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交流”会议小结
代序二
各位专家、学者、新闻界的朋友们、同志们:
我代表省委宣传部来参加这次学术会议,不仅是因为我的学术兴趣,也是出于一种深层的责任感。听了一天半大会的发言,受益匪浅。
大会委托我对研讨作一个小结,我理解这是让我交个课堂作业。我之所以没有推辞是因为我想起了一位已故的前辈——朱祖强先生。他是浙江省第一位中科院院士、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农业教育家。曾任浙江农业大学的校长,后来是名誉校长。他也担任过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的副主任。1996年国家计经委陈锦华主任委托中科院组织院士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进行调研。当时浙江没有中科院的分院,也没有中科院所属的研究所。但中科院考虑朱祖强先生是浙江省的第一位院士,德高望重,而且曾担任过省人大的副主任,有组织协调方面的优势,就把这个公函发给了朱先生。当时我在农大任职,为了这个事情他跟我谈过多次,他说他电蛮为难的。当中作了很多很多的协调,一个80多岁的老人,我当时非常感动。上海和江苏先调研,最后一站在浙江。我劝他这么大年纪了不一定去,他说,他是东道主,一定要去,哪个环节都不能不周到。他还说他之所以想去,是因为不想置身于这个历史潮流之外,不能在这个潮流之外旁观。他到上海、江苏考察后很激动,坐不住了。去前老先生给我打了近一个多小时的电活,作了很多的关照。他先是带着中科院的院士考察团到宁波考察长江长江三角洲流域农业发展的协调问题,然后第二站是到绍兴,到了绍兴的第二天清晨,人们无比惊讶地发现他失踪了。省委书记得知后亲自指挥寻找,结果在绍兴第二招待所旁边的护城河里发现了他,这不过是一条一米深、四米宽的河,发现他的时候,已没有任何抢救的余地了。从那时至今,已过去了七年,到现在,谁都不清楚他为什么会这么安详地长眠在绍兴这个不到一米深的护城河边,长眠在那个迎春花垂下来的枝叶下面。但是谁都很清楚,如果他不带着这个考察团去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问题进行考察,他是绝对不会在绍兴结束他那个有使命感、有创造力的科学生涯。今天,我想,他如果健在的话,他如果知道有这个会的话,他一定愿意来听的。所以,今天我的发言也是对老人的一个告慰。专家们很好的发言,更是对老人很好的告慰。下面我就这次会议及今后的研究,谈两方面很肤浅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笫一,对这次研讨会的认识,有四点:
1,这次研讨会是我们三省市的学术界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持续发展的一个回应,是对这个实践发展的回应。今年以来,在党政机关部门、企业界、学界的合力推动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向前推进。今年3月,我们省的党政代表团先后赴上海、江苏学习考察,我们省委书记提出来要翻箱倒柜找差距,通过扩大对内开放,来加强浙江省的对外开放。通过这个考察,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见识,加强了交流,推进了合作,看到了差距,学到了经验。考察结束以后,省委立即召开了工作会议,总结交流这次学习考察的体会,及时借鉴上海、江苏的经验和做法,研究部署我们省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工作。推动全省上下乘开放之际,抓解放思想,学沪苏之长,促浙江发展,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的水平,加快我们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今年4月,三省市工商部门商定,今后三省市间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将实行统一的“经济户口”,在省际间开通“著名商标保护直通车”,建立紧密的打假维权网和三地一体的信用监管体系。长江三角洲及周边19个城市发布了“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共同宣言,宣布将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内人才总体规划和自由流动。6月8日,世界上最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7月,长江三角洲15城市共同签署“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宣布将逐渐取消旅游壁垒,建设中国首个无障碍跨省市旅游区。8月,三省市有关部门就道路运输一体化和构建长江三角洲物流合作经济圈,建立长江三角洲商贸走廊,组建区域性的商业联合舰队形成共识。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议,就进一步建立世博会长江三角洲工作机构,加强城市间发展规划的衔接,共同构建区域交通网络,联手保护生态环境,开展专题合作,提高市民素质等六项内容达成了共识。浙江省政府还决定,将拓宽沪杭高速公路,建设杭州到浦东的高速公路,建立沪杭高速铁路,杭州市政府决定逐步对上海市民实行“同城待遇”。这一种互为红花绿叶的新型红花绿叶观,正在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精神。工作的循序推进迫切地需要社会工作者不断地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百多年前指出的,社会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
推向前进。这次三省市的资深专家学者共聚杭州,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讨,就是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持续发展的一个回应,是对这个实践发展的回应。
