,特别强调科技成果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容易被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吸收、消化的实用技术信息;四版是副刊《茶馆》,还有不定期的《社会与法制》、《乡镇民兵》、综合版等等。我们特别注意贯彻"大报小办"的方针,即尽量编发反映群众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守法致富的活动,不当发号司令,力求生动活泼。读者反映说:乡镇干部喜读第一版,乡镇企业家和农村两戶喜欢二、三版,乡镇青年和老年喜读第四版。
二、《乡镇信息报》是杭州出版、全国发行的报纸,读者要求我们报纸成为全国的信息总汇,但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明确认识信息的有效性、及时性是信息报刊的生命,因此不断扩大信息来源,刊期从旬刊改为周刊。十个月来,我们积极建立全国各地的信息网络,我们的版面绝大部份都是各地来稿,其中有大量的独家新闻(包括科技信息在内)。我们依靠全国各地的记者站、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和信息员,以及广大读者的自动来稿,稿源较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十Ƥ月收到各地来稿15000多件(不包括读者自动来稿),平均每期向读者提供的信息100条左右。据信息反馈,如湖北红安县一个竹木加工厂濒临倒闭,求援信息刊登后,得到二十多个省、市180多Ƥ单位的支援。杭州永明树脂厂二项技术转让消息一登出,第二天就有3位客户上门洽谈,这种例子还有不少。报社扩大信息反馈,包括有效的或无效的,由此来提高信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科技信息是本报区别于一般信息报的特色之一,由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主编。科技信息版面向农村,以实用技术和短、平、快项目为主,有养殖、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产品、技术转让等十多个栏目。
我们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各地来信绝大多数是询问有关生产技术及产品销售问题的,也有要求技术转让的。对此,本报咨询部能解答的都作了认真详细的回答,回答不了的,就代为牵线,找有关单位代为解答,如浙江诸暨吴锡山读者来信说,他们那里树木、柴薪、木屑很多,但不知道怎么加工成材,我们就请浙江省木材公司代为解决。
读者来信对科技信息版反映较好,如张家口地区行署农工商公司刘如奎来信说,科技信息版内容多,办得好,看后很受启发。浙江丽水县姚奉甬来信说,他将报上刊登的有关胆红素的信息推荐给县广播站广播,受到了农民广泛的兴趣,广播站同志说"猪苦胆提炼胆红素"这条信息是丽水站开设"信息之窗"半年来反映最强烈的一条信息。
科技版发表的一些针对性文章受到了欢迎,例如:配合时令的"杭白菊的釆收和加工"、"如何捕捉野生蜈蚣"等,开发资源的有:"浩浩巴的种植"、"胆红素"和"肝素钠"的加工、养蝎技术等,为农产品寻找出路的有:玉米的深度加工、番茹食品的加工等。
四、重视报纸作为群众舆论的功能,使报纸真正成为乡镇企业和农村两户的耳目喉舌。我们发表的一些报道、言论具有强烈的倾向性。例如对某些乡镇企业不重视产品质量,我们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评劣质品打败优质品》。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对坚持改革的乡镇企业家散布流言蜚语,我们就连续发表乡镇企业家的报道和专访。“晋江假药案”发生后,有些人把乡镇企业说得一塌糊涂,我们针锋相对发表记者来信《乡镇企业是拖后腿吗?》又如乡镇企业负担太重,我们在报纸头条发表了一组《向乡镇企业伸手者何其多也》,社会反响强烈。又如,湖北一家国营厂欺诈福建一家村办厂,我们就为这家村办厂鸣不平。我们注意倾听农村两戶的呼声,例如发表《两个专业户为什么流泪》的调查报告,使损失5万元的花木专业戶得到合理的赔偿。我们在第一版开辟《七日谈》,有些文章比较尖锐,如《掠夺性承包搞不得》,引起了农村读者的注意。
五、我们作为一份综合性信息报,十分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重视智力开发投资,经常发表有关报道。我们从不强调个人发财,也不片面宣传"万元户",而是紧紧盯住共同富裕这个目标。这些致富报道有的用生动活泼的花边新闻形式,如《广西农民韦荫元七年釆金二百两卖给国家》、《十五渔家女创汇八十万》。还发表长篇通讯《现代农民谱写的新乐章》,这是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亲自点题指示本报山东记者站釆写的。
六、在提供各项信息的同时,我们重视报纸的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我们认为,乡镇企业广大职工、乡镇居民、青年和农村两戶,都希望获得经济信息之外,能从报上读到更多感兴趣的东西。原来有些同仁不同意安排《茶馆》这样的综合性副刊,经过十个月的实践,也认为有Ƥ综合性副刊可以吸收读者。不是说"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吗,事实证明这个做法好得很!
