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的悲剧
——写于“文革”四十周年前夕
中国的革命历程中,悲剧人物很多。有的已经写得不少了,有的则只能写得简单些,不便多写;有的则十分难写,不好写,甚至害怕写,因为太沉重,几乎是提不起笔。
刘少奇的悲剧就是这类悲剧中较难写的。的确,翻开世界史,一个国家主席,如刘少奇这样悲惨下场的,能有几人?现在,写党史的电视剧电影不少,当刘少奇的形象出现时总不免令人感叹。观众不忍看,甚至看不下去。
但是刘少奇的悲剧历史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它反映出我国体制中许多问题。只有在极端缺少民主与法制的条件下才会有如此沉痛的悲剧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主张需要有勇气认真总结二十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教训,总结“文革”的历史教训,以告诫后人,不再重蹈覆辙。
最近读了刘少奇的儿子刘源写的二篇悼念他父亲的文章,了解一些过去不了解的内情。的确,许多党内上层的事情,我们身在基层的人极难了解。刘源所说的,也只是打开了一个缺口。但因此引起我对刘少奇问题的探索热情,开始翻阅有关史料。
我以为,刘的悲剧的起因还是在于他坚持了讲真话的原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给全国带来大饥荒,有数千万农民饿死。在中国那样一个极其危急的时期,身为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刘少奇讲了一些反“左"的真话,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实他说得很有限,留有很大的余地,但正是这些话,给他以后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的严重问题,对毛泽东来说,震动极大。他联系到中国和他自己:中国有没有赫鲁晓夫?如何解决?他把这个问题提上日程来了。2003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毛泽东传》一书中说,在1962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毛确立了国内要解决“跟中国修正主义的矛盾”这样一个观点。随着形势的变化,毛的这个观点越来越强化。
毛泽东在1961年9月会见蒙哥马利时,当蒙哥马利问毛泽东的继承人是谁?毛泽东说:“很清楚,是刘少奇,他是我们党的第一副主席。我死后,就是他”。
但到1966年“文革”爆发,毛写了一张引起极大震惊的“大字报”,“大字报”上说:“联系到一九六二的右倾和一九六四年形左实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深醒的吗?”这是把矛头直接指向刘少奇。
1970年12月1 8日,当斯诺问毛泽东什么时候明显地感到必须把刘少奇从政治上搞掉时,毛回答是从1965年起草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二十三条”时开始的。
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选举刘少奇为国家主席。但就在这时候,毛泽东反对刘少奇所肯定的农村四清运动的一些看法。刘少奇认为,农村的矛盾比较复杂,有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又是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交叉,党内外矛盾的交叉。毛泽东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哪有那么多交叉?什么党内外交叉?这是一种形式,性质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嘛!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对毛泽东的这种观点,刘少奇提出了异议。他不同意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提法。他认为这个提法在马列著作中未见过。但刘少奇顾全大局,尊重毛泽东,事后主动找毛泽东谈话,作了自我批评。然而事情没有完,或者说,斗争还刚开始。
毛泽东在“大字报”中说:“联系到1962年的右倾……”,那么,刘少奇在1962年干了些什么呢?