2,这次会议是一个有计划的、长期研究过程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已有研究成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又是继续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展开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跟踪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倡导的一种方法。这次会议是我们三省市专家学者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和发展这个重大现实问题作持续研究的结果。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有识之士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的研究早就开始了。1999年,上海、浙江、江苏规划办组织二省一市专家联合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面向21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发展战略研究》,并先后在江苏、上海分别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推出了一批很有价直的研究成果。这次会议正是前一阶段研究的延续和深化。我们这两天的讨论,已经超出了当年立项课题研究的范围。
我看到我们第一本集子里头,电就是1999年江苏开会出的论文集里,第一篇文章的代序,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董京泉l司志的。他就我们这个课题的立项讲了两点,很有见地。我们这四年的研究实践证明当初立题的时候他对我们这个课题的期望是富有远见的、正确的。他说江浙沪规划办组织的《面向21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发展战略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战略意义,对推进21世纪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的有识之士认为21世纪是“亚洲一太平洋世纪”。中国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具有重要地位,江浙沪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在亚洲太平洋的战略地位,这种地位随着江浙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进入21世纪将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所以,研究21世纪的长江三角洲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参考,将有利地推动这一地区现代化的进程,并推动中国在参与太平洋经济圈,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这个课题不仅具有时代意义,而且具有战略意义。
3,迈向21世纪的长江三角洲会议的组织形式很好,创造性地体现了“三结合”的研究方法。所谓“三结合”,就是专家学者为主体,与党政领导干部结合,与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结合。党政领导同志参加研讨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方向上把关。他们对中央精神的了解,对全局的把握比较清楚全面;第二是组织上协调。他们有为课题排除障碍解决困难的组织协调上的优势。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参加研究,则能从第一线的角度提出问题、提供经验,使课题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性、针对性。这种三结合的方法对于提高课题的理论性、政治性、现实性、针对性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我觉得我们的课题基本上达到了当初立项时董主任讲的两点要求。昨天我们现任的国家社科规划办常务副主任佘志远同志也讲了三点,他除了肯定我们课题达到前两点要求以外,还说了第三点即社会影响。认为这个课题研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很深很大。
由于有一种比较好的研究方法,因此这次会议成为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相互交流的平台,当然参加会议的实际工作者还是少了一些。我们强调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深入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强调跨部门、跨单位、跨地区、跨学科的联合攻关,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特别是应用性研究更应如此。这次会议既有江浙沪学界的学术权威参加,又有实际工作部门的领导参加,既有理论性的探讨,又将组织实地的考察,形成实际工作部门与学界直接对话,学界本身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了很多的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很好的学风,我们要倡导与坚持。对社会科学而言,某种意义上,社会是一个很大的实验室,我们社科工作者是这个实验室的记录员与分析员。在这个实验室中,我们所面对的国情民意,既有资料所记载的国情民意,又有需要直接感悟的国情民意。对于后者,社科工作者只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才能广泛地采集到,才能准确地体会到,才能深刻的认识到,才能智慧地把握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越到基层,鲜活的东西越多。最近我跟省领导跑了一些基层,我们省里的领导说越往基层跑心里越踏实,就是这个原因。比如说到一些基层,嘉兴、湖州不必说了,你就是到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丽水去,他们领导班子的工作思路,首先就定位在长江三角洲发展中我该怎么做。所以,长江三角洲的合作和发展对实际的工作者,对一些部门的领导同志来说,已经不是一种探讨的问题,是实际工作中工作定位的前提,一种很基本的思想方法。我觉得确实是很受感染的。问题是在实践当中产生的,经验也是在实践当中创造的。而问题是我们社科工作者研究的一个起点。因此,我们社科工作者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有更多的机会更深入地到现实中去,关注现实事件,研究现实问题,对干部群众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与研究,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并进一步用来指导实践工作。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社科工作者的强项。因此我们党的实际工作部门不仅要根据指导实际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决策的需要,提出研究课题。而且要为专家学者深入实践研究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我们的社科研究管理部门不仅要为社科研究提供经费,而且要积极倡导和组织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我们社科工作者考察基层了解社会的机会。