这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乡镇信息报》办报之初的情况吧!
30年前,我们为了探索办报的新路,为了适应国家财政还不宽裕,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确实需要这类专业报的实际情况,我们釆取了"三自四不"的办报方针,即自筹资金,自选人才,自负盈亏;不要国家拨款,不要国家公房,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工资,依靠农业银行贷款和向合办单位借款的方式,在杭州巿庆春街五老巷租用了一幢130平方米的木结构旧式二层楼房,装上2只直拨电话机,配备了一些必要的釆编工具,购买了一批议价新闻纸,添置了一辆三轮车,招聘了16位工作人员,就按期创刊出版,从未误期。
为了体现精简、高效的原则,我们一扫常规办报的路子,进行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稿子大家编,主意集体出,出报发行时上至总编下至会计,大家一齐动手,当天就把报纸发完,接着再编稿、发排,周而复始,从不计较节假日,大年初一也照样骑着三轮车、冒着大雪往车站托运报纸,凡见者或了解实情的人无不惊叹一一"从未见过这样办报的!"
以质取胜,争取读者,是报纸生命力所在,我们遵循本报倡议者费孝通教授和中共浙江省顾问委员会主任铁瑛同志的指示,要使报纸站稳脚跟,首先要做好为乡镇企业、为广大城乡读者服务,使他们通过读报用报,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然后才能自觉地来订我们的报纸。因此我们从创刊开始,就十分注意刊登各种有价值的经济信息、科技信息、适用技术、日用配方,经常公布一些"不显眼"的看得懂、学得会、易消化、投资少、见效快的技术成果,使读者化了5元多的订报费就能够从报上得到实惠。如:广西博白县的读者黄永彪来信说,乡镇信息报是真正的发财报,胆红素的提炼配方、制作技术,山东有家单位要1500元转让费,200元资料费(仅2页),你们分文不取,在报上公布了。湖南冷水滩巿乡镇干部学习班上,要求不发奖品,希望奖励订一份《乡镇信息报》。安徽宿县的读者认定这是一张致富报,一下子订了1000多份。浙江余杭县的读者把本报看作"近水楼台",也订阅了近千份。
为了贯彻"以报养报",维持生计的方针,报纸必须在坚持为读者服务的同时,扩大经济来源,以维持工资、稿酬、印刷、纸张、邮资、杂费等日常开支。我们除按专业报正常的广告收入外,还举办函授、咨询、技术转让等有偿的经营收益服务内容。由于收费低廉,服务到位,己举办"食品加工函授班"、"食用菌函授班"、"毒蛇饲养及取毒函授班"等,连远在香港的华侨也要求参加函授。
作为一张全国发行的信息报,没有一支全国范围的通讯员队伍是不堪设想的。为此,我们先后在上海、安徽、山东、黑龙江,以及沈阳等地建立了记者站,每站由5一8人组成,要求有宣传、广播、乡镇企业局、科技人员及著名企业家参加。记者站的兼职记者不发工资和津贴,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工作好坏,发稿量多少,发行量大小,以及该区域广告情况,视实绩给予拨款性的奖励,这样既免去了冤枉钱,又避免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的弊病,有效地调动了记者站发好稿,发独家新闻的积极性。而当地的见报量多了,读者的吸引力大了,发行量也上去了,广告客户也会随之而来,这种用经济扛杆促成的良性循环,比"官"办报纸用行政命令,摊派订报的办法要好得多。如安徽记者站的同志在年终征订期不搞大嗡大哄,不靠小恩小惠,不搞请客送礼,而是扎扎实实地向全省乡镇企业、知名专业户发了12万封征订信,仅此项化去1万余元,报社如数提供,而征订的效果却很好;又如山东记者站,用"以站养站"的方式,与经济效益报联合开办了函授学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从函授生那里获取了反馈信息,扩大了报纸的信息量,又提高了办报的针对性,打通了报纸的发行渠道,一举多得。
实践证明,我们尝试的"三自四不"方针是切实可行的,报纸创办11个月来,节约国家1万5千元的工资和福利开支,支付了15万元的纸张和印刷费,开支了10万余元的稿费和企业管理费,上交了1万3千余元的税金,添置了2万余元的设备,赞助了杭州巿艺术周1万元活动费,还淸了农业银行的9万元贷款。收支相抵,略有节余,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还本,当年受益的计划,其社会效益更为显著。