在当时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面对大跃进后国内出现大饥荒的严重情况,他在分析造成国内困难的原因时说:“原因在哪里呢?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条是天灾,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使我们的农业和工业减产了。还有一条,就是从1958年以来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他接着说:“全国总起来说,缺点和成绩的关系,就不能说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恐怕是三个指头和七个指头的关系。还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只有三个指头,成绩还是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也不能说服人的。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的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你不承认,人家就不服。全国一部分地区可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
刘少奇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从1960年开始,他在全国各地视察,发现经济形势十分严重。他在湖南农村住下来做了44天调查,更使他百感交集。他发现农村中虚报成绩,浮夸严重,而农民生活极端贫困,他们想请国家主席吃一碗红薯都拿不出来。
在七千人大会结束后两个星期,刘少奇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批评了一味歌功颂德、掩盖问题的现象。他说:“中央工作会议对困难情况透底不够,有问题不愿揭,怕说成漆黑一团!事物应还它个本来面目,说漆黑一团,可以让人悲观,但也可以激发人们向困难斗争的勇气。”
也是在1962年,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下乡调查后认为包产到户对恢复农村经济很有效。他回京后向主持日常工作的刘少奇作了汇报,建议可以试行。刘少奇同意田家英的意见,提出要使包产到户合法化起来。
自1959年批判彭德怀以后,全国有许许多多的干部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962年,面对严重形势,证明当时许多意见是对的,因而大家认为应该为这些同志平反。刘少奇也认为确实错了,应该平反。
毛泽东把这些现象看作是阶级斗争新动向,斥之为“黑暗风”“单干风州”“翻案风”,不久即在全国掀起抓阶级斗争新浪潮,先是在农村搞“四清”运动。
现在看来,毛泽东发动的“四清”运动是“左”的思潮的产物,而且越来越“左”。开始在农村搞,1964年后由农村扩大到乡镇、企业、大学、文艺界,并且由“教育”转向“夺权”,最后是导向全国性的“文革”爆发。毛泽东这种思想和做法,刘少奇跟不上,除江青、林彪等人外,哪个中央领导同志能跟得上?
“文革"开始后,刘少奇受到极大的冲击,处境越来越困难。但他不知道自己的问题何在,更没有把自己看作是头号走资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也被一些假象所迷惑。
1967年1月13日,毛泽东约刘少奇在人民大会堂见面。毛泽东在刘少奇面前,同以往一样热情,给予亲切的问候。刘向毛泽东表示自己在“文革”中犯了错误。主要责任在他。但他希望能把广大干部解放出来,同时表示要辞去国家主席和中央常委之职,和妻子儿女回老家种田。毛泽东对此不表态。他建议刘少奇认真读些书,还给他介绍了几本国外著作。分手时,毛泽东还亲切地对他说:“回去后好好看书学习,保重身体。”这些话使刘少奇十分感动。他感到似乎一块石头落地。之后,毛泽东多次讲话中,也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他并不想打倒刘少奇。
但毛泽东和刘少奇见面后不到两天,造反派就打上门来。这使刘的全家十分震惊。当时他们还不知道毛泽东是要借造反派之手彻底摧毁刘少奇为首的这个“司令部”。
对刘少奇的批判后来不断升级。不久在江青、康生策划下,掀起了一场大抓叛徒的运动。这是1943年延安“抢救”运动在全国规模的重演,目的是打倒一大批老革命。
1967年3月11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61人1936年出狱问题的材料,批语中是这样写的:“薄一波等人自首叛变出狱是刘少奇策划和决定,张闻天同意,背着毛主席干的。”“刘少奇、张闻天做出了叛党的决定。”“这些变节分子……很多人在重新混入党内以后,成为刘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坚决执行者,成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成为党内走资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同时,由江青直接控制的“刘少奇、王光美专案组”狠抓刘少奇自首变节问题,用弄虚作假的方法制造出大量伪证,企图证明刘少奇早在三十年代就自首变节。毛泽东完全相信了这些伪证材料。1O月31日,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批准中央专案审查小组提交的《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宣布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
真相最终浮出了水面。一切假象都被清除。刘少奇也许最终看清了他过去无法想像的极为残酷的现实——讲真话的下场。他就是死于讲真话。讲真话使他成为中国的赫鲁晓夫。1969年11月12日,他在河南开封囚禁处含冤而死。
有人认为,毛泽东与刘少奇的矛盾可以回溯到建国初期。的确,在1954年的农业合作化问题上,在1957年经济“反冒进”的问题及其他问题上,他两人的观点一度并不一致,但刘少奇最终无不向毛泽东低头,而且紧跟毛泽东。刘少奇从来不反对毛泽东。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1961年公开宣布刘少奇为接班人。中国的党同苏联的党不同,建国后党内没有反对派,这是件大好事。但毛泽东根据他的“树立对立面”的理论,如没有对立面,就要制造一个对立面,以便借此不断掀起阶级斗争,把他个人的权力发挥到极致。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也包括“文革”的爆发,都是这样人为地形成的。
讲真话的既然得祸,那么,讲假话的必然得福。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林彪的得宠。他终于如愿以偿取刘少奇而代之,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