4.从这次会议发言和论文来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研究这一问题的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早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学者的研究探讨上。近年来,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思考问题的一个前提,成为政府的决策和具体的实践。由于党政部门的热情参与和实践迫切需要,理论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也为理论的飞跃提供了更宽阔的舞台。这也正是这次会议人气旺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背景的变化电导致了研究向纵深发展,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我们的着眼点更加宏观,从更大的空间跨度和时间跨度来从事和审视我4们的研究。另一个是我们的研究更加细致,更加注重实践的细部,更加有实务性和操作性。
所以从这次会议的成果来看,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研究已不再停留在可能性、必要性和发展战略的一般的层面上。而是面对发展实践进程当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既有理论前瞻性又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学术见解。我觉得更有价值的是针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范围、内容(特别是重点内容)、方法(包括技术路径),有很多专家提出了很好很有益的启示,也提出了技术研究的很深刻的问题。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研究已经从经济领域开始扩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如这次会议发言中,就有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的角度来论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融合发展。这正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各个领域合作与交流加深的一个现实折射。区域一体化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有教授不同意一体化这个提法)。但是从深层看,区域一体化也就是区域的合作和发展能否继续推进,则是个文化的相互认同、融合的问题。长江三角洲虽然都处于东南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都属于古越文化,但从文化传统上讲,江浙沪三地文化又有所不同。三个半天的会听下来我就发觉来自不同省市发言的学者的风格非常细致微妙地反映了三地文化传统差别和特点。南京是南北文化交融之地,是六朝古都,中国传统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包容性很强;浙江有浙东学派,比较务实,讲求经世致用;上海有人说是一种移民文化和舶来文化的结合,有人概括为“海派文化”,经过多年的融合流传,它有中西并重、雅俗共赏、贴近市民的特点。这些区域文化各有所长,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文化传统,在推进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融合是当今世界的一个趋势。但另一方面,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一个共同的区域文化认同的基础来和缓与消除一体化过程中产生的摩擦与分歧。因此,加强长江三角洲区域文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研究不能停留于文本形式的研究,还要注重研究存在于百姓、商界、政府官员潜意识中的文化因子。究竟有多少是有利于融合的,有多少是不利于我们合作和交流的。然后提出促进区域文化的对策和措施。同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发展过程当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众所周知,行政区利益和经济区域发展之间的矛盾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一个非常大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一方面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看到长江三角洲是一个共同体,任何方面需要同步发展,任何短视的想法和做法不仅对各自没有好处,而且也将损坏长江三角洲的共同利益乃至国家利益。但另一方面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研究共同利益,用共同利益来促进联合,研究各地政府在制定制度、政策、法规的过程当中加强沟通协商,本着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寻求一体化的协调机制。我们的研究已经在向这方面迈步了。这一天半来,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但是还需要更大的贡献。这是我对这次会议很肤浅的认识。
我想谈的第二个认识,就是下一个阶段怎样加强交流与合作。我有几点建议:
1.继续通过我们来申报国家项目,进行合作研究。因为这四年的课题已经结题了,四年当中能够共同研究我认为有个国家课题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国家课题,就没有办法组合这么多资深的专家来研究。长江三角洲的合作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持续研究。采用国家项目来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方式。1999年的时候,董京泉主任就这么说,这就是好像挖井,要一锹一锹的挖下去,直至挖到滔滔不绝甘甜的泉水。就是研究要不断的深入和跟踪。四年对这么大的研究来说,不能说已经挖到滔滔不绝甘甜的泉水。就凭这点我们有理由申请第二期项目。昨天开会的时候我和佘志远同志说,既然你说我们这个课题这么好,有三个优点,能不能让我们继续发扬和完善这三个优点,创造新的特点。当然,如果课题没有申请到,我们可以创办没有课题下的论坛。在有课题的情况下,我还有四点小建议:
(1)我们的研究除了有长江三角洲三省市的学者外是不是可以有长江三角洲以外的学者,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的学者来参与。这样更便于我们跳出长江三角洲来看长江三角洲。而且这三个大家很看好的经济区域我们探讨的问题都是一样的,都是中国现阶段的区域经济融合问题,应该有一个共同的规律。
(2)我们的研究现在以经济学界为主体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觉得应该扩大到更宽泛的学科领域。不仅应该有经济学界、管理学界、社会学界还应该有法学界、教育学界、文史哲学界。除了人文社会科学之外,还应该有更多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参加。不同的学科背景对问题的探讨可能是不一样的。因为长江三角洲区域融合发展本身是极其综合的,社会生活从来是综合的,而学科相对分类是人为的,所以我们在这个综。合问题上面一定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能够共同来研究。
(3)吸收更多的年轻学者参加,总体我们的年轻学者还不够多。不仅是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学者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又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不同年龄段的学者在一起可以优势互补,而且还因为我们这个问题一代人可能还研究不完,需要年轻学者继续研究。
(4)研究人员当中除了以学者为主体之外,更实际的是让我们党政领导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参加课题,不是在会上发个言就走人,而是真正来参加研究。这就像我们董京泉同志说的两部分人的优势。这三结合也是一种互补,也是像研究这样宏观的社会性问题所采用的一种研究式。
2.我们研究成果要编辑成文集出版。说实在的,我们的领导能够腾出时间,静下心来将文集从头看到底的大概不太多。尽快的编一个成果摘编,编的比我们社联编的还要简要,甚至是结论性的东西出来,让钡导们来看。他只要这个结论引起共鸣了,就会来找这个研究成果,然后你就领他来看这个研究过程。所以要有个最简洁明了的成果摘编——我们这个课题结题的摘要。给我们两省一市的决策层面的领导,甚至给中央的有关部门。这样能够影响我们决策部门像我们一样认识,而且比我们更深刻,能够直接影响到对策、决策、政策、制定规划,这是最关键的。
3.建议媒体上可以开辟专栏,持续地、尽可能深入浅出地刊登我们的成果,引导我们干部群众对这方面有所了解,形成社会共识,影响社会心理、社会心态。媒体所起的作用是绝对不能低估电是不能替代的。能不能细水长流地让大家关注这个问题、了解这个问题。
我的三点建议,第二、三点是成果转化方面的,成果转化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在某种方面还滞后于自然成果的转化。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多次指出,高校的科研要进行到底。底就是要转化,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三省市规划办有始有终的做,我们宣传部一定鼎力支持,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尽量去做,一起把这个做好。
如果我们能争取到下一轮国家课题,那么下一轮的研讨会应该开成是一个国际研讨会。这样可以进一步开拓我们的视野。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过程中,社科界也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这几年我们在这个领域当中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这次会议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今后我们在社科领域要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从共同关心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方面着手,要携起手来,提倡“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四跨”研究。我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每年出台的重大招标课题,就是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的。在课题立项、成果评奖等项工作当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学者们也已经联手。今后,我们还可以探索更多更好更紧密的合作方式。
浙江的学者还要虚心诚恳地向上海、江苏的学者学习,包括我们省委宣传部应虚心诚恳地向上海市委、江苏省委宣传部学习。加强智力、先进观念、先进方法的引进,使浙江的社会科学发展更上一层楼。同时,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过程当中,三省市的媒体也已经迈出了合作的、实质性的步伐。在及时地宣传研究成果及成果的有效转化方面是不是也能够以更务实的态度来做这个事情。会上,我们看到三省市与会记者活跃的身影,我代表我们与会的同志向他们辛勤的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在相互学习相互认同方面,传媒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