我们的体会,在新闻体制改革上必须克服吃大锅饭,捧铁饭碗,人浮于事,层次多低效率现象,要克服那种所谓政策性亏损、拿国家补贴的传统办报思想,有条件的专业报都应该向企业型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支持这种有益的尝试,无论在政治上或业务上,加强对这一类报纸的领导和指导,在纸张、印刷、物资供应上予以扶持,以减轻国家的负担。要按照胡耀邦同志"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各种报纸要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形成不同的特点和层次",办出"专业报的专业性特点",要允许新闻单位的竞争,比办报质量,比社会效益,不要搞一统天下,作为社会主义人民的报纸,为人民服务是办报的根本宗旨,节约每一个铜板,化小钱办大事,不化钱也办事,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缺少的精神。
在体制改革上,我们还做了一些尝试。由于《乡镇信息报》的经济体制属集体所有制,不要国家拨款,依靠农业银行货款,合办单位借资及广告收入,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力更生。
报纸由四单位联办,属新型综合性专业报,行政关系挂靠在浙江省科委科技情报研究所。
其编辑方针和办报宗旨是:充分调动全报社同志的的积极性,通过自建的全国信息网及科技情报网,广泛地发展横向联系,坚持为乡镇企业、农村两户、乡镇民兵、家庭工业、城乡个体戶,以及一切有志于开发乡镇经济的科技人员、乡镇读者服务。坚持搞好政策、经济、金融、科技、人才等各种信息的服务,引导千家万户致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
报社人员暂定20名,向国家申请编制,由于国家不负责调配,便向社会广求人才,凡自愿为党的新闻事业、乡镇企业服务,有能力、有水平、有事业心、年轻有力、朝气蓬勃,以及身体较好,经验丰富的离退休新闻工作者均可聘用,坚持贯彻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其中,身体较好,经验丰富的老新闻工作者釆取聘用制;主动要求到报社工作的,经本人申请,填表,政审,交验作品后,先试用6个月,待学会釆、编、摄影、调研等基本功后正式调用。报社讲究文明用人,不挖全民单位墙脚,凡原单位不同意商调,本人要求辞职的本报一律不调不聘。试用期,只发原单位工资,期满合格后工资向上浮动二级(不超过20元),为保障民办单位的经济利益,消除调入人员的后顾之忧,每人每月从集体提成中向保险公司存放15元作为保险基金,以供退休或因公负伤后使用,中途调出报社者无权享用。医药费参照大集体单位标准,劳保福利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报社实行岗位责任制,坚持职、权、利相结合,试行职务津贴。社长和总编兼副社长70元,副社长、副总编、部主任50元、副主任30元。
报社实行兼职制度,为适应全国组稿、发行需要,在各省、巿及乡镇企业重点县设立记者站,一般由当地宣传部门物色、推荐,经考察试用,符合要求的填表、发文建站(小站3一5人,大站5一8人),兼职记者站实行以站养站,无固定津贴,为维持记者站日常开支,釆用按实绩拨款,凡发动订阅本报每份奖励0.20元,组织广告提成15%,稿酬优惠,以供记者站日常开支及补充个人的部分劳务津贴。为鼓励多写稿、写好稿,本报人员采写的副刊稿、评论、内参、照片等,稿酬100%,新闻稿二分之一稿酬,照相机实行专管专用,费用自付一半,胶卷自理,调离报社时交回还本。由于报社人手少,校对、划版等工序及釆购、短途运输等公务,不雇佣专人,按零星劳务费支付。
《乡镇信息报》创刊10个月,凭借报纸的影响力,愽得了广大乡镇读者、中小企业家,特别是农民企业家的喜爱,发行工作己在全国29个省、巿、自治区开展,1986年度订阅数己达近10万份。不少读者来信赞扬说,《乡镇信息报》面目亲切,提供的各种信息及实用技术,看得懂,学得会,见效快,四川、贵州、湖南的读者还寄来了邮票,要求用挂号信直接寄到他们手中,湖南冷水滩巿举办的乡镇干部培训班上,学员们要求把赠订《乡镇信息报》作为奖品,湖南一个劳教场的劳教人员也要求订阅本报,以便刑满后,学点就业技术,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利用信息扶贫致富,救活企业,这是本报重要的服务内容。安徽繁昌县因公负伤的青年工人陈修年经本报牵线搭桥,在浙江精细化工研究所的帮助下,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化工专业户一一春艳日化厂,仅8个月时间,产值10多万元,创利润2万余元,受到县、地、省及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湖北红安县天台木竹加工厂紧急求购铁钉的信息经本报刊出后,全国20多个省、巿180多个单位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全县竹木加工所需要的铁钉全部解决,救活了一些因缺钉而停工的企业。
为乡镇企业、农村"两户"说话,通过编发内参,消除了浙江慈溪县"鸭司令"的苦恼;通过调查附记,使2个花木专业户损失的5万元巨款得到赔偿;浙江平阳县金乡兔毛巿场三起三落的报道见报后,引起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国家工商管理总局、中国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商业部的重视,他们组成联合调查组,就我国兔毛巿场今后发展和出口价格问题发出了准确的预报。
报纸创刊以来,随着报道内容的充实,质量的提高,引起了中共浙江省委、省府、省顾委、省人大、省军区领导的重视,国家科委还专门派出综合局王瑞明局长、蒙建中同志来报社指导工作,全国技术巿场协调指导领导小组也十分关心,希望把报纸办成开拓乡镇技术巿场的桥梁,国家科委副主任郭树言、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沙洪等领导同志,在百忙中打电话、写信关心报纸的建设。1985年5月26日至28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国务委员谷牧、宋平等领导同志在参观全国首届技术成果交易会时,看到了我们的报纸,当听了本报工作人员的介绍后称赞说:"好!好!不要国家钱,能办成这样一张大报,不容易,希望你们越办越好……"。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是《乡镇信息报》站稳脚跟,欲大展宏图之际,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发出"关于停办《乡镇信息报》的通知"。通知全文如下:
省农业银行党组、省科委党组:
《乡镇信息报》社送来"关于要求解决本报挂靠问题的请示报告"悉。
鉴于原同意四单位举办《乡镇信息报》的"中华国际技术开发总公司"已经撤销;四单位中的主要办报单位"精细化工研究所"己停业整顿。为此,经研究决定:
一、从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起,停办《乡镇信息报》。其编辑部和驻各地记者站相应停止活动。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由于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搞突然袭击,报社同仁猝不及防,一时被懵得晕头转向,冷静思考后即向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紧急报告,请求同意继续发行出版《乡镇信息报》,报告全文如下:
省委、常委:
最近,省委办公厅俞文华副主任告知本报记者《乡镇信息报》停办,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办公室向本报合办单位省农业银行和省科技情报所通报关于本报停办事项。为此事我们走访了法律顾问、省人大常委会等有关部门。
现就以下问题请求省委领导复议:
一、《乡镇信息报》是经过中央到地方有完整的审批手续,在杭州创刊出版,己拥有全国信息网络及四万名读者。
二、《乡镇信息报》拥有一定的财力、人员及固定资产,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护的合法法人,报纸合法地位应该得到社会和一切部门的尊重。
三、报社的一切活动遵纪守法,不属于黄色、不健康、敲诈勒索一类报纸,而是作为改革,为农村繁荣提供信息,沟通南北乡镇经济,交流致富经验的专业性报纸。
四、报纸的发展是靠中央和省委领导及广大读者的支持下取得的。一年来为浙江的繁荣,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五、我们认为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尧民同志,新闻出版处副处长沈森同志对报纸审批及创办以来的一系列问题上是抱有情绪。作为主管部门的领导应该实事求是对报纸作出评价,而不是将报纸置于死地而后快。我们认为这不是职能部门领导的工作作风,要求省委调查报社方面实际情况。
六、报社工作人员安排,对外业务关系,及告广大读者等一系列问题处理是一件慎重的事情。
乡镇信息报社
该紧急报告送呈后,报社又向中共浙江省委作了补充意见的说明:
一、从法律上看,本报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通知中指出本报停办是因为"原同意四单位主办《乡镇信息报》的"中华国际技术开发总公司"己经撤销,四单位中的主要办报单位"精细化工研究所"己停业整顿。对此,我们认为,中华国际技术开发总公司牵头单位精细化工研究所,但他们只是本报在创办时的合办单位,其中精细化工研究所曾出资五万元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并没有其他行政隶属关系。作为合办单位的退出,只有经济上的善后处理事宜,并不影响本报的生存。何况尙有省农业银行等3家合办单位存在。本报的存在完全是有法律上的根据的。
二、从党的政策上看,本报是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的。报社的经营活动、经营方针和宗旨并没有超出党的方针、政策允许的范围,而且是紧密配合党的方针、政策进行的,是党的宣传工具。对于这样一张遵照党的方针、政策的专业报,给予停办是不符合党的方针、政策要求的。
因此,我们衷心希望中共浙江省委、省委宣传部能够考虑到上述意见和客观事实,重新予以研究,同意继续发行《乡镇信息报》。请考虑。
4月2日,国家科委综合局局长王瑞明闻讯后,给浙江省顾问委员会主任铁瑛、中央组织部秘书长沙洪和中宣部新闻局局长钟沛璋写信,表达个人的看法。他认为,从目前看乡镇信息报办得是不错的,中央领导同志都曾表扬过,对于沟通信息,用科学技术武装乡镇、农村的人民,使其治贫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星火计划",该报更能在其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这份报纸不花国家一分钱,办成这样是很不容易的,作为新闻界,我看是个改革的方向,打破"大锅饭",实现经济自立,减轻国家负担,确是件好事。建议:如该报在办报中有何问题能助以解决,促其健康发展,不宜草率上下。不然有可能给国家造成损失,也挫伤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以上意见供您们决策时参考。
4月5日,报社合办单位中华乡镇企业开发公司给中共浙江省委发函,表示公司于1985年12月经北京工商管理局复查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根据中纪委文件要求,我们于85年12月正式与中华国际技术开发总公司脱钩,并于86年元月挂靠在国家科委技术巿场开发中心。
乡镇信息报是深受乡镇企业欢迎的报纸,我们希望它能继续办下去。
乡镇信息报另一家合办单位浙江精细化工研究所在省委宣传部下文之前,即1986年2月20日致函乡镇信息报,告知我所正在接受杭州巿工商局、巿科委调查组的调查整顿,并于1986年1月18日停止技术转让活动,目前己无经济来源。故无精力参与合办,自即日起,我所自动退出,今后不再承担报纸的各项义务,特此通知。
该所不再参加合办《乡镇信息报》的函,除主送乡镇信息报外,还抄送各合办单位和省委宣传部。
在浙江省委宣传部发文的同时,报社委派通联部副主任章胜利、广告发行部副主任单家才及后期赴京申诉的通联部副主任黄旭红三人,走访了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新华社、中宣部新闻局、国家科委,向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当面汇报了报纸停办的情况,又与沙洪秘书长、中国新闻研究所所长戴邦、报社顾问许力行局长作了电话汇报,由时任国家科委政策局局长邓楠转送给邓小平一封信。与此同时,赴京汇报情况的3位记者在邮局给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各发了一份电报,吁请他们主持正义,隨后由报社呈报情况说明。据说,邓颖超、胡启立、方毅等政治局委员分别派秘书给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王芳和浙江省委宣传部打电话询问此事。在京的领导几乎都表示为我们报纸呼吁,给我们鼓气,认为新闻改革就要按这种办法进行。
赴京3同志回杭后,又委托章胜利找了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马守良,向他作了简要汇报。他说你们记者很能干,关于报纸复刊的事,因为文件刚下达,适当时候省再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